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奋进突破发展 开启乡村振兴新模式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禹村镇位于山东省新泰市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全镇现辖40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人,其中回族村8个,回族群众1.2万人,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镇。镇辖4个管理区(禹村管理区、山东管理区、韩山管理区、田村管理区)。先后多次荣获泰安市民族宗教工作先进乡镇、泰安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民族团结进步和谐乡镇等荣誉称号,2019年9月,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

  近年来,禹村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民族交融发展、精致农业与镇域规划建设三大战略板块,聚力民族经济、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加压奋进、突破发展。

  以民族团结之弦 奏响民族交融之乐

  禹村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立足区域特色,坚持“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思路,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增进共同性,积极创建各民族共处、共信、共享的社会环境,推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坚持以交往促共处。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行一村一主题、一智囊、一载体、一活动、一产业的“五个一”党建工作法。例如,民族村山东西村主题是“头雁效应”,载体是民族文化;卢家沟村的主题是“志愿服务”,载体是孝善文化,注重家风筑基,树典型、学榜样,推动民族团结一家亲,家风文化润百家的和谐发展,形成“家风兴、民风淳、社风正”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中,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家有难、邻里支援,充分展示了禹村各族群众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坚持以交流促共信。充分挖掘各村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以“文化铸魂、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发掘初心文化、传承孝善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先后建成民族文化馆、初心窑洞、孝善文化广场、民族大舞台,推进文化交流,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坚持以交融促共享。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和特色产业,通过与农牧龙头企业青山牧业、丰禹、富禹畜牧循环产业园合作,各族群众实现务工、分红双收益。通过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人心,全镇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各族群众心相通、行一致、果共享。以民族交融发展重点推进区为样板,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党建+村集体经济”韩山片区建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

  以特色农牧之弦 谱好精致农业之曲

  禹村镇回族人口较多的,是省民族工作重点镇,家家户户都有传统种养殖习惯,镇党委、政府深入实施“农业强镇、三产兴镇”的发展战略,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壮大畜牧精深加工业,激活商贸流通业。

  打好特色牌。发挥传统畜牧养殖大镇的优势,以畜禽产业升级为抓手,推动畜牧养殖大镇向食品深加工强镇发展。突出重点项目建设,以高标准智能化笼养棚舍的规模化建设推动畜牧养殖的转型升级。加快肉牛、肉羊、肉鸡、肉猪等生态养殖项目建设步伐,发展高值高产生态循环农业,形成青山绿水循环产业园、丰禹农牧循环产业园、智远畜禽养殖产业园等三家养殖龙头企业格局,建立起肉鸡、肉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一体化养殖体系,以养促种,农牧双赢。全产业链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增加农牧产品附加值。紧盯牛肉深加工产业,改扩建青山牧业,新上屠宰、分割、包装设备,实现牛肉精深加工领域新突破。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建设农光、牧光互补发电项目,实现农业、畜牧业和清洁能源的融合互补发展。

  打好优势牌。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目标,做强特色产业基础。一是围绕民族交融与特色农牧优势,打造“四大优势片区”。发展壮大镇驻地禹村管理区商贸服务业,提升打造山东管理区民族交融发展重点推进区,以韩山水库林下经济、种养采摘为支撑的韩山管理区农旅产业融合区,以及以田村管理区为核心的特色种养区。二是围绕香椿规模化种植,建设千亩种植基地。以老寨山为中心,流转土地5000亩,实现香椿的规模化种植,建设全国香椿品种资源库、有机香椿种植示范园,采取大棚种植与常规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香椿一年四季上市。三是围绕做大香椿深加工,寻求高端高质合作。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成立老寨山香椿科研基地,在椿芽酱、椿芽茶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牛肉+椿芽” “鸡肉+椿芽”等系列新产品,延长香椿加工产业链,丰富香椿系列产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打好生态牌。禹村镇山多、水多、林多,有着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在乡村振兴发展片区打造中,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整体升级发展,立足当地自然生态、有机农业、地域文化资源,以民族交融发展重点推进区为样板,打造“党建+村集体经济”韩山片区建设,以韩山水库为中心,以林下经济、畜牧业为支撑,围绕“一水两山三园四特色”的思路,走村集体领班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的路子,打造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叫响乡村旅游品牌。

  以康居幸福之弦 拉开镇域发展之戏

  按照新泰市整体发展要求,通过“三大战略”,在新的起点创新超越、攻坚突破,推动禹村经济社会发展。将禹村镇建设成为:立足副中心、辐射泰安的民族经济强镇、生态宜居小镇,展现民族和谐与品质生活的现代化综合城镇。

  ◆ 加快“内涵提标”,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一方面,以道路建设提升格局。紧抓交通路网建设机遇,镇区已初步建成三纵三横的道路网,拉开了较为合理的城镇建设框架。借富禹路东延为新的发展契机,提升改造原新禹社区与后寨村交界处,起始富禹路东延至老09路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村级道路,长约2公里,配套路灯花池、污水管道、人行道等基础设施,逐步形成镇区“回字型”的道路网框架,不断构建完善的道路网络,同时借楼放路改建省道、刘禹路打通的机会,串联起禹村镇东西方向董梁高速上下道口,打通全镇“四横四纵”路网局面,加强镇区及周边市县的联系,实现楼禹副城区连片发展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新泰市西部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以文化设施提升品质。利用废弃公园及煤矿垃圾场旧址,积极对接市住建局申请专项资金,新建占地面积约16666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成后将同现有的大禹广场交相呼应,极大改善周边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有效推动各民族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提高群众幸福感。

  ◆ 突出“转型升级”,产业实力持续提升

  禹村镇大力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内在潜力,积极发展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推进民族经济发展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同时以富禹路东延为新的发展契机,推进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向西北方向集聚,打造新泰市民族团结食品产业园区。项目占地600余亩,投资10亿元。分三期建设园区配套设施、标准化厂房及民族特色产品馆和电商销售馆。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推动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吸引新泰市及周边地市乡镇食品加工企业聚集,为新泰市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和动力源。

  ◆ 致力“民生提档”,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推动交易市场蝶变。积极响应新泰市文明创建向乡镇延伸的部署,从群众最关心的集贸市场抓起,改造占地约3万平方米大寨村农贸市场,规划建设高标准室内农贸市场,加强对商贩、菜农等流动摊贩的管理,改变脏乱差、店外经营及乱摆乱占的现象,提升市场营商环境,促进镇区商业繁荣。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禹村镇农产品交易市场格局,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管理水平,保障群众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摊位租赁、商品房出租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改善营商环境,吸引零售、批发等商家入驻,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禹村镇服务业发展。

  以教育立镇为抓手,推动祖国未来成长。2020年禹村教育事业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全市中小学综合成绩排名前十的学校中,禹村中小学占据了半壁江山。禹村镇围绕“单项突出、整体靠前”的教育工作思路,抓好抓实教育事业发展。为了更好的培育禹村后备发展力量,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高标准规划建设初级中学项目,包含一栋5层教学楼,一栋5层教学实验楼,一栋4层图书办公楼,一栋3层餐厅综合楼,一栋5层宿舍楼;同时,新建运动场1个,内含篮球场6片,排球场3片,极大改善全镇教育基础条件,改变以往冬冷夏热、“大班额”的教学条件,小饭桌、土操场的薄弱基础设施,极大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空间,助推禹村教育事业优质发展。

  以民族团结为抓手,推动敬老爱老成风。全镇辖有回族村8个,回族群众1.2万人,立足全泰安及周边地市均没有民族敬老院,无法满足现阶段各族群众养老需求的现状,根据民生福利事业现状及长远规划,利用采煤塌陷区治理契机,规划在新禹物业办公区处,拟建1所集收养、收治、康复、防治为一体的多功能、社会化、开放式医养结合民族敬老院,周边紧邻矿医院、文化广场、大型商超,配套设施完善。民族敬老院建成后既满足本镇各族特困群众集中供养需求,也方便为全市及周边少数民族特困群众提供养老生活保障,更好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

  (中共新泰市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