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大走访”机制 精准识贫治贫防贫的实践探索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陈代文 字号:【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在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中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探索创新“五人大走访”工作机制,把“现场办公会”开到乡村基层千家万户,有效破解脱贫攻坚“信息掌握不精准、政策执行不统一、问题排查不全面、难题解决不及时”等问题,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精准识贫治贫防贫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9月,碧江区以零漏评、零错退、97.64%的“群众认可度”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

  一、背景与动因

  (一)“五人大走访”机制是精准识贫治贫防贫的现实需要

  碧江地处武陵山腹地,长期欠发达、欠开发,是铜仁脱贫攻坚主阵地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在脱贫摘帽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基础数据不精准、教育医疗住房问题较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慢、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通过群众会、院坝会常规方式开展政策宣讲,核查信息,了解情况等工作,群众碍于面子常常难以反映真问题、真意见、真诉求、真愿望,加之一些年轻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空白、还不会做群众工作,常常存在群众会召开难、矛盾纠纷调解难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充分发挥县级领导历经多岗位,能统揽全局、协调资源;乡镇干部身处基层、熟悉乡情;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熟悉政策;村、组干部熟悉民情的优势,在工作开展中,由贫困村县级联系领导带队,乡镇包村领导、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组建“五人大走访”工作组。在大走访时,会同所在村民组包组干部、村民组长、帮扶干部逐村逐组逐户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宣传工作。针对走访发现的问题,由区乡村“三级”根据问题难易和轻重,能现场处理的问题现场拍板落实,不能现场解决的逐级研判处理,确保问题及时发现、政策有效宣传、矛盾及时调处、工作稳步推进。

  (二)“五人大走访”机制是精准贯彻落实政策的有力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连续发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脱贫攻坚“大比武”、秋季攻势等集中行动,围绕产业扶贫、农村公路“组组通”、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四场硬仗”进行攻坚冲锋,把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作为精准脱贫的关键评判依据。碧江区共有34个贫困村,2014年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036户24829人,贫困发生率15%。能否精准解决“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关系到脱贫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群众认可度的高低、关系到能否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只有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带着中央和省市区的脱贫攻坚政策下到基层,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统一执行,全面深入、逐家逐户地开展走访,才能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三)“五人大走访”机制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有效途径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到稳定脱贫不返贫。”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反复强调的问题。2018年9月碧江区进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阶段。如何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提升脱贫质量,成为全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重要课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产业革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四小经济”等工作也成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工作纷繁复杂、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单靠乡镇干部、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单打独斗,无法高质量完成系列工作。全区脱贫摘帽后,只有按照“四不摘”要求,持续整合各方力量、集中优势资源,通过“五人大走访”,才能精准发现、快速研判工作推进中存在的瓶颈问题,高质高效抓实巩固提升工作。

  (四)“五人大走访”机制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并多次强调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对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碧江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也还有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坐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充分发挥“五人大走访”优势,强化脱贫政策宣传、加大贫困群众感恩教育力度,才能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振脱贫信心,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五)“五人大走访”机制是推进抓党建促脱贫的迫切要求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最好的政治检验、最大的能力考验。碧江区在选优派强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五人大走访”机制,加强对脱贫攻坚最前沿的组织领导,点对点、面对面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突出问题,切实把基层党建工作重心转移到为脱贫攻坚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夯实基础、整合资源上来,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以此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二、做法与成效

  (一)问题在一线发现

  一是发现基础信息不精准问题。在实行帮扶责任人、包组干部、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脱贫攻坚工作团团长(村级指挥长)“五级审核”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五人大走访”,对贫困户人口信息、致贫原因、健康状况、帮扶措施、就业就学、家庭收入等情况进行现场核对研判。对人口信息存疑、政策执行跑偏等问题,对一般问题现场解决,复杂问题研判解决,疑难问题上报解决。对“一户一档”数据存在逻辑错误、“四卡合一”公示牌填写不规范、档案资料佐证不力的情况,责令结对帮扶干部限期整改,实现“客观有的、系统录的、墙上挂的、袋里装的、群众说的”五个一致,确保脱贫轨迹清晰、脱贫成效真实。二是发现政策落实有差距问题。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十二类”重点人群全覆盖走访,结合贫困户档案和重点人群“二级档案”,深入了解群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各类收入,现场测算收入能否稳定达到国家标准,查看有无足够口粮,能否吃上肉类和蔬菜,是否有换洗衣服,对出现短暂性困难的,及时通过民政救济、社会捐助等办法有效解决。了解住房面积和结构、医疗费用报销和子女入学开支情况,研判住房是否安全达标、教育医疗是否得到保障,对发现的问题,由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建立问题台账,逐一销号解决。三是发现群众宣传不到位问题。按照党的政策好、人居环境好、社会风气好、干群关系好“四个好”要求,结对帮扶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连心交流,用心用情做好“讲清一个道理、算清一本账目、增强一份荣誉感”“三个一”宣传引导工作。逐项梳理“组组通”、联户路、危房改造、污水垃圾处理、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向群众讲清楚国家扶贫政策的目标背景、讲清楚基础设施改善前后对比、讲清楚人居环境优化的现实感受,让群众知道惠从哪来、惠在何处,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困难在一线解决

  一是破解持续稳定增收问题。针对“五人大走访”发现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狭窄、收入稳定性差的问题,采取就业增收、分红增收“双管齐下”的方式,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家庭有劳动能力的,现场建立个人特长、务工意向台账,通过开发“生态护林员、乡村护路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举办脱贫攻坚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家庭无劳动能力的,通过扶贫产业资金入股、精扶贷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分红,贫困人口户均增收6600元。二是突破农村产业发展瓶颈。有针对性地组织群众代表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深入了解产业发展滞后原因,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和措施。聚焦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结合500亩以上坝区建设,推进“村社合一”全覆盖,有效盘活农村资源、激活扶贫资金,大力发展果蔬、中药材、油茶、食用菌、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扶贫产业和“白水大米、珍珠花生”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引进以铁骑力士集团、御诺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不断完善乡村基层设施建设,强化“三农”专家农技帮扶力度,大力实施电商扶贫行动,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60个,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借助贵农网、淘宝等平台实现区、乡、村物流配送全覆盖,助推“农货出山”。三是化解群众矛盾纠纷问题。采取发放宣传折页、入户讲解政策等方式,广泛深入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信访举报、法律法规等知识,让群众知晓如何依法依规维护自身利益。全面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摸排、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对台账管理的矛盾纠纷、信访积案,以及走访了解的信访矛盾苗头性问题,通过“五人”现场研判,找准矛盾纠纷化解瓶颈,对现场能够解决的矛盾纠纷,做通思想工作;对难以现场解决的,详细记录在册,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化解对策,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交”。

  (三)措施在一线共商

  一是共商环境整治措施。广泛发动群众实施“五改三化一维”工程,按照“户为单位、整组推进、村有亮点”原则,坚持“应改尽改”,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电、房前屋后地面硬化及房屋维修工程。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模式,在全区设置9.2万余个分类式塑料垃圾桶、1000余个智能垃圾收集清理点、17座垃圾转运站,统一清运至日处理量达650吨的海创垃圾焚烧发电厂用作发电原料。实施7个集镇污水处理厂、655个村寨污水项目点,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是共商乡村治理良策。积极探索“民心党建+X”模式,帮助完善各村“村规民约”,以村为单位成立农家书屋,搭建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加大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和基层司法所作用,开展“百名律师进驻贫困村参与脱贫攻坚”活动,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班,加快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探索推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开设“主动脱贫光荣榜”,通过典型示范,引导贫困户充分用好扶贫政策,通过勤劳奋斗主动脱贫。深入开展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脱贫攻坚中无理取闹、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营造“争贫可耻、脱贫光荣”“整区出列、人人有责”浓厚氛围。三是共商产业发展规划。在集体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群众产业发展意愿,以主导产业为引领,引导群众以“精扶贷”、扶贫资金等,利用农家小院房前屋后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等“四小经济”,作为长效产业有效补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空闲房屋、场院、空地发展蔬菜、水果、苗木、花卉的小庭院经济;大力实施卫生栏圈建设,发展猪、牛、羊、鸡、鸭等家庭养殖业,形成户户有稳定的小养殖经济;鼓励有传统手工艺的农户开办农副产品加工和手工制品制造等家庭作坊,实现户户有增收的小作坊经济;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开办网店、副食店、农家乐,从事农副产品及相关配套物品交易买卖等小买卖经济。共发展小庭院2000余户,小养殖3000余户,小作坊500余户、小买卖1500余户,稳步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四)干部在一线历练

  一是压实干部工作责任。聚焦脱贫攻坚现实需求,在34个贫困村组建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从全区各级部门选派300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驻村,选派8名科级领导干部到深度贫困村担任支部书记,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严格实行脱贫攻坚定点包干联系帮扶机制,组织全区29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帮助群众厘清发展思路、发展扶贫产业、宣传扶贫政策、推动项目实施。制定脱贫攻坚工作团团长、贫困村脱贫攻坚指挥长、驻村干部村支“两委”、包组干部、帮扶责任人工作责任清单,实行以组为单元落实包组责任制、以村为单元完善包村责任制、以乡(镇、街道)为单元明确包保责任制,各级帮扶主体职责明确、干有目标、做有参照。34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指挥长与区委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立下“军令状”。二是锤炼干部工作作风。坚持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抓手,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警示教育进村活动,全区43名县级领导干部带头到脱贫攻坚联系乡(镇、街道)、村(社区)上廉政党课,时刻绷紧一线干部纪律之弦。建立暗访督查机制,对县级干部帮扶走访情况进行暗访督查,实行“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报”制度。制定脱贫攻坚干部召回管理办法,整合纪委、组织、督查等部门力量,成立脱贫攻坚督导组,全方位督查驻村干部到岗履职、集体经济发展、“五人大走访”为民解难等情况,召回群众认可度不高、履职不到位、作风漂浮的干部,进行5天封闭式扶贫业务知识培训,情节严重者严格依法依规处理,以最严督查锻造一线干部过硬作风。三是提升干部工作本领。依托“五人大走访”,各级干部积极参与和服务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深入实施“新农合医疗保险、贫困生教育扶贫、贫困户保险参保、贫困户产业项目、贫困村集体经济、通组路连户路、农村垃圾处理、农村住房安全、农村安全饮水、太阳能亮化灯”等“十大全覆盖”工程,集中火力推进“组组通”公路、农村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安全饮水及人居环境改善等工程项目建设,抓好“短、平、快”产业和长效产业发展,加快补齐农村经济发展短板。在服务基层、服务民生、推动发展中不断历练提升一线干部各领域工作能力、增强为民情怀、丰富基层经验。

  (五)关系在一线融洽

  一是常态走访促互融。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制定干部下基层抓脱贫攻坚、抓专项整治、抓信息核查等工作制度,通过常态化开展“五人大走访”,针对性解决问题,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联系贫困村(社区)县级领导到村常态化带队开展“五人大走访”,在群众家中现场办公,摸透农户情况、倾听村民诉求、化解群众心结、进行感恩教育、掌握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查看项目工程进度、共谋产业发展等,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研判或会议研判,确定措施,商议解决。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通过“五人大走访”帮助群众解决问题500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干群鱼水情进一步加深。二是宣传引导扶志气。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通过群众会、院坝会、文艺演出、文化墙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好教育资助、医疗保障、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党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激活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让群众了解、认可、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在提高贫困户自身脱贫技能上下功夫,采取“政府培训+企业签约”的合作方式,组织用工企业积极参与农民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择优录用到企业上班。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积极推动昆山用工企业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精准脱贫订单班”“昆山班”,定向招收碧江区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由企业100%安排就业,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三是强化服务解民忧。紧扣“脱贫攻坚”总目标,把“服务群众”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代办业务、科技帮扶、送教上门、送医进户等多种方式,组织教育医疗团队进村入户开展义务帮教和健康体检等工作,让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惠利。为群众免费提供证件办理、缴费报销、医保征收、保险缴纳等代办服务,架起干群“连心桥”,提高村级便民服务水平,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整合中药材、水果、蔬菜等10个领域70名三农专家组建“三农行动专家服务团”,到产业坝区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培养产业革命能手,解决好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从生产生活等方面满足群众发展需求。

  三、经验与启示

  (一)党委坚强领导是保障

  脱贫攻坚、防贫治贫,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统筹推进。碧江区充分发挥党委在推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由区委直接安排部署“五人大走访”工作,压紧压实全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和党员干部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并将“五人大走访”机制固定成常态,每年1—2月在春节前后务工人员大多返乡时集中开展一次,7—8月集中开展一次,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完善基础信息、宣传政策方针、商议解决民生问题。党委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是脱贫攻坚“五人大走访”工作机制得以形成的根本保障,也是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二)干部担当作为是关键

  脱贫摘帽,关键在干部,关键在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碧江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的摇篮,锻造了一支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勇于较真敢于碰硬、勇于抓细敢于落小、勇于吃苦敢于吃亏的“四勇四敢”狮子型干部队伍。全区2900余名帮扶干部积极自觉参与“五人大走访”,帮助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在脱贫攻坚“五人大走访”中,有的干部带病坚持走访、有的轻伤不下火线、有的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进村入户、有的身怀六甲也仍然坚守在一线、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书写了一个个干群同心、决战贫困的感人故事,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点赞,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三)长效制度保障是支撑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脱贫攻坚制度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碧江区紧扣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投入、农村产业革命、干部关怀激励、干部容错纠错等人财物各方面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同时,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提炼出“五人大走访”识贫治贫防贫机制,并上升到制度层面,把“五人大走访”作为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贴近群众的重要抓手,通过找问题、查短板、看弱点,由“五人”现场办公、集中会诊,在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的同时,也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了一种新方法。

  (四)践行群众路线是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精准治贫防贫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组织和支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通过“五人大走访”工作机制,全区各级干部带着党和国家惠民利民政策,根据走访群众的不同需求,因人而异送信息、送技术、送文化、送健康、送去脱贫致富的“良方”。同时,按照党的政策好、人居环境好、社会风气好、干群关系好“四个好”宣传要求,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感恩教育,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诉求,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广泛赢得了民心。治贫防贫本质上是做群众工作,“五人大走访”工作实践证明,只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就能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完善治理体系是目标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治理自治是基础,法治是根本,德治是先导。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碧江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通过“五人大走访”,区乡村“三级”干部进百家门、解百家忧、集百家智,面对面倾听群众想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对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体活动筹办、就业教育培训、乡村发展规划提意见。在此基础上,探索抓好“民心党建+X”乡村治理等工作,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效。要通过“五人大走访”精准识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立足村情组情户情,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为精准识贫治贫防贫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系贵州省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