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着牛群奔小康——牛马榔村里的扶贫攻坚故事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夹寒箐镇南部,有一个毗邻中越边境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牛马榔村。受制于交通、气候、地形、文化等条件,截至2014年末,牛马榔村有贫困人口148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2.88%,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彼时的牛马榔村,只有通往镇上一条硬化路,“晴天满天灰、雨天一身泥”,是村民们出行的写照;土坯房、杈杈房是村民们的主要住所,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更是部分村民习以为常的场景。不但交通和住房条件恶劣,牛马榔村当时的产业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农田碎片化和山地化,种植业连片面积小、种类多而杂、不集中;养殖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值低。村民基本靠种植玉米、水稻,散养些本地鸡和水牛、黄牛为生。

  2015年,云南省国资委开始挂钩帮扶牛马榔村,面对成片的危房、泥泞的道路和贫困的村庄,省国资委找“病”、开“方”,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累计投入2500万元修路、建房、引产业:在牛马榔村挖通、拓宽、硬化、修缮村内和入户道路超过40公里,硬化农户室内外地板和庭院超过4万平方米,为全部17个村民小组安装太阳能路灯245盏,对300余间房屋进行了功能提升改造,建成一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象草种植基地,为村民增收超过120万元。经过5年多的深耕细作,牛马榔这个地处交通死角的贫困村,逐步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通衢大道。

  ★ 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帮扶过程中,云南省国资委发现,要改变牛马榔村贫困的面貌,必须摒弃“输血式”扶贫,改用“造血式”扶贫的手段,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尽快培育出适合牛马榔当地特色、能够吸引农户积极参与、带动大多数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根据当地村民喜好养牛的传统习惯,省国资委多方调研并取得当地党委政府认可后,于2017年全额出资成立了肉牛养殖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合作社租用贫困户10亩土地,在上幔龙村建起了一座3200平方米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购买了163头能繁母牛,向贫困户宣传可用4种方式同合作社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借养或购买合作社的能繁母牛,母牛生产小牛后,合作社按照不低于市场价格回购小牛;二是村民可以将种植的玉米、象草等青贮饲料卖给合作社;三是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到牛场务工;四是村民可以将土地租给合作社用于种植象草、扩大生产等。三年多以来,当地村民在合作养殖过程中不断增收致富、尝到甜头,从最初的观望到尝试到认可,肉牛养殖合作社已经成为牛马榔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

  牛马榔村委会也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的发展当中,村委会干部在合作社担任一定职务,负责具体工作,为合作社提供服务的同时,村委会的干部队伍得到锻炼,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得到了保障。

  ★ 产业发展成效

  一、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合作社通过回购小牛、收购青贮饲料、提供务工岗位、租赁土地、年底分红等5种方式为贫困户增收。成立以来,合作社共收购贫困户小牛92头、收购青贮饲料(玉米和象草)1300余吨、为贫困户提供7个稳定务工岗位和若干临时务工岗位、租用49户农户的29.2亩土地,累计为贫困户增收超过120万元。

  合作社成立之初,大部分农户对合作社都持观望态度。为了让农户打消顾虑,云南省国资委驻村工作队多次召开群众会宣传养殖肉牛的好处,给他们算经济账,并发动了几家有威望的农户进行示范养殖。半年后,越来越多农户自愿从牛场里牵肉牛出来饲养,很多农户在尝到了甜头后扩大了养殖规模,通过肉牛养殖让自己的“钱袋子”真正鼓了起来。

  牛马榔村贫困户杨继标和老伴在牛场务工,平时负责喂牛、打扫牛圈卫生等工作。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杨继标说:“牛场帮助我们解决了贫困户的一些困难,我们两老在这里喂牛,每月工资一个人2400元,两个人就是4800元,解决了我们的生活问题。”

  牛马榔村委会上幔龙村小组村民罗武说:“我拉了两头能繁母牛来养,养了两年多,已经卖了两头小牛了,算下来还是愿意养牛场的牛,在家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现在不打算再出去打工了。”

  二、扶持致富带头人

  事实上,牛马榔村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壮大并非易事。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和未形成规模效应,农户养殖的肉牛普遍质量不高,体质不好,受孕率低。云南省国资委驻村工作队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农户中选出了8名养殖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养殖能手进行重点扶持,通过为他们进行肉牛养殖方面的培训、奖励精饲料、修建牛圈、修缮道路等,鼓励他们扩大养殖规模,形成规模效应,逐步增收致富。目前,上述8户养殖户共养殖肉牛72头,占发放出肉牛比例的九成以上,通过出售小牛获取的收益达到每户年均2.5万元。这些养殖能手,有5人成为了牛马榔村致富带头人,通过向其他档卡户传授养殖经验,收购其他农户手中的青贮饲料,带动身边的农户共同致富。

  合作社肉牛养殖厂厂长王兴快是本村的致富带头人,他介绍说:“合作社目前已经带动了56户档卡户,养6头以上能繁母牛的农户已经有八九户,养得好的贫困户一年能卖七八头小牛,年收入可达5-6万元。”

  三、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委会建设

  肉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合作社也填补了牛马榔村没有集体经济的空白,保障了村庄经济可持续发展。合作社充分调动村委会的积极性,让村干部参与到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监督工作中。三年来,村委会通过向合作社提供肉牛养殖培训、宣传监督、资料管理、肉牛防疫等4方面的有偿服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4万元。

  现任牛场场长王兴快是村委会的护林队长,家中养了6头肉牛,每年获取收益超过4万元,他踏实肯干成了年轻的致富带头人,并于201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另外,村委会主任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副支书、副主任兼任合作社理事,可以说,合作社为村委会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四、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肉牛养殖合作社还带动了饲草种植业发展。牛马榔村是种植象草的理想之地,经省国资委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商议决定,优先发展天幔和上幔龙两个自然村的象草种植产业,并在天幔自然村租地19.2亩,建成象草种植基地,保证了饲料的自给率。

  在做好养殖“大产业”的同时,省国资委还结合牛马榔地区气候优势,将肉牛养殖模式进行复制和推广,加大热区作物扶持,投入扶持资金11万元,对澳洲坚果、砂仁、香蕉等种植业进行补贴。牛马榔村委会下天幔二组香蕉种植户陶云国说:“2013年路不通,确实是浪费了很多香蕉,那年是亏损最严重的一年。现在平均下来100亩香蕉每年收入在24万左右。省国资委来了以后支持我们发展坚果、砂仁产业,现在我们很有信心,想把它做强做大”。

  ★ 主要经验

  通过发展当地农业产业,云南省国资委不断总结其中经验:

  一、扶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肉牛养殖发展初期,合作社采取全覆盖的模式,将能繁母牛分发给尽量多的档卡户,拟通过回购小牛和年底分红的手段带动所有档卡户增收致富。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大部分档卡户不具备养殖肉牛的能力,频繁发生肉牛死亡和退回。合作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合作方式:鼓励有能力和责任心的农户成为养殖大户,出售小牛给合作社;扶持擅长种植象草和玉米的农户出售青贮饲料给合作社;吸收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到牛场务工;鼓励有土地的农户向合作社出租土地。通过上述多元化合作手段,促成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更多牛马榔的农户参与到合作社的发展当中。

  二、尊重群众的产业发展意愿

  一项产业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是其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肉牛养殖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完全得益于村民的支持和认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养殖肉牛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不需要发动和宣传,群众自发就参与了。此外,牛马榔村的坚果、砂仁和香蕉等产业也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2017年,天幔村的农户在反复比选后决定种植澳洲坚果,邀请坚果厂商赴天幔讲解种植技巧,传授栽培经验。农户认可后,由村小组长前往西双版纳实地考察,购入果苗,推广种植。目前,牛马榔村种植坚果面积达到1100亩,部分进入挂果期,预计到2022年可产生经济效益30万元。整个产业发展完全尊重农户的意愿,政府没有进行过多干预。

  三、多种产业需要统筹兼顾

  长期以来,牛马榔村受制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扶持政策持续性差、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等因素,导致农业产业长期以来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要实现突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兼顾。肉牛养殖这种支柱性的“大产业”固然重要,农户自身发展起来的砂仁、香蕉、坚果种植和本地鸡、本地牛养殖等“小产业”,以及引进外部资本参与的新兴产业也同样不可或缺。如果单纯依靠肉牛养殖“大产业”年底分红来带动所有档卡户,既有“一股了之”“一分了之”之嫌,又滋生了农户的“等靠要”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小产业和新兴产业兼顾,让农户通过自己的劳动在各种产业发展中获取收益才是上策。

  在云南省国资委的倾心倾力帮扶下,牛马榔村的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省国资委的监管优势,把帮扶思路从个体帮扶向整体帮扶、从被动帮扶向主动致富、从政府主导向农户自愿的方式转换,通过“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开花、新兴产业补充,一定能够形成有省国资委帮扶特色、符合牛马榔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         (云南省国资委供稿)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