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精神”成就魅力掌平洼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掌平洼村位于山东省新泰市龙廷镇东北部,共418户,1219人,村“两委”干部7人,党员61人,耕地面积1223亩,山林面积1500亩,是典型的小山村。近年来,掌平洼村党支部传承老井精神,担当干事,砥砺前行,实现了“产业发展、合作社运营、乡村旅游”三级跳,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好客山东最美生态乡村”“中国特色村”“山东省生态乡村”“山东省美丽乡村”等称号。

  勇于担当,改变山村落后面貌

  坚持发扬“战天斗地、百折不挠、勠力同心、久久为功”的“老井”精神,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一是啃下“硬骨头”,大力兴修农田水利。村党支部多方筹集资金10万余元,党员干部义务劳动,村民主动帮忙,当年建成了186个集雨窖。党支部又先后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建集雨窖312个,打深口井2眼,建设二级扬水站1个、大型蓄水池3个,铺设管道5000余米,原来的荒山岭变成了水浇田,掌平洼人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二是找准“闪光点”,不断壮大杏梅产业。杏梅是掌平洼村独有的一种水果,营养高、耐储存,经济效益比较好,村党支部积极探索,选定杏梅发展特色种植。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一方面通过组织人员外出学习,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来村授课,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高果品产量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闯市场、跑销路,拓宽销售渠道,解决了村民种植的后顾之忧。目前,全村共发展杏梅1100多亩,年产量达600万公斤,掌平洼村已成为江北最大的杏梅生产区。三是提振“精气神”,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为时刻提醒村民传承红色基因、不忘艰苦奋斗,党支部依托“老井”精神和龙廷镇红色资源,投资550万元建设“龙廷镇革命史纪念馆”暨党建广场项目,挂牌“新泰市党性教育基地”,让村民耳濡目染接受教育。同时,共享红色教育资源,接待周边游客2万余人次,为掌平洼村发展带来了蓬勃的人气和坚定的信心。

  大胆创新,拓宽集体增收之路

  立足村内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为村级发展积蓄后劲。一是抱团发展,成立合作组织增收。为提高种植收益,擦亮杏梅品牌,支部牵头成立杏梅专业合作社,投资近100万元新建小型冷库、批发交易市场,为群众提供农贸、购销、培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农户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取得了有机、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龙廷杏梅商标,现正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商标。2020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576万元,实现社员二次返利17.35万元,村集体增收16万元。二是敢闯敢拼,创办旅游公司创收。党支部审时度势、大胆突破,确定了依托杏梅基地和“老井”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通过对上争取、村民入股、集体自筹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2200余万元,修复了石屋村落、“螺旋老井”,铺设“仙人洞”台阶,建设了杏园民宿、大食堂,修建观光通道,发展赏花游、古井游、农家乐。成立了新泰市掌平洼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开发运营“古井梅香”乡村休闲旅游,景区建设日新月异,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度假的首选地,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曾对掌平洼村乡村旅游作了专题报道。2020年景区共接待游客9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0万元。三是互惠双赢,做强旅游扶贫致富。坚持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通过增设岗位挣薪金、资产流转赚租金、虚拟就业促赡养、免费使用增收入等灵活形式,组织贫困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事业中,助力脱贫致富,51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奋勇争先,争当乡村振兴样板

  紧抓有利机遇,努力改善农村生态、人文环境,提升村民居住水平,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新家园。坚持把村庄建设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高标准硬化环山路8公里、村内道路10公里,安装路灯40余盏,铺设自来水管道5000多米,彻底解决了掌平洼人祖祖辈辈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新建两处文体小广场,配齐篮球架、乒乓球台等运动器材,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加快实施旧村改造,全面建设新农村。启动实施社区改造项目,建设小康楼125户、老年公寓20套,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农村。社区建成后可将部分村民搬迁出来,既能改善居住条件,原来的石头老房子又可用来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社区建设与乡村旅游共赢。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创旅游示范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与泰安四季青公司合作,聘请杭州丽尚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掌平洼旅游规划,建设拓展训练营、农事体验园、儿童游乐园、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小吃街、手工作坊体验区,新建生态停车场,建设12公里的环山观光步行道,进一步提升掌平洼旅游档次,打造成为AAA级旅游景点。

  下一步,掌平洼村党支部将聚焦乡村旅游,让魅力乡村掌平洼,踏上发展快车道,擦亮“古井梅香”名片,全力建设“世外桃源、魅力乡村”!

  (山东省新泰市龙廷镇党委供稿)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