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带动东湖村华丽转身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任旭东 字号:【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近年来,在素有“才子之乡”美誉的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个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庄实现了华丽转身,发展成为省级文明村,这就是唱凯镇东湖村。村庄转变的起点,就是一位村党组织新成员、大学生村官黄娜的到来。

  东湖村位于临川区北部闻名省内外的“建筑之乡”唱凯镇,包含4个自然村,682户,2662人,耕地3336亩。该村虽然有地处“赣抚粮仓”地带的区位和产业资源优势,但是大多数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在外经商或务工。人才资源匮乏、农民发展观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党支部成员人难选、党员作用难发挥、干群矛盾难缓解,逐渐成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空壳村。

  直到2013年,研究生毕业的黄娜被选派到东湖村,并在两年后毅然挑起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抓班子、带队伍、谋发展,彻底改变了东湖村涣散落后的面貌,并实现了特色产业由“小”变“大”,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她在村民口中也从“城里的娃娃”变为“书记女儿”。

  党建引领  建设和谐美丽乡村

  为改变软弱涣散面貌,黄娜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为抓手,规范村干部管理制度,通过明确村干部定岗、定权、定责,对村级各项中心工作进行分工,让每名干部成为各项工作的分管干部,各自然村实行分片管理,设立片长,村内事务决策在周一例会上由村干部共同商议。干部管理做到“三分三合”,即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岗位上分、力量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村干部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干事热情明显提高。

  为缓解干群关系,她建立了唱凯镇首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格局,并下设了2个便民服务点,同时,建立《民事帮办制度》,指定5名村干部和12名村小组长成为村内帮办员。让便民服务中心(点)成为村干部联系村民们的“连心桥”,确保了村民有事找得到人、办得好事、解得了难。

  为实现村民心中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东湖梦”,吸引更多乡贤返乡创业,她一边向上级争取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一边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村庄建设理事会,鼓励村民尤其是在外能人志士积极参与村庄建设。近年来,东湖村争取上级资金上千万元,各理事会筹集资金近2千万元,用于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村民纷纷感叹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在外乡贤感慨东湖村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乡愁。

  发展社会化服务  壮大集体经济

  东湖的面貌改变了,但是产业如何发展、发展什么产业、集体经济如何壮大、人才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仍然是东湖村党总支必须要面对的头等大事。

  为此,黄娜瞄准赣抚平原3万多亩水稻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充分发挥党员农机手的带头作用,推出“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村里的农机资源整合,成立唱凯东湖农机专业合作社,走合作订单化道路。由村里出资38万元购买农机设备,吸收本地66名农机户带设备入社,形成了有83台农机规模的服务队。2017年服务面积达1.2万亩,村集体按5元/亩收取管理服务费,获得收入6万元。到2019年,农机服务面积扩大至3.2万余亩,村集体实现收入16万余元。

  随着原有农机服务的日益饱和,黄娜又开始提前谋划,不断拓展新业务。根据市场调研,她发现当地水稻育秧还是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工厂化育秧投入大,成本又高,导致插秧环节机械化作业率不高,于是将工厂化育秧服务纳入了业务范围。

  2018年,村里成立抚州市临川区绿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造工厂化育秧大棚,攻克育秧技术难题,实现水稻生产“四化”服务,即:种子良种化、育秧标准化、供秧商品化、插秧机械化,此项工作一举提升了当地水稻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现在,东湖村年水稻育秧及机械化服务达3万余亩,覆盖周边6个乡镇。东湖村农机服务以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满足了当地农户对农机服务的市场需求,2020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2万元。东湖村的实践为中央所提出的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树立了一个扎实的样板,不仅证明了这条路是可行的,而且形成了良好的示范。

  在黄娜的带领下,经过全体干部群众8年的团结奋斗,东湖村逐步形成了社会安定、村容整洁、邻里和睦、基础设施完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产业发展规模化的新局面,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现在黄娜除了担任东湖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之外,还担任唱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共青团江西省委常委,并兼职共青团抚州市委副书记;获得了江西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江西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并在今年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