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山村“牛”起来了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梓成 字号:【

  牛年话牛村,牛村有牛人。

  提起全国人大代表、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中新社原记者刘明赞不绝口,“认识龙三哥有十多年了,他是湘西大山深处一位干实事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牛角山村地处武陵山腹地,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曾经的牛角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生活贫困,“有女莫嫁牛角山,家家户户穷叮当,半年有粮半年荒,十个汉子九个单。”这是以前的牛角山真实写照。

  现如今,这个10年前“老、少、边、穷”的小山村,脱胎换骨展新颜,已变成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湖南省扶贫攻坚示范村、中国茗村等。这其中,牛角山村的“孺子牛”龙献文功不可没。

  1966年出生的龙献文,曾因家乡的贫穷而走出大山,在外闯出了一番天地,20世纪80年代末就成了全镇第一个万元户;又因为惦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而选择回到村庄,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支部书记,带着村民一干就是20多年。龙献文说:“大家没有富起来,我一个人致富感到内疚!”

  言出必行的龙献文,带领牛角山村开启了脱贫发展新篇章。

  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大背景下,在驻村干部的指导帮扶下,龙献文及村“两委”班子带着全体村民,围绕大山做文章,创办多家村办企业,利用牛角山海拔800多米、生态良好的荒山开辟茶园,发展林下本地特种畜禽生态养殖,又以牛角山特色苗居来开发苗寨旅游,让曾经阻碍发展的大屏障变成了助农增收的大宝藏。围绕着一片小小的茶叶,牛角山村日渐形成了一条生态、绿色、有机的全产业链。同时精准识别村里的贫困户并进行精准帮扶,在原来的“村支‘两委’+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中,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贫困户以土地、茶园、劳动力、资金等形式入股,通过土地租金、务工工资、盈余分配、二次返利、分红等方式获取收益。这种模式,让资金跟着贫困户转,贫困户跟着能人转,能人跟着项目转,项目跟着市场转,真正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

  2016年,牛角山村实现全村脱贫。现在,村民可以在寨子里摆摊卖特产,也可以把自家房子入股做旅游接待,还可以在村办企业上班,同时土地流转及茶园的收益亦是可观,十多项增收模式,一年下来至少几万元的稳定收入。村民的腰包“鼓”了,外出务工的人员也纷纷返乡,在家门口就业,再也不用背井离乡讨生活。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9800元,是10年前的25倍。村民们直感叹,借助“茶叶+旅游”产业,牛角山村变了样,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幸福的生活比蜜甜。

  “牛角山村姓牛,现在真‘牛’起来了。”龙献文的幽默中透出自豪的喜悦。

  牛角山村围绕茶叶作文章,通过“产业兴村、文化活村、旅游富村、经济强村”的发展模式,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成绩来之不易,除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精准帮扶外,全村始终坚持发展产业是关键。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关键还是做好产业这篇文章。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村寨风景绝美,民族习俗保存完好,但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捧着金碗要饭吃”。少数民族地区有自然的资源禀赋和人文的优势,更有诚信的文化传承,这些正是大城市所欠缺的,在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基础之上,如何立足民族特色,结合本地实际,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牛角山村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