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例,分析研究如何进一步地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人才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积极引领作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全面振兴,最终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的必然要求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让农业“接二连三”,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的有效举措。像贵州这样的贫困地区,缺少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增值空间小、提供就业岗位少,科技附加值不高,良种化、机械化水平低,与市场需求接轨不畅,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有限。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调优产品结构、调精经营结构、调顺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的全面升级。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治理结构、村庄布局,乃至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变化。村庄“空心化”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不足,干部队伍年龄、文化结构不优等问题突出。原有的发展方式、治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需求,需要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下,农民对自我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增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农民的全面发展,既是农民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更是全体农民的全面发展。当前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致富技能和渠道单一,致富能力不强;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内生动力;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差,新一代农民大多认为在农村发展农业没盼头,不愿回乡创业。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主体作用,破解制约农民发展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推动党的“三农”政策落地生根,引导土地、人才、资金、技术以及科技等各类发展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碧江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激活助推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推动实现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一)建好“三项机制”助推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碧江区着眼推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建好党委统筹机制。持续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着力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与金融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为农业企业发展注入动能。按贫困村100万元、非贫困村50万元的标准投入,整合461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村为单位组建集体经济市场经营主体,以乡镇为单位规范会计事务,确保投入资金专款专用。发挥贵州碧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圈党委辐射带动功能,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联引25家有实力的企业和商会签约结对帮扶34个贫困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5亿元,带动40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月增收1100元。二是建好资源整合机制。以“党支部+供销社+农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推动“村社合一”,盘活农村资源、激活扶贫资金,大力发展果蔬、中药材、油茶、食用菌、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产业。兼顾各方利益,明确农民、企业和合作社等主体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比例。灯塔街道马岩村引导贫困户将现有田地流转或入股集体经济企业,把零散的小农生产变为生态农业大棚、经济果园、景区景观,把周围村舍变为农家乐。成立共同蔬菜专业合作社,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贫困户参与发展,以有效资金、闲置土地、提供劳务等方式入股,打造致富“联合体”,吸纳社员180人,年产优质生态蔬菜800吨、产值320万元,实现人均年收入2万元。三是建好产业扶持机制。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引进铁骑力士集团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创新“1211”生猪代养模式,健全利益链结、风险防范、有效供给工作机制。实施电商扶贫,以“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60个,借助贵农网等平台实现区乡村物流配送全覆盖,助推“农货出山”。以主导产业为引领,引导群众以“精扶贷”资金发展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四小经济”,作为长效产业的重要补充。
(二)搭建“三个平台”助推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资源是基石。碧江区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一是搭建招才引才平台。以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区四家班子成员带头围绕“三农”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医疗卫生等重点产业招才引才。完善区管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将在职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作为选拔重点,大力挖掘本土人才资源。扎实推进贵州碧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铜仁·苏州产业园”核心区建设,吸引省内外优质企业和人才到碧江投资兴业,福建好彩头食品、农夫山泉、桃李春风等200余家企业在园区建成投产。紧扣东西部扶贫协作,争取昆山市各行业、各领域优秀专家来碧工作。大力实施“春晖行动”,充分发挥“春晖社”作用,通过乡情感召、项目招商、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实用人才回乡投资兴业。二是搭建作用发挥平台。聚焦脱贫攻坚后续帮扶和乡村振兴,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继续实行脱贫攻坚定点包干“54321”帮扶机制,全区2900余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争取发展项目。800余名党员干部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就学、就医、就业等困难。严格实行人才分层分类管理制度,动态建好人才信息管理库,完善管理机制,根据专长特点,把各类人才匹配到经济金融、园区建设、医疗卫生、坝区建设等岗位,培养行业技能人才。三是搭建能力提升平台。针对干部队伍存在的知识弱项、能力短板和经验差距开展全方位专业化培训,围绕乡村振兴和500亩以上坝区建设所需,集中开展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服务“三农”产业发展能力。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采取“政府培训+企业签约”的合作方式,全覆盖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种养殖、挖掘机、厨师等技能培训,收到良好效果。
(三)发挥“三个作用”助推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碧江区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一是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村民自治为主方向,健全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推进“民心党建+村规民约”乡村治理模式,把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赡养老人、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等纳入村规民约内容,推动乡村法治、德治、自治融合。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开展“法律进农村”法治宣传活动,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班,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墙,提高村民自我保护和依法维权意识。开展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活动和“助力脱贫攻坚文化惠民巡演”,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农村“种子工程”文化惠民,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阵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组织党员模范、文化专家等到村开展文化道德培训辅导,提高村民文化道德素质。支持党员和志愿者深入基层,支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指导协会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好特色文体活动。三是发挥好春晖使者引领带动作用。按照“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助力脱贫攻坚”理念,突出“春晖理念传播”“公益项目助推”功能,发挥春晖使者在和谐建村、以德育村、智力助村、产业富村、帮扶在村等方面的作用,建好“春晖书院”“春晖长廊”等春晖文化阵地,引导在外乡友积极参与家乡公益事业发展,提升乡村文明风尚。以“最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为工作载体,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营造“人人学最美、人人创最美、人人是最美”的良好氛围。
(四)探索“三化模式”助推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碧江区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把乡村建成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美丽家园。一是乡村建设突出“绿化”。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程,长效化、制度化推进绿道、绿城、绿水、绿园、绿景、绿村“六绿”全域绿化攻坚行动,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7.5%。抓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好生态修复工程,在坡度25°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25°以下坡耕地发展油茶、冠玉枇杷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创新网上造林模式,开展“我为家乡捐棵树·同心共建春晖林”活动,打造“春晖林”扶贫基地216亩。二是人居环境突出“美化”。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公园、市民休闲空间建设,着力打造付家山、文笔峰2个山体公园,以三江公园为中心,辐射修建沿江步道25公里,打造集防洪、绿化、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锦江河岸线和休闲带,建成天生桥等3个城市湿地公园,让市民享受到青山绿水的实惠。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思路,通过“三生”“三产”(即生产、生活、生态,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打造坝黄红董、灯塔百花渡小康田园综合体。全面落实“河长制”,锦江流域河长全覆盖,大力实施清河行动,全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地表水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三是生态旅游突出“规划”。在发展绿色旅游业中,高起点做好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将白龙山、九龙洞和大明边城等景区融入“一带双核”发展战略,构建以铜仁古城为核心的大景区格局。重点打造川硐板栗园、漾头茶园山、云场坪路腊、瓦屋克兰寨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出一批绿色精品旅游路线。
(五)健全“三个体系”助推组织振兴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碧江区深入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农村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一是健全组织结构体系。坚持“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按照地域相邻、功能互补、产业集聚原则,在贫困村相对集中的乡镇设立片区联村党委,统一规划联村产业发展。探索“村级党委(党总支)+农村产业链党支部”党组织运行模式,在龙头企业所在村建立村企联合党支部;在五大主导产业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有条件的同步成立党组织;以村民小组、产业基地、生产车间为单位,建立产业党小组。二是健全基础保障体系。从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制度执行、任务落实、保障配套提出标准,规范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政治引领力、发展凝聚力。提升服务功能,整合部门资金,规范建设70个建制村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馆、小文体室“五小”工程,改善活动阵地。实行村干部专职化管理,提升村“两委”干部报酬,保障村级办公经费,落实村干部坐班制度,让村干部全身心全天候为村民服务。三是健全教育培养体系。依托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培训阵地,实施“党员素质提升”计划,把“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的建设“一架构三清单”等经验纳入党员干部培训课程,以“不忘党的初心·担负时代使命”为主题,对全区党员开展全员大培训。举办党员教育师资培训班,把各乡镇组织委员、驻村第一书记、机关党组织书记及教育系统的党组织书记共计132人全部纳入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提升村“两委”班子文化水平和抓发展、抓建设的能力。
三、经验及启示
(一)党组织方向引领是关键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要加快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创新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提升党建质量,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把党建融入乡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二)“三农”人才技术支撑是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补齐人才短板,破解人才瓶颈。要实施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加快农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引进一批农业农村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要着力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藩篱,建立激励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推动乡村人才回归和返乡创业。要注重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让更多活跃在基层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能够参与职称评定,让更多乡土人才成为驱动产业兴旺的“金种子”、推动生态宜居的“践行者”、带动乡风文明的“先锋队”、促动治理有效的“排头兵”、拉动生活富裕“领头雁”。
(三)党员干部带头实干是驱动
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按照“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根本要求,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为乡村振兴打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本要求,把到农村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加强干部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农村全面繁荣兴旺,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铜仁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