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仪陇实践
时间:2022-03-31 05:51:23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仪陇县人民政府 字号:【

  仪陇县地处四川北部低山与中部丘陵过渡地带,嘉陵江中游,全县幅员面积1788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937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13万,其中农业人口94.44万,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对中国革命作出特殊贡献的革命老根据地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新一轮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有贫困村28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5万户、10.03万人,贫困发生率10.6%,脱贫攻坚工作量在四川是最多的县之一。这些贫困户并未全部集中在285个贫困村,而是“插花式”分布在883个行政村中,其中贫困村的贫困人口有1.26万户、4.02万人,占比40%;非贫困村贫困人口有1.89万户、6.01万人,占比60%。

  一、脱贫攻坚成效

  几代人的披荆斩棘,百万人的艰辛付出,在2018年6月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仪陇县以“零漏评、零错退、综合贫困发生率0.83%”的优异成绩退出贫困县序列。截至目前,全县28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仪陇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民增收了

  产业是扶贫的“生命线”。仪陇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鼓励贫困群众发展种养业和增收项目,农户利用产业到户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自主发展小作坊、小买卖、小养殖、小庭院“四小工程”和其他增收项目,实现1.2万户贫困户持续增收致富。同时,注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进温氏、中味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3351”产业发展战略,建成302个生猪托养场、8.2万亩加工型蔬菜产业园;吸引23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助推“三产大融合”,打破传统农业单一发展壁垒。

  为了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发展这条“生命线”上,仪陇县建立“三收三分”利益联结机制(“三分”:即经营收入、劳务收入、租金收入;“三收”:即固定分股、效益分成、保底分红),实行“精准滴灌”,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逐步拓宽长效增收路。

  新政镇安溪潮村是贫困村,一直以传统种养业为主,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88元,仅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53%。2015年该村引进四川绿科禽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党支部”的模式建立蛋鸡养殖场。在村党支部带动下,全村44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贷款入股的方式,每户出资5万元,成为专合社的股东,光靠入股蛋鸡场这份产业,年收入就达3万多元,贫困户入股赚了钱,再逐步还贷。

  (二)吃水方便了

  全县紧紧围绕“治水兴仪、兴水惠民”的总体战略,兴修水利项目,助力脱贫攻坚。

  以“一江三库”(嘉陵江和思德水库、油房沟水库、平昌友谊水库三座中型水库)为主水源,并根据四个主水源的分布,把全县划分为四大片区,分别成立四个水务公司,作为建设和管理农村自来水工程的主体。对居住在管网沿线的群众,按照“国家补一点、公司让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原则,全部通过管线沿伸方式解决吃水问题。

  全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标升级项目,累计投入资金4.72亿元,建成千吨万人以上的规模化水厂5处,供水规模由原来的3万吨/天增至7.9万吨/天,实施农村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53条、635公里,新建农村分散供水工程2.08万处,解决了47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日兴镇黎明村周敬荣过去住在半山腰上,用水十分困难,有时候只能靠接屋檐水勉强度日。脱贫攻坚彻底改变了他家的面貌。如今,周敬荣一家搬入新村聚居点,家中水、电、气全通,老两口再也不会为吃水发愁了。

  (三)住房升级了

  牢牢锁定“让群众住上好房子”的目标,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助推全县脱贫摘帽、群众致富奔康。

  全县投入资金18余亿元,出台缺劳户“代改建”办法,完成9503户31617人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投入力度,在中省补助基础上,根据改造难易程度,每户分别给予2万、0.95万、0.6万元的资金支持,完成3.78万户危房改造;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建成安溪潮、枣子沟等新村聚居点280个、幸福美丽新村453个。

  武棚乡肖家梁村贫困户郑上勇,几十年来一直住在破旧的土坯房中,每逢下雨天,屋顶上就会滴滴哒哒的漏雨。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善了他家的住房条件,使他脱贫的信心更足了。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也让人民群众感激党恩、铭记公仆,干群关系空前融洽。

  (四)看得起病了

  把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群众身体素质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全县先后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加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做到小病在本村医治,70种常见病、多发病在乡镇卫生院诊治,200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县级医院治疗,确保95%以上的贫困患者能在本县内获得救治。

  全额代缴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贫困群众县内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90%;采取1个县级医院医生+1个乡镇卫生院医生、1个护士、1个公卫人员+1个村医的模式,实现贫困人口慢性病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达100%;对享受现有医疗保障政策后,个人自付费用仍在3万元以上且支付能力差的大病非贫困户出台扶持政策,予以精准救助。

  福临乡柏林村罗爱国十多年前患上了尿毒症,每周都要到市医院做3次血液透析,由于透析开销太大,又无法外出务工,他欠下近10万元债务。2014年,村里将罗爱国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医疗保障政策,透析的开销大幅减少。罗爱国还入股花椒产业园,有了稳定收入,逐渐还清了欠债。

  (五)上得起学了

  全县始终坚持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根本的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孩子从“不失学”向“学得好”升级,从“有学上”向“上好学”升级,从“能升学”向“有发展”升级,着力构建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建立完善控辍保学机制,明确“乡镇—村组—家庭”和“县级教育部门—片区教育督导组—学校”“双线”联控联保;做到“三避免”,即避免因贫失学、辍学,避免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避免因上学远、上学难而辍学;抓住“四重点”,即3月和9月这一重点时段,边远贫困和流动人口集中区等重点地区,初中为重点学段,贫困家庭为特殊重点群体。压实县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家长等“五长”责任,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落到实处。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例因贫失学、辍学。

  双庆乡高桥村陈佳乐由于母亲患上心脏病,多次住院,父亲为了照顾妻子和年迈的爷爷无法务工挣钱,陈佳乐的学业也因此被迫中止。当地政府、学校了解情况后,帮她申请了教育扶贫救助资金,圆了她的读书梦。

  2016年,仪陇县设立了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基金规模累计996万元,分6批次救助贫困学生1.1万人次。

  (六)交通便捷了

  为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问题,全县大力实施村道公路建设,保持了年均500公里以上的建设规模。制定贫困村农村公路专项建设计划,建设指标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同时,两次提高贫困村村道公路建设补助标准,大大缓解了贫困村群众筹资压力。

  2014年以来,全县升级改造国省干线6条193公里,新建村道水泥路2623公里,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余亿元。截至目前,全县通车里程670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8公里、国道139公里、省道273公里、县乡道689公里、通村公路5530公里,为全县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蛟镇在不断完善的交通带动下,相继发展起近1000亩花椒产业、500余亩猕猴桃产业和肉牛养殖合作社,带动了当地350多户、10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便捷的交通,加上厚重的红色旅游资源,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向仪陇观光旅游。2019年上半年,朱德故里景区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和12.9%。

  如今的仪陇,户户住上了“好房子”、家家过上了“好日子”、人人养成了“好习惯”、村村形成了“好风气”。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喜人局面已全面形成。

  二、主要做法

  仪陇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上下的“一号工程”和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提高思想站位、广泛凝聚共识、充分整合力量、严格督查追责,倒逼工作落地落实,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全力以赴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一)坚持资源整合,精准使用资金

  一是大力度整合。按照“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思路,坚持上级资金源头整合、本级投入全力整合、社会捐助尽力整合的原则,共统筹整合资金54.4亿元,重点投向交通、水利、产业等关键领域。二是高效率使用。根据项目建设轻重缓急等情况,对涉农资金采取“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实行扶贫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简化报账程序,加快下达进度,确保使用效益。三是严要求监管。出台财政涉农资金管理系列办法,建立“四方管理”“三级公示”“督导评估”等制度,全过程跟踪项目实施、资金拨付、竣工验收、审计结算,确保扶贫资金封闭运行、安全使用。

  (二)坚持统筹推进,夯实脱贫基础

  一是把好基础建设关。坚持建设指标重点倾斜、规划立项优先安排,新建村组道路2623公里,入户便民路2800余公里,延伸供水管网635公里,建成农村分散供水工程2.08万处,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把好民生改善关。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国土挂钩等项目,出台缺劳户“代改建”办法,提高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共投入资金18余亿元,完成9503户31617人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投入力度,在中央和省补助基础上,根据改造难易程度,每户分别给予2万、0.95万、0.6万元的资金支持,完成3.78万户危房改造,实现安全住房全覆盖;全额代缴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严格落实“九免一补助”等惠民政策,贫困群众县内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90%;建立辍学监测机制,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困难学生助学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一例因贫辍学。三是把好持续增收关。实施“3351”发展战略,依托海升、利达丰、温氏等龙头企业,建成3.1万亩柑橘市级现代农业区,1.3万亩蚕桑省级现代农业区,302个生猪托养场、8.2万亩加工型蔬菜产业园、363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出台激励政策,用好用活产业扶持基金,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三收三分”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1万贫困户脱贫增收。

  (三)坚持领导带头,干部力量下沉

  一是优化运行机制。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双组长”责任制,实行以脱贫攻坚指挥部为中枢的指挥运行机制,执行“重点工作一律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重要决策一律集体会商,重大问题一律当日报告”的“三个一律”工作要求,明确整体推进县委统筹、辖区攻坚乡镇主体、农户脱贫村组落实,保证政令畅通、推进有力。二是配强攻坚力量。严格落实“五个一”帮扶要求,明确32名县级领导联片包乡、靠前推进,选派第一书记768名、农业科技人员296名、驻村工作组700个,形成单位帮扶“1+N”、个人帮扶“6542”的全覆盖工作网络。三是务求工作实效。研究出台《重奖重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十条规定》,实行重奖重用、重罚重惩;始终瞄准脱贫奔康终极目标,采取县级领导“32+1”分片督导、包乡巡察组“58+1”定点督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2+1”靶向督导,杜绝形式主义,严防数字脱贫,务求工作落实落地。

  (四)坚持包片督查,严格奖惩制度

  以督查保质量、以督查促进度,紧盯脱贫攻坚各项任务时间节点,11个片区督导组、3个暗访组和11个巡察组,晴雨不停、节假不休,严督实查,倒逼工作落实;围绕安全住房和村“五有”、乡“三有”达标建设,督进度、保质量;围绕资金高效使用,强监管、重惩处,严防劣质工程和贪腐现象,研究出台《重奖重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十条规定》,实行重奖重用、重罚重惩。

  三、经验启示

  (一)脱贫攻坚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英明决策

  2014年以前,我国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地区,面临着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等诸多困难,而仪陇则是中国贫穷的一个缩影,面临着底子薄、欠账多、起步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建立了脱贫攻坚“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等六大制度体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资金项目管理、分类施策”等五大重点工作落实落地。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就仪陇而言,短短5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绩,大大超过了以前30年扶贫开发的成绩,现如今全县山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农业产业欣欣向荣,党心民心空前团结,贫困现象普遍消除,全面小康指日可待。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才会幸福安康,中国才会繁荣富强。

  (二)脱贫攻坚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倾情付出、浴血奋战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以我县为例,贫困人口曾占总农村人口的10.6%,因病致贫户数占贫困总户数的68.3%,因残致贫户数占贫困总户数的11.4%,“贫困户不是老的病的,就是缺胳膊少腿的”,这是老百姓对“贫困户”的调侃,也是不争的事实。贫困村占全县村总数的30.5%,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这则是老百姓对“贫困村”的戏谑。面对如此薄弱的贫困底子,如此严峻的贫困现状,要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小康,攻坚难度可想而知,但我县万名帮扶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伟大的脱贫事业,全身心地奉献在一线、拼搏在一线、战斗在一线。有的干部轻伤不下火线,有的干部至亲离世未能见到最后一面,还有的干部永远倒在了脱贫攻坚第一线。老干部们感慨地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攻坚力度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舍自我小家、顾穷困亲家”已成大家潜在意识,“你今天去没去扶贫”已成大家习惯问候。干部艰辛付出、任劳任怨,感染了一方热土,群众踊跃参与、干劲十足,展现了红色仪陇的勤劳与质朴,勾勒出了心齐势足奔小康的美好画卷。“零漏评、零错退、满意度98.68%”,这是对仪陇干部5年来艰辛付出最好的褒奖。

  (三)脱贫攻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全力参与

  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共同实现小康目标,人民群众既是帮扶对象更是攻坚主体,只有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仪陇是贫困大县,属转移性财政,县级财力十分紧张,脱贫攻坚之初,全县就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摆摊子”工作原则,既不吊高胃口,又不降低标准。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引导贫困群众以土地、劳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探索形成“三收三分”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将群众收益和参与度紧密联系;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实施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引导贫困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和管理,让脱贫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在健康扶贫过程中,2016年即使面对重重压力,也坚持不实行贫困户住院“零支付”,有效避免了个别贫困县“县摘帽后县更穷、户出列后县入列”的情形。同时,通过深入开展群众教育活动,让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让好吃懒做的“真贫困户”克服了“等着扶、躺着要”的不良心态,让眼红妒忌的“非贫困户”消除了不平衡心理,让逃避赡养责任的“不孝子”重拾了百善孝为先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