在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中 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闽西光芒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福建省龙岩市西安村党委书记 章联生 字号:【

  自6月10日起至7月31日,我应邀在龙岩及兄弟市先后做了16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结合自己扎根农村基层40年的工作经验,与1600多名参与者分享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我来自龙岩,龙岩通称闽西,是党史资源“富矿区”。党史学习教育,龙岩有天然资源——三红:红色土地、红军故乡、红旗不倒;三多: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于我而言,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是政治任务,更是自觉使命。

  还记得,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杭古田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的一席话:“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还记得,2019年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对闽西及闽西子弟的评价:“闽西对中国革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和牺牲,闽西子弟在最危难的关头,都是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还记得,2019年3月10日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深情嘱托:“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党中央的关切如何回应,总书记的深情如何回报?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功,把红色故事讲好,把红色资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为大家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干事创业正能量,在党史学习中提振谱写华章精气神添一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我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确立的地方,闽西以“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实践,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丰富的闽西元素。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闽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胆略和勇气探索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举起“反对本本主义”大旗,对中国革命道路、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党的思想路线、统一战线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权、经济建设进行深入地实践与探讨,并在理论上进行高度概括,进而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块又一块重要基石,《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闪耀着伟大建党精神科学认知的闽西光辉。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初心使命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杭苏家坡,毛泽东“领导者就是替群众当‘传达员’”的铿锵之音绕梁至今;汀州古城,《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我们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和群众在一起……”余音不绝;“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上杭才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才溪乡调查》,镌刻着群众路线、执政为民的伟大精神。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一切,闽西苏区党和政府牢记党的宗旨,以苏区干部好作风,践行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目标追求。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从建立第一个党组织到新中国成立,闽西党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在党的领导下,在14.6万人口的地区,20多万亩土地一直保留在人民手中,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长期坚持革命的基点村有1163个。闽西10万儿女参加红军,壮大了红四军,并创建了五个军,诞生了4位党和国家领导人,71位(龙岩68位)开国将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每一华里就有一位闽西子弟兵献出生命;闽西全部被毁的村庄539个,房屋12.6万间,被灭绝近3.8万户,被迫害、贫病、饥饿致死16.7万人,在册烈士2.37万人。这是闽西对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钢铁意志的厚重诠释。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政治情怀。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在新泉首次以文字形式提出“绝对的党领导”的思想,对党忠诚的种子在闽西播撒,并逐步培育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光荣传统。因为忠诚,闽西人民“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因为忠诚,闽西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闽西苏区的创建过程中,无论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还是张鼎丞、邓子恢等闽西党政领导,无不带头勤政廉政。闽西各级苏维埃政权从建立之初,即在领导、管理、建设中不断进行诸多探索创新,并积累了初步经验,恽代英曾评价“闽西苏区在政权建设中体现了执政为民、民主执政的理念”。闽西的革命实践,厚植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基因。

  一次宣讲,就是一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感悟,一次对伟大建党精神闽西元素的深情感怀。闽西厚重党史,激励着我在基层工作中勤勉尽责;伟大建党精神,警醒着我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建设中不忘初心,慎终如始。

  (作者系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第十至十三届

  全国人大代表)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