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村——禹门口的传奇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龙门村地处山西省西南部,河津市西北隅,全村3600多口人,地域面积14平方公里。龙门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晋陕大峡谷的出口,这里两山对峙,壁立万仞,中通河流,形如门阙又因“阳春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跃过者便化而为龙”故称“龙门”。据《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际尚存”。又据《吕氏春秋》《淮南子》记“昔大禹,北劈龙门而终事于梁山”。汉贾让奏疏曰:“昔日大禹治水。山陵挡路之毁之,故凿龙门……”《太平御览》引《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而下,两岸车马不通,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水而上,得过者化而为龙。”这里因“禹凿龙门”“鱼跃龙门”而名扬天下。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又称龙门为“禹门”。许多有关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

  禹门口传说——往事越千年

  禹门口 传说4000多年前,黄河未疏,龙门未凿,洪水漫流,泛滥成灾,鲧受命治水无成,禹承父业,遂率领千万民夫治水,不畏寒暑,不避艰险,开凿龙门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其带领下,终疏通山河,凿开龙门,使洪水归道。后世追念禹功,遂称黄河水出山处为禹门口,尊大禹为王并在禹门口建有大禹庙。

  错开河 相传禹王当时在龙门开河时,开至两条山谷交岔处,一条通往陕西黄龙山的川里,一条通往今禹门,由此大批民工皆顺陕西的一条道开去。此时天空忽然传来呼叫声“错开河!错开河!开西不胜往东挪”。众人仰首观望,原是一只秀丽的大鹏盘旋上空,顿时惊讶不已。禹知其有错,遂查看山情水势,询访两路情况,改道往东。此时大鹏方才展翅飞去。后人遂将原来往西开的河谷起名为“错开河”。

  禹王洞 在龙门北面有一悬崖陡壁,半崖地一石洞,人们称它叫“禹王洞”。相传当年凿山途中,一天禹与众民工正在开山凿石,忽然轰隆一声,在陡壁中间冒出一股黑烟。一个洞口出现在人们的头顶,洞内又有崎岖的台阶,可攀登而上。禹王道:“大山有容身之地,何不上去看看”。于是飞登攀越,果然是一个洞口,展身举首,可以看清高山水势,山洞之大,能容千人之众。禹遂向大家说:“咱们干吧,这里既能看清水势,还有洞栖”。从此禹便住在这里指挥治水工程。据说禹凿龙门后,工具尽置于此洞,至今人们到洞口,只听得洞内有吼声,尚难见底。后世人遂称为“禹王洞”。

  米汤庵 禹王凿山开河,时值盛夏,烈日当空。民工们个个口干舌燥,汗流浃背。禹差人送水。后来民工与日俱增,供不应求。禹王焦急万分。此时来了一位老妪携领幼女,在附近后崖下(即错开河斜对面)为民工正烧起米汤来了。大家用后,不但觉得解渴而且用之不尽,如此供给米汤,直至凿开龙门后,等众民工答谢老妪时,却不知去向。此后民工纷纷议论说,烧米汤的那位老婆婆就是王母娘娘,遂称烧米汤的地方为“米汤庵”。

  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禹王开山导河,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民工历尽寒暑之苦,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畏难情绪。就在这时,发现一位老太婆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反复地磨,一天、两天……民工上工时可睹,下工时可见,禹王与民工皆为惊奇。便问老太婆道:“你天天磨这铁棒究有何用?”老婆曰:“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禹王曰:“铁棒如此粗长,何日才能磨成?”老婆曰:“功到自然成”。这句话使禹王深受启发,民工大受感动。禹王对民工说:“一位年迈的老太婆能把铁棒磨成绣花针,难道我们成千上万年富力强的民工, 不能把这座山凿开吗?”众民工齐答曰:“功到自然成!”从此大家情绪高涨,信心大增,没几年疏河工程终告成功,为子孙造福万代。

  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后人在龙门东岩上建有大禹庙。大禹庙最早建于汉代,后经历代整修扩建,置极壮丽,成为闻名全国的名胜。前秦符坚、北魏孝文帝、唐李渊、李世民等六代帝王曾在此留有足迹,北魏孝文帝到此因龙门山水之胜,改皮氏为龙门县(河津县前身)。历代文人学者慕名到此游览,吟诗作赋,唐李白、王勃、杜甫,宋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明薛瑄、顾炎武等都在此留下不朽诗篇。

  龙门是秦晋交通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时设有龙门关。历史上秦穆公,唐李渊、李世民、明末李自成等都曾在此往来征战。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120师、129师一部从龙门东渡北上抗日。1938年3月6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从此渡河到达延安。1939年12月26日盘踞河津的日寇纠集日伪军4000余人,重炮数十门,飞机多架,攻打禹门口,遭到驻军国民革命军新八师的抵抗。当时新八师曾派出一部分兵力侧翼迁回在河滩设伏,两面夹击,日军始终未能占领禹门口。战斗结束清理战场时共收得阵亡将士尸体200多具。当天夜里气温很低,战士遗体全部冻硬,个个还是牺牲时的原状,活像一个雕塑群像。阵亡将士后来被集体安葬在西沟西侧的岭头上,建成一座公墓,1993年河津市人民政府在此建纪念碑,供后人凭吊纪念。

  解放战争时期,王震、杨得志司令员率部从此西渡,挺进大西北,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禹门口是黄河中游著名的航运码头,旧时航运发达。清时曾设“龙门镇”,长达5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生意红火。禹门口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大禹庙会,届时东西禹庙对台戏开唱,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等地客商接踵而至,洽谈生意,河面上数百只船只穿梭往来,蔚为壮观。禹门口的黄河航运码头更是留下了相公称和艄公庙等神奇而不朽的传说。

  龙门村新故事——追梦谱新篇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政策得到落实,村民们利用本村自然资源和交通地理优势办起了一批小企业,购买车辆跑起了运输,生活逐步富裕起来。1996年原贵生任村党委书记后,带领党委、村委一班人,采用集体经济、股份经济、联户经济、个体经济共同参与的“四轮驱动”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201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2.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全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旅游、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村党委荣获“全国创造争优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委书记原贵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党的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

  龙门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又涌现出许多新的故事。

  “中间标底”的奇招 1997年,龙虎公路煤焦管理站要在黄河岸边建设收费大楼,需要炸山取石平整地基。为了给村民的车辆和富余劳力找活干,村里出面将此项工程承揽了下来。根据国家预算,这项工程总造价400多万元。这是一块硬石头也是一块肥肉,谁承包谁都有可能从中赚一大笔钱。如何让集体和个人都能受益,同时能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在研究投标方案时,原贵生和“一班人”从中午一点开会一直开到晚上十一点,晚饭只吃了一个饼子就一根葱。大家集思广益,最后别出心裁地想出这个取中间活动标底的办法。即将工程划分为四段,让本村村民有能力愿意承包者每人交押金1万元,公开对每段工程进行投标。投标后,按投标数字当场折算,谁投的标数最接近中间活动标底数,算谁中标。投标那天,村委会院内人山人海,有真心投标承包的,也有出于好奇看热闹的。投标后,当场测算,当场公布标底和中标人,当场签订承包合同。后来承包人根据合同要求,积极组织人员车辆,一边开山炸石,一边装载拉运,按时按量交付了使用。每段承包者大都净盈利10万余元,村里从此项工程中获利150余万元,从此这种“中间标的法”一直在龙门村的建设工程中沿用至今,公平、公开、公正,很受群众的拥护。

  20万礼金变押金  前些年,社会上盛行一个公开的秘密,即包工程的挣大钱,管工程的捞油水。一些人将此视为潜规则,而原贵生从来就不买这个账。有一次,一个工程队参加龙门集团建设项目竞标,投标负责人晚上偷偷给原贵生送来了20万元礼金,想让原贵生把工程承包给他。原贵生说什么也不要,并对来人说:“在龙门村,不是谁说了算,而在于当场投标竞标。”来人不相信,把钱扔下就走了。原贵生没办法只好让副书记把钱又转交给财务处让记在账上。投标结束后,那个工程队恰好中标拿到了工程,原贵生就让会计把那20万元作为工程抵押款划到工程队的账上。那个工程队负责人想不到原贵生“收下”的钱,又巧妙地转回到他的手上,便感慨地说:“过去人们都说原贵生硬气,我还不太相信,这下我算真正领教了他的为人。他的确是共产党的好干部,龙门村的好领班。”

  这些年龙门村上百万元的建设工程每年都有几十项,类似这样的事,原贵生不知道遇到过多少次。他总是在领导班子会上进行公开通报。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吃了别人的嘴软,拿了别人的手短。这钱我要是收了,工程队如果偷工减料,咱们就难以开口,出了质量问题怎么对得起全村群众?既然领导和群众把咱当人,咱就得干人活,办人事,就不能让领导失望,让群众寒心。”

  让老年人也要“享福” 龙门村这些年发展变化很快,村民全都搬进了住宅楼,年轻人都在企业上班,每月挣着工资。各项社保全由村里上缴,看病上学不用花钱,年终每人还有5000多元的分红,老百姓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次原贵生在村里与老年人谈起这事,有些老年人却说“今天的福都让年轻人享了”。原贵生琢磨着这话里有音,就私下里查访,得知许多老年人与子女住在一起很不方便。原贵生就在班子会上把这事讲了。他对大家说,我们不能光让年轻人享福,让老年人也要“享福”,于是村里建起了老年公寓,让老年人搬进了公寓里住,此后他又把老年人每年的生活补助让“老协会”按月发到老年人手里。每年村里都要组织老年人旅游,为老年人体检,让老年人也充分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村上的老年人说:“贵生这娃想得真周到,我们算是跟着享福了!”

  (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供稿)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