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青,水绿村美;新风扑面,气象万千。这里是建村40年与时俱进、长盛不衰、引领潮头的建昌营村。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建昌营村位于赤峰市东35公里,是元宝山区66个行政村里工农结合型行政村,与国家重点能源企业元宝山发电厂、元宝山露天煤矿毗邻,村域面积6.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00亩。全村下辖11个村民组,2420户,6536人,有股份制企业和村办集体企业7家。1995年成立村级党委,村党委下设6个基层联合党支部,现有党员207名。
建昌营村拥有一个煤矿、一家建筑公司、一家建材公司以及油漆公司、钢构公司等6家村办企业,90%村民是产业工人。截至2020年末,建昌营村工农业总产值实现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村集体收入1300万元,位于全市、全区前列。
回顾建昌营的发展建设,必然要翻看一个最美当家人的“奋战印记”——在村党委书记姚志军任职期间,村集体产业由“衰”转“盛”;村产业结构由地下转到地上;村发展进程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深入践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均收入连年增长,村民福利接踵而至,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足,是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是建昌营村的幸福图谱。转方式,促改革,抓经济,保民生,讲文明,树新风,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建昌营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幸福梦想。
转变布局小村越来越有“气质”
“人无骨而不立,业无骨而不兴”。奔跑在产业振兴道路上的建昌营,正是以“科学布局”为骨,撑起了“产业振兴”的脊梁。建昌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与众不同的发展禀赋。
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该村以规划为引领,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需要,按照“生态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素质形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既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发展靠项目,转变靠思想。”建昌营村的振兴发展,和“转”离不开。
改革开放以来,建昌营村立足煤炭资源禀赋,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之路,大力兴办集体企业,实现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也成为内蒙古农村改革开放成就的印证和缩影。但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市场的不景气,导致村办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对此村“两委”班子意识到:过去建昌营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如今发展遇到困难,更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只有转型发展才有出路。
针对村集体企业众多、情况复杂的实际,姚志军在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从“转”字大胆入手,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建昌营煤业公司是镇村股份制集体企业,经公开竞拍后以2670万元成功转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068万元;成功转制并进行技改的泰隆建材公司,年生产高品质红砖5000万块,远销河北、辽宁等地;具有30多年历史的建昌营饭庄,转制后由过去的年上缴利润仅10万元一跃到现在的年上缴84万元……一个“转”字使沉寂的传统产业“转”出了新活力,也使村集体收入翻了几番。
建昌营村要发展,建昌营人要致富,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树立新形势下的经营管理理念。村集体经济如何转型壮大,身为村里“当家人”的姚志军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就是要想方设法将经济下滑的车‘闷’住,由以前的煤电经济向现代农业、非煤加工业、服务业转型!”
转变方向小村越来越有活力
瞄准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这是建昌营村的发展导图。对于“转”,姚志军没有将目光停留在传统企业上,而是把转型的方向瞄准到新兴产业上。
2018年4月16日,建昌营村与和润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元宝山国际种苗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的合作协议。元宝山国际种苗特色小镇是元宝山区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起点就位于建昌营村。姚志军努力探索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发展路子,在元宝山区发改、林业、农牧业、水利、农电及农商行建昌营支行等部门党组织的扶持和指导下,重点依托和润农业公司技术、市场优势,组团规划建设总面积11.3平方公里,以种苗繁育为核心,涵盖综合服务、康养休闲、民俗风情、物流仓储等功能区的中国北方国际种苗特色小镇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各类种苗10亿株,年营业总收入达到10亿元,安排村民就业500余人,增加村民经济收入700万元。
目前,元宝山国际种苗特色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农业总部经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康养体验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种苗培育生产及设施农业展示观光园、农业文化创意园、民俗文化园、保鲜物流加工园等各功能组团协同运营,以种苗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系统高效运转,国内外多家知名种苗企业纷至沓来洽谈合作,国际种苗特色小镇项目正在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创新、生态文明、产城人文融合等领域显现出引领示范的强大功能。一座立足赤峰、辐射北方、服务全国、面向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特色小镇将在建昌营村绽开灿烂的容颜。
转变了方向,小村越来越有希望。“今年种的谷子至少能增产30%!”村民李文军站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喜笑颜开。今年,建昌营村所有耕地都实现了膜下滴灌,机耕路直接修到了地头,高标准建设的农田让李文军等几个种植大户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农民靠地吃饭。土地承载着农民的生计和希望。由于人均耕地不足0.6亩,建昌营村曾一度陷入“人多地少生产效率低下”的困境,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资源里获得更大的利润?该村进行了大胆摸索尝试。2016年,建昌营村将所有耕地进行整合,以公开竞拍的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权承包,土地集中到几个种植大户及有实力的企业手中,用以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规模农业,村民既可从土地中分得承包费,还能以产业工人的身份重返土地,获得劳动收入。
如今,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既有种植大户李文军的丰收梦,更有元宝山国际种苗特色小镇三产融合的美好蓝图,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建昌营村的农民们迎来了“双丰收”。
普惠民生小村越来越有奔头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昌营村把民生工作抓实抓细,把温暖送到各家各户。
保障民生从基础设施完善开始。实施水、电、暖、通讯、交通、住宅等全方位配套建设,使建昌营村成为元宝山镇16个行政村中第一个实现管道排污的行政村,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为解决全村靠定线班车出行的困难,姚志军多次争取,在元宝山区66个行政村中第一个建起公交汽车站。为保障村民安全,在全村主要街道路口安装高清电子摄像头76个,实现安全监管360度无死角。同时,村党委与宝山中医院共建,成立了村卫生室,为村民建立了卫生健康档案,每年为老年人、妇女免费体检2000多人次。
改善民生在充实群众口袋处蓄力。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姚志军带领“两委”班子,用真心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实施社区型股份制,村民按人领取分红股金;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有退休养老金,升入大学的孩子有教育奖学金,符合条件的失地村民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全体村民都享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金。截至目前,建昌营村累计为村民上社会职工养老保险费补贴支出1882万元,为全体村民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总金额980万元。全村入社会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686名。同时开启“农商行+村党委+村民”合作模式,目前农商行提供贷款8000万元,帮扶500人发展建筑、运输、个体加工等产业。
巩固民生更注重文化建设。在加强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建昌营村筑牢文化基底,培育精神“食粮”,用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升级文化阵地,加强文体设施建设,以群众喜爱的方式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投入100余万元,翻修村民文化活动中心,选好配齐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图书等硬件设施;设立“法治建昌营”微信公众号,建起法治文化广场,创办《法治建昌营》小报,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多支文体队伍,举办“青年杯”篮球赛、最美女性讲述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丰富的宣传文化活动中,村民们愉悦了身心,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文明之风在全村形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得益于产业的发展带动,全村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经济也活起来了,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小康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掸尽尘埃华光灿,别有天地春风来。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让乡村大地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心灵的栖息地、百姓的幸福家园。载着新使命进入新时代的建昌营村,正迈着坚定步伐向着新目标铿锵前行,等待他们的一定是更加美好的明天!
(赤峰市元宝山区建昌营村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