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勐劈 牛棚变客栈 贫困村变成了旅游村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苏典乡苏典村下勐劈村民小组,隶属于苏典乡苏典村勐劈自然村,现有人口57户24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有33户143人。群众收入主要以草果种植和黄牛养殖为主,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00元,曾是全乡最贫困的村民小组。

  为加快推进下勐劈脱贫攻坚步伐,盈江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5·24”“5·3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依托下勐劈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把恢复重建与旅游产业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民族团结、基层党建等有机结合,通过实施“政府+村组+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开发模式,带动了村组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村组群众的收入,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

  走进下勐劈,道路两旁由巨大木柱组成的身披红菱、头顶大碗的“净水神门”瞬时将你带入记忆中的历史故园,丛林深处僳傈特色民居若隐若现,宽大的阔时广场、远处的“洛涾湖”水天一色,一排排整齐的竹篱笆、宽敞的青石板路、潺潺流水、水碓房、竹林栈道自然和谐,农家客栈门口的瓜盏上挂满了各种瓜果,三两游人或坐或行,谈笑风生,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古朴,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流连忘返。

  眼前的一切,让人难以想象曾经的下勐劈还是一个贫困村,入村道路晴通雨阻,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偏僻闭塞,屋烂民穷,吃住不分,人畜共居,是一个典型的集边境、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纯傈僳族村寨。

  2014年盈江“5·24”“5·30”地震灾害发生,全组90%的民房几乎严重受损,需重建。通过调研,县里认为下勐劈具有原始的生态、浓郁的民族文化,按照“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要求,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准扶贫之策。各部门群策群力,统筹资金,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整合部门资金3000余万元,不断改善村寨基础设施、提升民族文化、加快产业发展,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下勐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率先在全县实现脱贫出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00元。自2015年10月以来,下勐劈已接待游客14万人次,农家客栈接待游客3600余人,总收入64万元,其中集体收益19万元,闯出了一条“牛棚变旅馆,农民变老板”的民族特色旅游发展之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基础差”到“美丽、宜居、新农村”的美丽蝶变。

  民居改善突出民族文化,破烂村变成了特色村。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自己筹一点、亲戚借一点、旧材新用省一点,群众建新房、改旧居。建设过程中,在不破坏一草一木的前提下,以木头、石头、竹子为建筑材料,加强对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搞好庭院、入户道路、风貌打造等建设,很好地保护了下勐劈良好的自然生态。目前57户民房全部建成了具有民族标志和民族元素的传统“木楞房”,并实现了人畜分离、厨卫入户。

  基础建设完善,边境村变成了旅游村。突出下勐劈傈僳族文化元素,实施了进村道路、寨内道路硬化、阔时文化广场、农耕文化园、国际傈僳服饰展示馆、垃圾焚烧炉、农家客栈、环湖栈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边境村寨改造提升为旅游村庄,让边境群众留得住、能致富,年轻人愿意回来。

  举办民族节日,从无人识到众人知。为使更多游客认识、了解下勐劈,2015年以来,抓住国庆、春节长假的节点,连续举办了几届阔时节、乡村音乐节,知名度越来越高。活动期间,上刀山、下火海等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游客为之惊叹,射弩、蔑弹弓、嘟哒等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让游客过足了瘾,傈僳大嘎舞、芦笙舞、三弦舞让游客体验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语言感恩歌曲演唱,使游客感受到了边疆各族群众爱党、爱国、爱家的别样情怀。通过活动的举办,下勐劈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游客不断增多,群众借助节日的举办,商品意识进一步提高,多数农家妇女走出家门学会了做生意,卖起了山毛野菜、野生蜂蜜、杨梅酱、草果、荞面等生态农产品。

  内生动力激发,从要我做变我要做。刚开始,根据农户家牛圈木料很牢固的实际,改造了5间极具民族特色的“牛棚客栈”,见到收益后又建设了15间,2017年村民们又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建盖了20间农家客栈。

  今天的下勐劈,已经建成了民居特色突出、民族文化浓郁、生活环境优美、特色产业丰富、社会和谐和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下勐劈在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生态文明进步示范特色村寨创建道路上,正阔步前行,一路激情向未来。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宗教事务局供稿)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