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军店镇中村村位于军店镇南部,由原中村村、双庙村、回龙寺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距集镇3公里,全村下辖18个村民小组,共1160户3652人。全村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版图面积12平方公里,精准扶贫工作之初,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309户988人,贫困发生率32.9%,该村属于土地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纯农业村。
“十三五”期间,在湖北省发改委驻村帮扶下,中村村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目标,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各级决策部署,多方争取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多途径推动群众增收,于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高质量通过国家和省市扶贫考核验收,并成功创建国家“保障基本示范村”、湖北省级生态村、湖北省文明村和十堰市“生态家园示范村”。
兴办产业,打造乡村强力引擎
过去的中村村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着“农村就是农业为主”的陈旧观念和“等靠要”依赖思想,谋划布局不足,缺少方式方法,因此全村土地利用率不够,闲置率高,农民增收低。为此,省发改委驻村工作队进村开展工作后,多次召集村“两委”一班人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各项惠农政策的文件精神,认真领会农村、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先后请国土资源部门、农业部门及专业技术人士对村内土地、产业规划、土壤性质等进行指导。在充分征求广大党员群众意见后,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认真谋划,调整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确定了土地流转规模化、农业产业多样化的思路,高标准制定了中村村集体经济发展5年规划。规划立足该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主要采取引进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 引进企业,激发产业内劲
“想要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必须发展产业,没有产业,那是一句空话,发展产业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就近务工,能够赚钱,改变以往‘望天收’的被动局面。”村党支部书记程学明深有体会地说。他认为实行农村土地流转,把原本种玉米的坡地改为种植中药材的基地,既能提高土地的耕种价值,又能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于是,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支持下,在上级领导的协调下,2016年中村村引进湖北神农本草有限公司,在荒坡地发展规模化药材种植5000亩,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和药材基地基础设施入股分红,当年新增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2017年引进房县三鑫生物有限公司,在中村村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标准化虎杖种植,通过基础设施和资金入股,当年新增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该产业基地现已成为军店镇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并向着“全国生物医药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奋进。
◆ 种养结合,拓宽产业路径
市场主体的成功让村“两委”在产业发展道路上有了底气。借助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利用省定重点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启动资金,中村村集体创办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500头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鼓励养殖大户、贫困户入股,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采取订单式养殖,每月为入股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原料供应等有偿服务,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2018年建成青储饲料加工车间,大力发展青储饲料,盘活集体土地种植玉米,同时收购群众的玉米秸秆,该项目不仅每年带动群众务工增收达3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还有效控制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 创新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规模企业的引进、新型经营主体的成立,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同时解决了大批本村剩余劳动力,村民的荒山流转了,就业稳定了,群众尝到了甜头,体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支部+基地+农户+市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模式指导下,全村陆续发展核桃基地4000余亩,苗木花卉基地1500亩,水果采摘园400亩;引进畜禽养殖企业,发展蛋鸡5万只,肉鸭1万只;引进特色水产养殖,发展加州鲈鱼和小龙虾养殖,年销售鲈鱼10万斤、小龙虾5万斤。村“两委”逐步明确了“山上种药、林下养殖、稻虾共作”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以中药材为主导,林果、魔芋、湖羊、土鸡、蜜蜂、特色水产等产业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中村村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鼓励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基地务工赚薪金、入股分红享股金”的“三金链接”模式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全村已基本实现“组组有项目,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的目标,为保障群众基本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好党建,为发展提质增速
中村村党支部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把党的领导摆在首要位置,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最大作用。
◆ 优化阵地建设,凝聚组织向心力
优化阵地建设是搞好基层党建的基石。2016年,中村村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80万元新建“五务合一”的现代化党群服务中心600平方米,配齐村卫生室,建成集休闲、娱乐、运动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广场3000平方米,完善了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方便了群众办事和党的组织活动开展。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中村村党支部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认真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实现了从“有阵地”到“优阵地”的转变。
◆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战斗力
2016年以来,中村村通过公开招聘选拔村级后备干部5名,发展年轻优秀党员4名,中村村现有党员75人,支部班子成员4人,下设3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40岁以下党员占比35.2%,同时培养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保证了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营造出“头雁领飞,群雁齐追”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中村村大力推动“两回三乡”,引导和鼓励在外能人回归创业、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以乡情乡音为纽带,形成“发展能人大户一批、带动群众增收一片”的良好氛围。
◆ 发挥支部引领,增强发展竞争力
近年来,通过落实县里关于“带头发展产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双带活动”,中村村利用结对帮带、技术指导、支部领办等方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支部书记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魔芋550亩,村主任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湖羊养殖500头,支部党员宋传波带领房县盘峪河旅游开发公司投资1000万打造白鹤湾田园综合体,一期项目已建设2000平方米的水上乐园,年用工达2000余人次,吸纳村内群众再就业,农旅融合间接带动了中村第三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在村党支部的有力组织下,通过“三金模式”“四位一体”“三产融合”,做到了让农民变成股东、由农民蜕变为产业工人的大胆尝试,市场主体、能人大户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得到提升,中村村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党员带领、市场主体助推、群众跟随的乡村振兴之路。
综合整治,促乡村华丽蜕变
内修人文,外修生态,中村村着力构建人文生态,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内涵”。把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提升作为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来抓。
◆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中村村过去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糟糕的环境已严重影响村子的发展。近年来,中村村狠下心来整治环境,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拆除危旧房屋380多户,改造特色民居600余户,兴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11个。通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铺设污水管网1.5公里,新建人工湿地3个,群众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购置安放垃圾箱50个,解决了公路沿线垃圾收集问题;开发申报公益性岗位16名,专职从事村居环境管理和河流渠堰保洁工作,村庄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启动中村村盘峪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生态河堤8公里。同时引导村民在自家门前统一建设小花池,房前屋后栽植枣树、柿树、核桃树,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增加了收入。
◆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2016年5月份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中村村完成了600余户的房屋改造及公路沿线猪栏、厕所的整治。全村扩宽硬化通村公路6.2公里,改扩建通组公路3公里,新修产业路16.5公里;2017年投资700万元建设“四好”公路12公里,同年中村村新建村级自来水厂一座,解决了全村800余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2018年,投资1500万元,建设中村村沿河国防战备路10公里,新建沿河路12公里,建成白鹤湾、宋家湾两座大桥。现如今,全村实现动力用电、无线通信、宽带网络全覆盖。
◆ 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硬件配齐,软件紧跟。中村村把人情旧俗治理、文化小康建设、文明乡村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精神文明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行动中。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宣传,推进移风易俗。利用户院会、户户走到、支部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加大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和文明塑造力度。开展了人情歪风专项治理,引导农户把大操大办的钱投入到生产发展中,农村人情负担大大减轻。通过开展“四好”创建工作,督促、帮助群众养成爱干净、讲卫生、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强化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中共房县县委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