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徽省“十四五”美丽乡村创建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安徽省村社发展促进会 董仁泉 字号:【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的建设要齐头并进,就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自起,在全国上下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潮。

  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安徽自2012年出台的《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并从2013年开始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到2020年底已经历8个年头了。严格意义上说,安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起源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经历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到如今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截至2020年6月,全省已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6520个,已认定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28个、重点示范村249个,仅2020年我省就计划创建美丽乡村达798个。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把美丽乡村打造成菜田是绿地、稻田是湿地;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各示范村环境整治有条有理、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声有色;让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在安徽省各个示范村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不均衡发展的日益突出,农村土地大规模的集中流转与智慧农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前后的“农一代”迈向老龄化或者进城照顾子孙,从农民变成农民工的“农二代”又开启承村启城的阶段,他们肩负家庭与社会责任,过着“城里一套房”和“村里一个家”的生活,面临这些社会问题,已经创建的美丽乡村还是经历着“空心村”的衰败沧桑贫穷的困扰。笔者去年多次参与多个组织(或部门)对我省前几年已经创建并且通过验收的美丽乡村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几类共性问题,以期相关部门多加重视并着力探索解决。

  思想认识难以统一,形式严重

  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惠民惠农的政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部分,政府部门是倡导者、主导者、决策者和投资者,农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创建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创建的主体和执行者。但在实际创建过程中涉及到多部门,思想认识难以统一,越位错位缺位严重,如涉及到国土部门的空间规划、住建部门建筑规划,而美丽乡村建设又归属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主管,作为属地主人的老百姓很难参与进来,老百姓的意见建议得不到“领导”认可,在他们心里就是“你干你的,我看我的”,给农民的印象只不过是一阵形式一阵风而已。

  村庄规划千篇一律,没有特色

  美丽乡村创建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地域空间、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村史文化、乡风民俗等,但在现实中,村庄建设规划大多是按照有关政府部门验收标准的条条框框,公式化般的一个一个去复制。我曾参加一个镇的关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的开标会,设计单位竟然连文中部分用于其他标书的地名都没有更改过来。当然,基层也很为难,因为每年创建数量多,时间紧,加之资金少,难以找到规范化的设计团队。最关键的是,不按验收标准去建设,难以通过验收,又涉及到政效考核等,不敢贸然“创新”,这样就造成“水泥路绿长廊,绘彩画刷白墙,拆旧屋盖新房,村中心大广场”的“千村一面”标准景观,没有地方特色。

  建设维护资金短缺,昙花一现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主次道路、人居环境、市政设施、景观绿化与公共配套等建设投入、产业生产投入、运营维护投入等。而我省财政在美丽乡村创建上投入的资金量则很少,每年下达申报创建指标的村又比较多,在保证完成创建数量的情况下,也只能“撒胡椒面”,也只能做做“面子”上的事情,很难抽出资金去发展乡村产业,导致后发力量不足,没有“造血”功能,难以保障村庄后期维护费用,也留不住返乡入乡人员,美景只能昙花一现,时间一久仍然回归到“空心村”的衰败景象。

  村庄没有运营思维,不持续发展

  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是要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建设目的是通过创建推进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构建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但从目前来看差距很大,“美丽乡村”并不等于老百姓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从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美丽乡村在创建之前的对创建村的遴选、对产业的策划、对空间布局的规划等就缺失对村庄未来运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只考虑到建设数字得到要求,建设标准符合验收,没有考虑到这样建好的乡村能否永久的“美丽”下去,谁来保养维护?人从哪里来?人回来干什么?返乡人员怎么增收?诸多问题都反映了没有产业没有经营,就没有人气没有活力,导致美丽乡村的生命力脆弱,美丽不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美丽乡村创建的几点思考建议

  “三农”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 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提出了“两山理论”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坚持绿色、协调的乡村发展模式,以人民为中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归宿, 运用因地制宜的方法, 综合治理的模式, 城乡统筹的路径, 文化传承的灵魂来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所以美丽乡村创建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优化、提升、完善、整合、总结的过程,结合安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十四五”安徽省美丽乡村的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几个突出问题,特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党建引领、科学遴选、做到宁缺毋滥

  根据近几年我省美丽乡村创建的情况,村、镇二级党委领导思想认识和决策十分重要,他们是与本地农民打交道最频繁的,相对来说最了解农村和农民,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乡村,需要什么样的家园,作为共产党员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对每年遴选申报的乡村,要科学预判,合理遴选,要尊重属地农民意愿,让农民参与进来,让他们提建议说想法。选择人口相对较多、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公共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条件相对便捷的村庄来做示范创建;对于村庄小、分布散、布局乱、地势险、无产业、无特色等,暂时不去创建,可以等一等缓一缓,避免凑数字来完成指标。做到宁缺毋滥,集中有限的资金力量握紧拳头,发重力做产业,这样创建出来的乡村才能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规划先行、产业为基、运营管理前置

  科学合理、个性有序、因地制宜的策划与规划是一个项目落地成功的首要条件。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的民生工程项目,也是一个综合的三产融合产业,在策划规划同时,就要考虑到未来建成后如何使项目能“造血”来维持年轻的生命,就要考虑到如何来经营这个村庄。所以,村庄的前期规划设计更要注重产业的规划、品牌的策划、盈利模式的设计、运营管理的制订等系统性的方案和备选预案(市场是动态变化的),村庄的产业不在于多大,而在于怎么去提炼,怎么去营销,正如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小产品、大产业”“小产业、大文章”一样。所以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运营前置”的设计理念,才能使“美丽乡村+美丽产业=美好生活”得以实现。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资本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搞清楚美丽乡村“谁来建、为谁建、怎么建”的三大问题。前期创建肯定是政府部门作为倡导者、主导者、决策者和投资者,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创建带来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创建的主体和执行者,所以让农民成为建设主体(从最前期的遴选开始到后期村庄运营管理),政府有限的财政引领做示范,指导帮助农民参与。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去建设自己的家园,当他们被作为“主人”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自信心增强,一旦示范性带动起来,老百姓会主动加入行动,这时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去奖励带头的农户,帮扶他们改建乡村,特别是农户自发发展产业的更要大力宣扬与加大支持奖励,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以此来激发村庄内生动力,并通过他们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来,从而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树立村庄品牌

  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40多年前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创新改革家喻户晓,但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远远低于其他发展的速度,如今怎样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工程来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的。安徽在美丽乡村创建时也出现过拆(合)村并居、危房改造、集中居住、新型农村社区等类别的整治,预留一定比例的土地给地方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把现在废弃的旧学校、旧厂房等,通过租赁、入股、自营等多种形式去发展村集体产业,如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等)、农产品加工等,扩大经营性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梳理出本村的核心产品,树立本村的村庄品牌,逐步形成名利双收的美丽乡村经营模式。

  组织保障、村民自治、长效久安治理

  要使美丽乡村建设的惠民工程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就必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组织保障作用。让村民自己选好支部班子与带路人,真正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羊”。乡村是熟人社会,在法律的框架下,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特点,采取村规民约来治理乡村,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德治引导文明乡风。乡村治理核心是村民自治,因为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在“村庄”这样的公共空间里,“祠堂”“学堂”是不可缺少的,家规族长是有威望的,发挥村民自治,有利于深挖与巩固乡村文化肌理,有利于乡村文化的振兴。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要改变“房前屋后  种瓜种豆”中国农民五千多年传统的生活方式,让农民在享受到城市人一样的优厚资源时再回归田园生活,这样的美丽乡村才有人情味、烟火味,这样的乡村才有温度,老百姓才真正的有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乡村才能长治久安!

  今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要抓住机遇,优化资源,创新融合,进一步扩大安徽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根本,把村民增收致富放在首位,把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作为保障,从而使美丽乡村达到“形神兼美、内外兼修”的效果。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