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东北部,全县国土面积1136.69平方公里,辖6乡3镇,有61个村委会、6个社区,674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7.3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傣、阿昌、景颇、德昂、傈僳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7%。是一个以种植粮、蔗、茶、烟和畜牧养殖为主的农业县。梁河县2012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50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931户31928人。2014至2020年全县5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931户31928人全部脱贫,其中2020年脱贫523户158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2.53%降为0。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梁河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落实落细工作责任。梁河县委、县政府持续扛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通过召开脱贫攻坚专题会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听取行业部门工作汇报、深入一线实地调研等多种工作方式,不断推进巩固拓展工作,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3次研究了12个议题,制定出台《梁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省级下派驻村工作队长及工作人员23人,州级39人,县级151人,大学生村官13人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2019年就印发并实施了《梁河县致贫返贫风险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对发现的“两类人员”实行月报制、提醒制,对“两类人员”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及时申报、及时核查、及时帮扶,逐步实现动态清零,确保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2020年末,消除脱贫不稳定户风险398户1666人;消除边缘易致贫户风险402户2009人。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 持续平稳推进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各方面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落实,其中教育已安排雨露计划资金330万元;农房抗震改造指标5846户已安排资金7368.76万元;水利发展已安排资金3753万元;持续推进兜底救助的各项政策,对现有的211户482人兜底户,做到了“兜稳、兜牢、兜住”。
建立产业帮扶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编制了《梁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5年共规划乡村特色产业帮扶项目324个,规划资金10.54亿元;培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425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84个,家庭农场49个,种养大户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72个;有158个新型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户数5834户24616人,覆盖率达100%。2021年一季度,全县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7157.4万元,认定扶贫龙头企业6家,带动户数1763户7026人;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173人,带动户数1193户5097人;有3家企业绑定7个合作社,绑定农户984户4200人,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保证了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个长期稳定的产业支撑。
不断加大转移就业力度。开展返岗复工及“点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988人,完成州上下达目标任务56100人的101.58%,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4171人,省内县外转移就业15138人,县内乡外转移就业7868人,乡内就业19811人;转移脱贫劳动力就业13279人,经过组织、协调,“点对点、一站式”转移返岗人员2973人,其中省外返岗1561人,省内返岗1412人;2021年就地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499个,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安心就业,增加收入。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梁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共搬迁1810户765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97户3702人,同步搬迁户913户3957人,涉及集中安置点20个。目前,20个集中安置点所有工程已全部完工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搬迁群众已全部入住。全县20个集中安置点中,有主导产业的安置点20个。主导产业有粮食(水稻)、甘蔗、茶叶、烤烟、姬松茸、畜牧养殖等,897户建档立卡户中建立一户一策帮扶698户,加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20个,实现产业扶持660户2853人,推动权益受益628户,收益17.49万元,流转农村土地802.05亩,产生流转收益 30.4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897户3702人建档立卡户中,16岁以上的劳动力有2116人,通过组织转移就业、就近务工解决就业1418人,其中:省外务工324人、省内务工500人、县内就近务工439人、自主创业23人、公益岗位132人,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户实现了户均一人就业。同时,已投入运营扶贫车间2个,分别是聚福村扶贫车间、聚缘村扶贫车间,实现了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有事做,在村子内就能把钱赚。各集中安置点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0个,建立基层党组织22个、村民自治组织21个、社会组织27个、互助组织9个,有片长或楼栋长52人,设立警务室20个、调解室21个,制定村规民约21个。各级各部门组织搬迁群众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180场次、生活习惯培训172场次、安全知识培训95场次、开展“道德讲堂”活动104场,搬迁群众落后的生活习惯逐渐得到改善,对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持续得到提升。
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实。自2015年以来,全县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放贷5401户3.1466亿元,还贷1.6408亿元,贷款余额1.5057亿元,累计贴息2314.066万元,其中2021年安排贴息资金800万元;受疫情影响部分农户出现还款困难,梁河县为其办理了展期82户,涉及贷款金额395万元;对边缘易致贫人口发贷9户36万元,贷款余额36万元。
完善东西部协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强化《关于做好2021年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项目资金计划编制工作的函(沪合组办〔2020〕36号)》和《关于印发2021年上海市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要点的通知(沪合组办〔2020〕36号)》 文件精神落实,加大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项目资金计划编制申报工作,2021年编制完成4个帮扶项目,计划投入资金4260万元;为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3月中旬,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向中国有色集团做专题汇报,请求支持,汇报涉及资金1018万元,涉及项目4个,通过汇报争取资金,强化定点帮扶力度。
不断加大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梁河县2016—2020年共投入各类扶贫领域资金183246.97万元,共实施扶贫项目1127个。2020年11月20日梁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梁河县扶贫资产后续管理规定办法(试行);2021年3月26日召开了梁河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专题会议暨2021年梁河县第3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了梁河县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移交后的资产,将由行业牵头部门和资产管理主体,逐项登记明确资产权属及资产的管理权、使用权、收益权,实行双台账管理,确保扶贫资产管得实、用得好、有效益。
通过不断努力,梁河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探索出了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基金+提醒”消除致贫返贫风险。梁河县于2019年率先出台《梁河县致贫返贫风险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开展了救助工作,从2020年起,县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作为引导资金,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法人、机关干部和公民捐资,共筹集到风险救助基金370万元,现已发放了两批,涉及农户81户329人,金额47.9万元。2021年开始实行“两类人员月报制”,3月实行提醒制,以《提醒函》的方式,将“两类人员”的情况发送到单位及帮扶责任人,函请挂包单位、帮扶责任人统筹帮扶力量,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制定帮扶措施,启动帮扶机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截至目前,发出了提醒函45份,涉及单位45个,涉及帮扶责任人44人、农户73户295人。通过基金注入筑起致贫返贫风险堤坝,提醒告知及时瞄准问题“靶心”,有效将致贫返贫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种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探索出了“捆绑”模式。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模式,将党组织深度嵌入农业发展,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反哺基层组织建设。聚焦重大产业项目,通过搭乘规模化蔬菜种植、畜牧养殖龙头企业“高速列车”,着力提升流转土地及农村劳动力输入组织化程度,让群众实现“流转土地+就地务工”的双重收入,形成“村富+民富”的良好局面。二是探索出了“搭车”模式。立足本地产业发展优势,由村级党组织组建经济实体,将股本注入到支柱产业发展上,有效搭乘发展红利快车。以县内粮、蔗、茶、烟、畜等产业大村、强村为主阵地,紧抓产业优势,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模式,通过“固定分红+收益分红”,既带动农户致富,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三是探索出了“服务”模式。鼓励基层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成立公司或合作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农贸市场管理、厕所革命等乡村振兴的难点、重点、热点领域,助力基层治理,获取服务性收入,不断补充完善壮大集体经济渠道。
下一步,梁河县将开展好示范乡、村、美丽自然村创建工作。争取创建9个示范乡,每个乡镇至少创建2个示范村,每个村至少创建2个自然村。全县以乡村产业工程、建设工程、人才培育工程、乡村治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平稳实施乡村振兴工程,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单位:云南省梁河县扶贫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