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区为四川省广元市市辖区,全区辖25个乡镇,总人口20万,幅员面积16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是秦岭南麓蜀道起点上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秦蜀重镇”“川北门户”之称。2019年,朝天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8—2020年)》(川委厅〔2018〕53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乡村振兴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张清单”,以实施全域新村建设为载体,以创建宜居乡村达标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始终坚持全域规划、全域推进,在全面建成“朝羊蒲”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的同时,全覆盖完成曾家、羊木两个片区的新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域新村建设已累计覆盖全区总行政村数的93%、总农户数的86.4%,为巩固脱贫摘帽成果、实现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筹谋划 挂图作战
围绕到2020年实现全域新村目标,编制出台了《朝天区2019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朝天区2019年新村建设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朝天区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清单》《朝天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度创建先进乡镇、示范村工作清单》等系列文件,全面列出区、乡、村三级任务清单,把工期倒排到月到天,压茬推进,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强有力的建设态势。充分融合产业、园区、旅游、文化等元素,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和局限,建立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关部门汇审制度,实现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形成全区新村建设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全区25个乡镇214个行政村因地因村施策,以户为点、以村为线、以乡为片,连点成线成片,覆盖全域,逐户逐村逐乡编制村庄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规划内容进行实施,确保了规划的严肃性。
对照清单 精准推进
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先进乡镇和示范村创建“两张清单”,全力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村容村貌提升,各项工作高点开局,成效显著。
(一)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一是配套设施设备。实行“分散住户设桶、集中住户设箱”,配置垃圾桶(箱)8000余个,建成23座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二是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形成曾家山、二专线、朝羊蒲三个垃圾分类示范带,共覆盖全区85个村。三是建立农村“三支队伍”。实行网格化保洁管理,村组保洁员覆盖率100%。四是“户(村组)分类、乡镇收集、区运输、市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率达到92%。
(二)有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把“厕所革命”与污水处理相结合,探索形成了户用三格化粪池处理模式,大型集中处理模式, 3—5联户建设处理模式,闲置沼气池利用处理模式“四种”模式,有效推进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结合2019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40.2%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三)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行政村为单元,全力推进10个农村厕所整村推进村、56个新农村建设村和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厕所改造。全年共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7030户,新(改)建农村公厕8个、乡村旅游厕所3个,全面消除了露天粪坑,每个村均有建设规范的公共厕所,且公厕保洁、维护、运行好,厕所粪污得到无害化处理。全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累计普及率达81.4%。
(四)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对全区46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93个畜禽养殖专业户,建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档案台账,以沼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宜肥则肥,宜气则气,实现畜禽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和资源化利用。同时,针对农村面源污染具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分布广泛性、隐蔽性与潜伏性等特点,加大农村面源污染的管理、监测和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年减幅在1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回收率达到70%以上。
(五)整体推进村容村貌提升。2019年,结合全域新村建设,重点建设了“朝羊蒲”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建设、曾家和羊木两个片区全域新村建设,统筹推进“一统一、二改造、三整治、四硬化”(即统一农居风貌;改造厨房、厕所;整治村庄村落环境、农户庭院环境、农村生活污水;硬化院坝、入户路、街沿、散水)为主要内容的农户户办工程建设,并配套“八化工程”,共完成56个村11340户。村庄清洁行动覆盖全区25个乡镇214个行政村,发动农村群众112600余人次,清理非正规农村垃圾堆放点12处,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600余吨;清理村内水塘42处、村内沟渠318千米、淤泥1025吨;清理残垣断壁876处。同时,大力挖掘、传承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新村,建成了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
全域治理 倡树新风
一是强化党建抓引领。推进产业党组织、园区党组织、产村联建党组织建设,打造新农村党建示范带、农村廉政文化走廊等,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满意率达98%以上。二是创新机制抓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管理制度,建立“供水协会”、公路养护、环境综合治理等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大家的事情民主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优化环境抓治理。推进“雪亮工程”区、乡镇、村、户互联互通,健全区、乡镇、村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把各类问题解决在网格之内和群众投诉之前,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四是营造氛围抓风气。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传播到千家万户。建立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常态化开展以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各类评选活动,全区71%的行政村创建为文明村。
补齐短板 夯实基础
围绕农村群众最盼望、最迫切、最直接的行路、吃水、就医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入手,整体推进山、水、林、田、路、电、气等基础设施综合治理,全面配套路、水、电、气、讯、防“六网”建设。全区通村公路硬化率100%,通组公路硬化率100%,安全人饮率100%,全区16个乡镇85个村用上了天然气、适宜建沼气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率100%,有线(无线)电视入户率100%,“宽带乡村”和“雪亮工程”全覆盖;基本实现“下雨走路不湿鞋,煮饭炒菜不用柴,龙头一拧水自来,购物销售联wifi”。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村延伸,配套完善“1+N”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区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民群众就近就能享受到文化、体育、医疗、金融、购物、培训等多种公共服务,方便了群众办事,缩小了城乡差距。
健全机制 加强管理
一是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后续管理的责任主体,通过村规民约,制定新村建设后续管理办法,从组织和制度上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收集转运处理系统,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化、全民化、长效化。三是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补一点、村社挤一点、农户集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用不多的资金来保证管护工作的正常运转,并按照受益情况,明确管护章程,细化出资办法、管护责任和管护措施,确保能有足够的管护运行资金。四是确定专人做好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及其它需要管理的公共配套设施(设备)管护,做到已建基础配套设施(设备)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使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朝天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