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小康社会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与进步观念深入人心,并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人民朝着“奔向小康”这一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从新世纪开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9年5月,作为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兼红光村办集体企业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在山第一个走上领奖台,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改革开放,闯关夺隘战鼓催征;奋进新时代,老骥伏枥,依旧壮心不已,前行,朝着一直以来的方向……”这是对改革者的褒奖,同时也是对徐在山六十载矢志不移带民发展的注脚!
当年,因生活所迫,16岁的徐在山从城市下乡来到红光村,办养鸡场当饲养员,至今已62年;从1967年主持红光村工作到连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53年。53年间,徐在山带领红光村民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填洼造地,发展生产,被授予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农业学大寨标兵”。改革开放后,他率先学习南方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兴工强村,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不断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红光村的百姓实现了共同富裕。多年来,红光村一直走在黑龙江省村庄发展前列,被誉为“黑龙江省第一村”。村办集体企业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从原来一个村办小锅炉厂发展成全国工业锅炉行业前十强、全国风电塔架制造前三强。
艰苦创业 一腔热血惠村民
在红光村荣誉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奖牌、奖状、奖杯,足足有350多项:“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百强特色先进村”“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省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2018年红光村又被国家民政部授予“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在这些奖杯奖状中间,有一张大幅黑白照片,带领村民兴建锅炉厂、抬钢板走在最前面的年轻人,就是当年的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徐在山。这个被摄影记者抓拍到的场面,不仅刊登在当年的党报上,也因定格了红光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一段岁月而永远珍藏在红光人的记忆中。
20世纪70年代,红光村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生产大队,称红光畜牧场,土地大部分是难以利用的泥洼、沼泽地,房舍也多是“披头散发流眼泪,里倒歪斜拄拐棍”的泥草房,村民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工分”。徐在山带领村民,冲破重重阻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填泡造地,一边垫、一边建,一边搞生产,一边做贡献(养鸡养鸭为城市供应副食品)。在那艰苦的年月,徐在山吃住在工地上,改造了阿什河边原来的河套地375亩,扩大了生产场区,被评为哈尔滨市农业学大寨第一号标兵,也是黑龙江省农业学大寨标兵。早在1991年,红光村就建造了4栋6层楼房,当时的282户已婚村民,每人均分得一套“五全”的住房。今天的村民还在说:我们徐书记不但发展了农牧业生产,也为创办村集体企业,为现在的集体经济积累了财富,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善。
2003年,村办集体企业红光锅炉集团实施股份制改革,因为大家公认:红光村几十年的发展,都是徐在山解放思想,改革奋进,以吃苦耐劳冲锋在前的模范行动,带领村民奋发努力的结果,市区领导和村民都建议徐在山拿51%的股份,这是当时国内许多村办企业的改制惯例。但是徐在山毅然谢绝了,只拿了区委奖励的10%股份,他把其他股份全部分给了村民。
2019年红光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现在退休的村民享有每月2至3千元的国家社保和医保开支,企业每月还额外补助退休村民文体娱乐费1000元,年节则会分发福利,年末还有股份分红。对此,1961年就开始在红光村办企业工作的老村民于铭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红光村民是农业户口、蓝本,那时大家都羡慕国营大厂的职工退休有劳保;现在,红光的职工退休了,同样享受社保,还有分红和爱村爱企文体娱乐费。红光村的老头老太太上公园遛弯儿腰杆都直直的,作为红光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改革创新兴工强村 发展集体经济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徐在山看准市场需求,兴建村办集体企业红光锅炉厂,红光村由此走上了兴工强村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初,徐在山利用五一节假日只身到外地,考察学习发展市场经济的理念和经验,回村后,他率先打破旧体制的藩篱,提出了改革设想,制定了市场化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分配制度等一整套改革方案。改变生产大队管理模式,推行现代企业的公司化管理机制。徐在山认为,改革就是权力的再分配,利益的再分配。党中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谁先富?社会上一般做法是领导先富,他觉得不妥。他认为改革开放应当是解放生产力,让生产第一线的员工先富,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质保量保工期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徐在山毅然决定打破平均主义的工分制,在生产第一线率先实行计件制,多劳多得。在当年的一个账本上,两个女电焊工月薪每人开了720元,而作为书记兼厂长的徐在山只开了74元,这两个女电焊工月薪是他工资的近十倍。这轰动了全厂,震动了全村,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性,企业产值和利税连续五年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实现了由小作坊向规模效益型企业的跨越,村集体经济从此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红光村办集体企业红光锅炉集团公司已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工业锅炉和风电塔架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村集体经济现有资产已超10亿元,村集体给国家交税也越来越多,每年向政府缴纳税费四五千万元,多年来始终是黑龙江省村级单位纳税的全省第一。在黑龙江省近万个村中,始终保持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和村民基本养老金全省第一,红光村还十分注重承担社会责任,吸纳周边村民和社会下岗人员近千人就业。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制造业面临严重困难。但红光村的锅炉、风电塔架两大主业仍呈现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复工复产后,生产一直处于高位紧张运行。今年1-10月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6.6%,正在生产和近期已签订锅炉、风电塔架合同15亿元,预计全年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0%。
风清气正 坚守奉献的人生
在徐在山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改善生活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守“风清气正立企之本,诚实守信兴业之魂”的主导思想,以领导和党员的模范行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坚持做“改革奋进的先锋,艰苦创业的模范,科技兴企的火炬手,共同富裕的带头人”。村“两委”工作50年始终贯彻执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重大事项必须经党委会、董事会提议,村民大会或股东会讨论决定。始终坚持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实行阳光下经营,阳光下管理。财务人员都是从村民子女中经过严肃认真的考试、选拔,再由村民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从1956年合作化,到现在64年的集体账目和原始单据一页不少。做到了清清正正管理、明明白白经营,上下一股劲,就像村民说的“红光像盆火,围坐都暖和,人人加把柴,越烧越红火”。
徐在山带领领导班子要求村企的各级管理干部,不准接受下级请客、送礼,谁违犯谁下岗。在红光村,逢年过节没有员工送钱送礼的风气;日常工作决不准吃拿勒卡;同事住院派人集体探视;村企内没有遇事借机吃请敛财的习俗。连红白喜事也规定下级给上级不能超过100元(现在涨到200元)。黑龙江省委党校说红光村是党的一块“净土”。而徐在山正是用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教育人,影响和带动红光人,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保护好、爱护好这片净土。
从1972年参加哈尔滨市第十三届劳模大会开始,徐在山连续48年保持省市劳模、省市特模、全国农业劳模和全国劳模荣誉称号,5次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并于2009年参加了北京60年国庆观礼。曾任两届中共哈尔滨市委委员、五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2019年又被评为国庆70周年黑龙江省“70年70人模范人物”和“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徐在山至今还保留着1953年出版的吴运铎所著的《把一切献给党》,泛黄的书页上,多处用钢笔做出标注。“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就不能使我离开党”“生命之所以可贵,正因为它能使更多的人获得幸福”……这些闪光的语言,映衬出徐在山青年时代打下的思想底色。这本书的作者吴运铎是中国的保尔,他和苏联的保尔-柯察金都是那一代青年的榜样!几十年里,这本小册子一直伴随着徐在山,入党50多年,“把一切献给党”的初心他从未动摇。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至今,徐在山还能大段背诵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言。回首自己在红光村走过的每一个日子,徐在山感慨万千。为这片土地,他洒下了太多太多汗水、泪水……55年前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一直鼓舞着他。“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红光人能共同富裕,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是我最大的幸福,所有苦和累的付出都值了!”从徐在山朴实的言语中,依稀能感受到他心中那团火。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