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人大代表联络站 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钱振华 字号:【

  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持续推进“123+X”代表之家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站”171个,把代表阵地延伸到基层最末端,将代表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治理,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创新“人大代表联络站+”模式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为进一步推动“人大代表之家”提档扩面,吴江区人大提出了“123+X”代表之家建设目标任务,形成了家、站、室三级履职平台架构,不断延伸扩面,推进“人大代表之家”进村、进社区、进企业,并创新“人大代表联络站+”履职模式,以“站”为媒、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精细化新路径。

  为推动代表履职尽责,吴江区盛泽镇人大及时增加、优化布点,从原来4个人大代表之家扩展到1个中心代表之家、8个升级版代表之家,分别归属8个代表小组,同时对代表相对集中的村(社区)科学合理建立了17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在衡悦社区内打造了人大代表“晓鹃工作室”。“晓鹃工作室”是盛泽镇人大跨区域“融合”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传递着百姓的心声的同时,也为镇党委政府、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

  在吴江区黎里古镇景区中,黎里镇人大以“粉墙黛瓦”“古色古香”为基调建设了一个具有古镇特色的人大代表之家,以浓厚的古韵氛围促进古镇文化的传承。在先行启动区重点项目——美丽乡村群建设中,黎里镇人大选择了一个位于美丽乡村群、美丽湖泊群两“群”重点位置的三好村,建设了一个具备“科技感”“水乡情”现代化与江南水乡特色相结合的人大代表联络站,注重对“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的传承,让更多居民感受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硕果。针对古镇文化发展,黎里镇人大积极参与梨花文化节、柳亚子诗词大赛等活动,并开设“黎川书院”等人大代表工作室,在开展文化监督的同时,把握住文化发展方向,促进优秀文化传承。

  以机制规范化 促推“人大代表联络站”服务上水平

  按照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全覆盖、重规范、求实效”的要求,吴江区人大坚持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载体,主要做好“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精心组织活动,切实增强活动实效。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尽量为代表活动和接待选民提供便利条件。在固定的地点定时定点接待选民,或召集部分选民召开座谈会等,弥补以前代表联系选民以分散联系为主的缺陷,将分散联系化为集中联系与分散联系相结合。同时,创新接待形式,明确主题活动,让联络站里的代表接待选民有“味”更有“位”。吴江区同里镇人大更是通过每月设置一个活动主题的形式,让代表进站接待选民,力求解决一些选民关心的关键小事,并制定考核实施办法,对联络站代表小组活动开展情况实行量化积分,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前我们选完代表,就很少能见到代表了。”不少群众感慨,“现在则不同了,家门口有了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就在我身边!”通过不断加强“双联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种好属于代表自己的“责任田”。

  以履职常态化 探索“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新模式

  为提高代表的综合素质,各镇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专门学习《代表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了解开展工作的法律程序和要求,掌握推进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履职水平和能力。2020年以来,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吴江区人大把“智慧人大”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借势信息技术为代表履职插上“智慧翅膀”,全方位促进了代表选民良性互动、倒逼代表小组开展活动、创新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方式,使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延伸到最基层,切实打通代表联系服务选民的“最后一公里”,搭建起了“全天候”的履职平台,努力让人大代表履职“一个都不能少”。

  吴江区人大将围绕“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这一关键建好人大代表联络站,切实将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释放更大能量、发挥更大作用,让“站”更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扎根群众。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