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拔穷根——四川省昭觉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是原州府所在地,距州府西昌97公里,与西昌、美姑、雷波、金阳、布拖等8个县市接壤,是凉山东部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目前正在积极建设凉山东部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世界彝族文化之都”。 昭觉,彝语意指老鹰生息的坝子。

  全县幅员2700平方公里,辖47个乡(镇)、271个行政村,总人口33.23万(彝族人口占98.4%),齐集什扎、所地、阿都、依诺四大方言,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县、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享有“彝族文化走廊”和“中国彝族服饰之乡”的美誉。昭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四川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2014年,识别贫困村19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276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截至目前,贫困村减少到55个,贫困人口减少到7081户、33073人。

  一、农业产业扶贫成效

  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昭觉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大局,立足特色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强基础,补短板,蓄力产业持续发展后劲。2016年以来,昭觉县投入农业产业扶贫财政资金46638.18万元,其中2016年1229.31万元、2017年2553万元、2018年7216.69万元、2019年14767.89万元、2020年20871.29万元。覆盖10万余名贫困人口,助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一)传统种养殖业得到巩固发展。一是种植业方面。马铃薯是昭觉的名片,也是昭觉的支柱产业,建有全州最大面积(19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州最大的县级马铃薯良种繁育温(网)室和最大面积的原种基地。目前昭觉县的马铃薯产业已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所有农户。马铃薯面积从2016年的23.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9.37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5%以上。目前全县“青薯9号”推广面积12万亩,该新品种较本地品种亩增产250公斤以上,亩增收可达500元以上。昭觉县自古素有“苦荞起源中心”“苦荞之乡”的美誉,无论其发展速度、生产规模还是产量、品质都居于全州各县之首,是全国苦荞麦生产重点县之一。全县47个乡镇均有不同规模的种植分布,重点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常年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含秋荞),年总产量9000吨左右,产值达3600万元。覆盖全县90%以上的贫困户,人均从中获得直接增收200元左右。二是养殖业方面。昭觉县有190万亩草场,种草养畜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已建成商品生产基地3个。目前,全县四畜存栏数达697785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02%,四畜出栏320731头,比去年同期减少0.97%。全县在32个乡镇累计建成畜牧科技示范园区178个,其中肉牛科技园区71个、肉羊科技示范园区64个、家禽科技示范园区10个、生猪科技示范园区33个。4587户农户直接受益,可辐射带动近2万多农户走科学养畜的道路,围绕西杂牛改良工作建成了120个人工授精点。

  (二)优势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一是稻(水稻)菌(羊肚菌)轮作创造了极高的经济价值。利用水稻田收获水稻后增种一季羊肚菌,羊肚菌收获后再种植水稻,这种稻-菌-稻轮作模式衔接恰到好处。不但提高了复种指数,而且助力精准扶贫效果十分显著。2017年开始,在竹核乡开展水稻冬闲田示范种植羊肚菌30亩。截至目前,在县内竹核、四开、且莫、比尔和解放5个乡8个村示范推广羊肚菌659.77亩。2020年整体示范生产表现良好,总产量70.068吨,最高单产166.3公斤/亩(鲜),平均单产106.2公斤/亩(鲜)。总产值980.982万元,平均单价140元/公斤(较去平均单价80元/公斤高出60元/公斤),实现农民土地流转费和羊肚菌示范生产务工费等收入2000元/亩;二是设施大棚蔬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近三年来,在县委、政府政策性补助资金的引导下,昭觉县蔬菜大棚蓬勃发展,先后引入了2家蔬菜企业入驻昭觉县开展设施大棚蔬菜生产。设施大棚蔬菜建设规模从2016年前的55亩发展到现在的2380亩,实现了生产规模和建设品质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2020年,是大棚设施发挥蔬菜生产效益突出的一年。在抗疫中积极抓蔬菜生产,全县蔬菜设施大棚全部完成蔬菜栽植。主要种植品种为番茄和辣椒,其它有南瓜、花菜、菜薹等十余个品种;三是高山错季露地蔬菜发展潜力巨大。利用夏季凉爽的气候可以露地种植其他地区需秋冬季才能种植上市的蔬菜特点,以土地流转、企业经营、主管部门协作、农户参与栽培管理的方式,成功引入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示范推广生育期短、种植效益高的高山错季蔬菜。种植规模从2016年的0.5万亩提高到今年的2万亩。种植品种也从多杂向精品、定单发展。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户获得种管技术和直接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质量成效。在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时期,借着全国、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势头,昭觉县于2017年6月启动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初步确立了“一线一带两翼”的现代农业园区总体发展思路,以园区为抓手,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2020年拟创建省级园区1个,2019年已建成州级园区3个、建成县级园区4个。目前已引进了1家省级龙头企业和5家州级龙头企业。现代园区以鼓励带动返乡创业青年、种养殖大户到园区开展现代设施农业经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主。2020年,农业园区可带动贫困户7660户,可提供就业岗位1540个,年可带动贫困户增收400万元,户均增收800元。

  (四)村级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2016年以来,昭觉县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从2016年以前的村级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发展到2019年底实现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集体资产规模达到1.37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1个。全县191个贫困村截至2019年底有136个贫困村顺利退出,剩余55个贫困村也于2020年上半年完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达标认定。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产业责任的落实。为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全面落实,昭觉县实行了产业项目责任制。将产业项目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并确定了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还将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到了所涉及的驻村农技人员身上,实行月报制、周报制,并将产业项目推进进度通报在单位工作群中,形成了全局关心、关注,促进各责任部门抓紧落实的氛围。

  (二)狠抓了对产业扶贫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单位配合县“脱指部”、扶贫办等有关部门,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暗访抽查等措施对产业扶贫推进情况、项目实施过程开展监督检查,并建立切实可行的问责追责机制,确保产业扶贫的有序推进。

  (三)技术引领,助力脱贫攻坚。为高效开展走村入户技术指导,助力昭觉脱贫摘帽。2016年开始昭觉县整合县、乡级农技人员,选派191名驻村农技员深入191个贫困村开展“五个一行动”帮扶,每名驻村农技员每年累计入村60天以上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组建了由45位专家组成的昭觉县农业产业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和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指导小组,开展技术专家巡回服务指导。充分利用农业农村部门智力、技术资源,发挥农牧业科技人员在精准扶贫中的能动作用,使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

  (四)创新模式,品种改良。2004年昭觉县开展西门塔尔肉牛改良工作,采取引进来的办法,提出了“自然交配+人工授精”模式,利用本地黄牛与西门塔尔牛杂交进行品种改良,成为昭觉县发展肉牛产业的突破口。目前,昭觉县采用自然配种和人工授精相结合,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运用规模化、公司化运营,实行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利用不断品种改良产生的经济红利,促进龙头养殖企业的发展,采取市场牵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基地连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造育肥、扩繁、育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肉牛产业基地,使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可持续发展。

  (五)农旅结合示范发展。借着昭觉县“悬崖村”名气和高原独有的气候、风景正受各地游人的亲睐以及国家大力支持农旅结合的大好时机。昭觉县正在优化万亩玫瑰谷园旅游环境。蜿蜒入玫瑰谷园的人行步道、独具民族特色的休息凉亭等将在高原万亩玫瑰谷园中一一呈现,将形成一道亮丽的旅游线。

  (六)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发展路径。各村党组织立足自身基础和资源优势,以增强造血功能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实施村集体经济四种发展模式。一是实施资源开发型模式。扶持高山错季蔬菜、“飞地”养蜂等种养产业,推广种植羊肚菌、草莓等经济作物,依托红色资源、高原彝俗等发展文旅融合,做到每个贫困村有2个及以上集体经济项目。二是实施股份合作型模式。以土地、扶持资金或集体资产入股13个产业园区,每年通过参与管理、按股分红,获取集体收益。三是实施示范带动型模式。优质企业以光伏扶贫资金5700万元,带动71个贫困村发展光伏扶贫项目,200余名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项目。四是实施综合服务型模式。依托“1712”电商服务体系和69个益农信息社,建立“互联网+”销售模式,收购、加工、销售马铃薯、彝绣等特色产品。截至2019年底,全县四种模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收入500余万元。

  (七)坚持公开透明,规范资金管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了突破,就要管好分好集体经济“蛋糕”。一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村党支部对入股园区进行书面备案,对流转土地用途进行监督,通过采取“优先股”“先租后股”的方式,保障村民的收益分配优先权和年终“保低”收益。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村民、集体和园区(或企业)之间构建符合发展规律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享共担”联结机制,按照“631”“721”等利润分配模式,采取按比分红、奖励发放、生产再投入等方式分配资金,促进贫困户、村集体等利益相关者的长期稳定。三是成立资金监管机制。建立集体经济资金“四议两公开”管理机制等10余项制度,通过成立村民理财小组、建立村级专门账户、执行村财乡管制度等方式,规范村集体资金管理,同时纪委监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组建专班,常态化开展专项督查,处理问题村干部4名,保证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发挥和安全稳定,确保集体经济红利惠及所有村民。

  (昭觉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