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和商旅中心,距省会兰州117公里,区域总面积8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辖4个镇、7个街道,35个行政村、37个社区,总人口41万人,境内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8.7%,是一个典型的城镇化率高、人口密度大的县级市。临夏市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区位优势突出,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享有 “彩陶之乡”“牡丹之乡”和“花儿之乡”等美誉。
临夏市2011年被列为六盘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43户2.51万人,贫困发生率27.99%。近年来,临夏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功夫扎实推进各项扶贫措施落细落实,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2.5万余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7.99%下降到2019年底的0.68%,2018年9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摘帽,其经验做法入选全国贫困县摘帽十九个典型案例之一。2020年10月,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未脱贫的156户585人已全部清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8035元增加到2019年的14883元,增长1.85倍,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城乡适龄少年儿童均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全免费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43%,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61%,贫困群众健康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对9497户农村危旧房进行全面改造,农民全部住上了安全住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文体广场、幼儿园、农家书屋、老年人互助幸福院全覆盖,村村道路和村社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及动力电、宽带网络、电视信号、通讯信号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面貌变得更加美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好转,农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意识越来越强,脱贫观念、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 全面实现高质量脱贫
临夏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严格贯彻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要求,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班子建设和作风建设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形成了组织有力、目标同向、全力以赴、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是组织体系突出包干和包全。在全州率先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责任制,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切实履行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狠抓扶贫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每周定期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实行“专题研究、分类汇报、现场问答、整改反馈”的“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汇报、一季一总结”工作调度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决策部署。四大家主要领导干部分包四镇,每月不少于5天蹲点指导、坐镇指挥。全市所有地县级领导干部分村包抓,担任“大村长”一线作战指挥,发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向联系村集中,协调各方帮扶力量精准发力,推动帮扶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实现帮扶成效最大化。
二是帮扶体系突出到户到人。实行脱贫攻坚挂牌作战机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的帮扶工作领导体系,在全州率先建立市镇村户四级全覆盖网格化帮扶管理机制,在实现历年5771户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的基础上,紧盯全市“三类户”,因户施策、因人帮扶,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同时,坚持因村派人,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及第一书记,35个驻村工作队130名队员全脱钩、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92个帮扶单位3402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5922户建档立卡户,联系帮助14483户一般农户,定期进村入户实时掌握户情动态,开展政策宣传、解决困难问题、帮办实事好事,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三是责任体系突出主体和主管。严格落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四镇履行扶贫主体责任,统一作战;36个行业部门成立了15个专责组履行行业主管责任,协同作战;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片区,帮扶单位、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包片,实行“全域覆盖、责任到人、任务明确、一包到底”。全面压实部门、镇、村责任,推动形成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坚持“四个不摘” 持续夯实脱贫基础
临夏市脱贫摘帽后,迅速出台《关于持续保持攻坚态势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临市委发〔2018〕75号),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覆盖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持续提升脱贫的质量和成色,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一是坚持以德扶贫,不断增强脱贫内生动力。自2015年市上探索提出“以德扶贫”工作思路后,不断完善工作方案,深化拓展工作措施,持续推进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狠抓政策宣讲,多次召开村民知情大会,在35个村常规性开展各类讲座,让村民知政治情、政策情、成效情和帮扶情,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支持度明显提升。狠抓典型带动,在各村树立脱贫先进典型,制作了“笑脸墙”和故事集,大力宣传致富经验,对失德致贫家庭,用干部真情开化其思想,用典型经验激励其信心,在全市营造出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让部分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不思进取的贫困群众重新树立发展信心、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强化就业服务,全力帮助困难群众稳定就业。近年来,临夏市在项目建设、城市管理、园林绿化、镇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等过程中,优先吸纳698名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2020年输转劳务人员3.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08亿元。深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争取落实对口帮扶资金7348.49万元,帮助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投资、产业发展、扶持建设“扶贫车间”等134个项目。设立了临夏市厦门劳务工作站,先后16批向厦门市输转劳务人员588人(建档立卡户315人),扶持建立扶贫车间36家,吸纳就业142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03人。积极与商洲、厦临、闽临、科百佳公司等消费扶贫公司衔接销售,临夏市牛羊肉、农产品、名优特色产品等销往厦门东部地区及市内外周边地区,完成销售额3692.4万元,带贫699人。针对今年的疫情影响,以组织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为核心,培训劳动力1593人次为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增设临时公益性岗位带动就业304人,同时加大疫情期间就业奖补,落实各类资金615.8万元。
三是用足用活政策,扶持群众自主创业实现增收。积极落实创业扶贫政策,扶持脱贫劳动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增收,让脱贫劳动力能创业、敢创业,历年来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4941户2.47亿元,发展“五小”产业216户,为全市所有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1亿元,扶持创业4313人,带动就业1.2万人,帮助群众创业增收,对疫情防控期间促进创业就业和助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城乡融合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临夏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的“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脱贫攻坚、项目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着力激发农村发展潜力和后劲,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立足城郊型农业特点,大力发展现代城市农业,累计发展设施蔬菜和鲜食果品种植等高效农业6700亩,特别是通过“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方式,实施了2054亩高原西瓜种植项目,带动59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17万元以上,8个村集体经济增收30.8万元;完成了1.16万亩的“米改花、米改菜”项目,成熟后将继续复种高原夏菜,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按照“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的原则,大力促进畜牧产业化建设,建成规模养殖场112个,发展规模养殖户422户,积极培育发展八坊清河源、佳源牧业等17家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户4186户,群众收益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大建设作为当前经济发展重要引擎,2018、2019年连续荣膺甘肃县域竞争力十强县,特别是2019年利用3个月时间打通了华寺西路等15条“断头路”,创造了“临夏开路精神”,今年顺利启动了总投资36亿元的环城北路项目,年内将再打通城东四路等8条断头路,逐步形成县市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交通“大动脉”;实施了王坪村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开通了枹罕镇王坪村至市区的公交专线,彻底解决了全市唯一山区贫困村出行难的问题;强化基本医疗保障,总投资3.8亿元实施市人民医院整体迁建项目正有序推进;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2020年投资11.27亿元实施了18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学位1.7万个,加大城乡教师调配交流力度,全市所有农村实现小学、幼儿园全覆盖,这些项目的实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红利带来的实惠。
三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建立了农村垃圾“户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长效管理模式,为全市4个镇配备5辆垃圾清运车,为每村配备8—11名保洁员,为全市3万多户群众发放环保垃圾桶,解决了农村垃圾收集难、清运难、整治难的问题;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按照“污水管网铺到哪里,厕所就改到哪里”的思路,投资5.4亿元建设了291.5公里的四镇污水管网工程,同步开展“厕所革命”,已完成4镇32个村5748户的水冲式厕所改造,对1620户困难群众庭院进行了提升改造,完成土炕改造4.7万个,全市累计建成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9个,万村整洁村16个,有效解决了“视觉贫困”问题。
四是突出发展文旅首位产业。在城市,按照体验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对八坊十三巷实施了保护建设,成功打造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院落休闲等于一体的4A级文化旅游景区,探索出了一条“城中村”改造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受到了国务院通报表扬。在乡村,结合特色村寨保护、旅游景点打造,发展以高品质星级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游,以特色村寨为主的民俗游,以采摘农业、农耕体验、鱼池垂钓、民宿等为主的农业生态体验游和商企观光游等旅游新业态,探索培育了妥家金色草滩、杨家杏花岭、魅力折桥湾、慈王农庄、王坪牡丹等文化旅游项目和品牌,发展特色农家乐茶园371家,带动周边近4000名群众增收致富,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临夏市独特的牡丹文化和民俗文化,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成功举办河州牡丹文化月、金色草花节、乡村文化旅游节、临博会等盛大节会活动,建成了一批依托美丽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振兴”为模式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促进旅游产业和富民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培育牛乐园、羊博园、河州小镇、金色花海等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全力打造12个旅游重点村、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有效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五是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坚持用党的旗帜团结、引领和凝聚各族群众,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凝聚各族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以“百企帮百村”行动为载体,引导全市非公经济企业广泛参与,搭建村企共建平台,本地21个企业帮扶临夏市的21个村(15个贫困村,6个非贫村),实施项目54个,落实各类社会帮扶资金1983.85万元,惠及贫困群众7209人。全力推进“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工作,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感恩奋进正能量,打造了“八坊十三巷”民族团结示范景区、东郊公园“民族团结主题公园”、民族团结文化长廊等一批民族团结宣传窗口,营造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氛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临夏市人民政府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