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离乡与乡村城镇化进程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郭作玉 字号:【

  本人退休后,每年大约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呆在河南老家乡村。之前回乡都是节假日或探亲,时间十分有限,退休后回去时间宽松多了,看到和感受到的也多了,应该也真实多了。

  背井离乡——

  背井离乡,人们的感觉总是不太好的,不情愿的,希望回归的。时移世易,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面对一种新的背井离乡。

  今天,农民出外打工,也可以说是一种背井离乡。这种背井离乡,刚开始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来目标简单而明确,即为了追求更多的收入,更好的生活。

  从老家河南平舆县农村的情况看,一个劳动力待在家里干活,一般一年(丰收年成)收入约1万元左右,如果出外打工,一般一年收入约5万元左右,后者一年的收入比前者多4万元左右,谁不愿意出外打工呢,也就不排斥这种背井离乡了。

  出外打工收入多,资金积累快,可以建好房子。一枝不动,百枝不摇。农村里,建好房子蔚然成风。住在好房子里,有的农民说“活一百年也活不够”。建不成好房子的人,觉得没面子,不威风,心理压力大,甚至睡不着觉。这又激发人们出外打工,不怕背井离乡。

  出外打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素质不断提高,长期待在家里好像井底之蛙。有钱了,可以孝敬老人,孩子也可以穿光鲜些,可以上好的学校。钱多的农民工,可以买汽车开,可以在镇上在县城在大城市买房子,还有的人回乡创业,办学校,开工厂。像这样的背井离乡的收获,人们乐得如此啊!

  20岁左右、30岁左右、40岁左右甚至50岁左右的人纷纷出外打工了,同龄人越来越少待在农村,不太乐意或不太有条件出外打工的人坐不住了。事态不断的发展,男的、女的都出外打工,有些家庭两口子一起出外打工,有些家庭干脆带上孩子一起出外打工,干脆农闲农忙一律在外打工,干脆过年也不回家了。

  出外打工一如过江之鲫,一发不可收拾,滚滚洪流似的。据2019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消息, 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8亿人,比上年增长1.7%;农民工月均收入3721元,比上年增长6.8%,增速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见国家统计局,《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出外打工收入越来越好,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多。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是名符其实的廉价劳动力,由于他们的大量投入,极大地支持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支持了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地增强着国家外汇储备的能力,对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与此同时,大批农民出外打工背井离乡,则大幅度地减少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村子里留守的是“386170部队”,(三八)妇女、(六一)孩子和(七十)老人。有的家庭,两口子外出打工,仅剩下“6170部队”,儿童和老人。有的家庭,两口子带孩子一起走了,仅剩下了老人。不少村子成了“空壳村”,不少家庭成了“空巢家庭”,不少农村过年时热闹一阵子,过完年则长年冷冷清清。人气下降。环境荒凉。

  大批青壮年农民背井离乡,使传统农家生产生活受到空前的冲击。生产经营或只有妇女和老人,或只有老人。丈夫或妻子走一个的家庭,有时或时常影响到夫妻生活,易产生夫妻关系矛盾。夫妇一起走的家庭,老人和孙辈一起生活,感情纽带中间断裂,三代人皆遭遇感情缺失。近年有多起报道父母出外打工离家时与孩子难分难舍,或孩子哭哭啼啼与父母不忍分离,见之闻之令人心酸。同时,这样的长期的分离,确实对孩子教育严重不利,对父母与子女感情的培养严重不利,应该说这是最大的问题。还有,老人独守家中,他们的孤独和无奈,痛苦和无助。他们年龄大了,还要坚持生产经营,有时病了没人照顾,若遇到孩子几年不回的现象其境况更糟,因此自杀者常有耳闻。

  事物发展都是有得有失。想得到一定要有付出,得到的多就要付出的多,农民坚持出外打工,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经济社会现象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的。

  可以说,近几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变迁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是最厉害的,这就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乡村城市化的过程,农民背井离乡是顺应这种过程而产生的,虽然有痛苦和失去,但却是必然的、进步的和可取的。

  现在喊起“乡愁”了,力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了。国家政策支持农民进城,不让城里人去农村落户、买房子,真正告别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限制农村人进城落户的时代了,这是划时代的变化。以后,大量的农民都进城了,农村生产经营多采取适度规模形式,主要是依靠新农民,即职业化的农民。这一切,一定是有多年以来大批农民背井离乡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的。

  城镇化进程——

  现在,50、60后的人回到农村,好多人的感觉是喜忧参半。发展、进步让人喜欢,萧条、隔膜令人担忧。

  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很多地方对传统乡村是淹没,是碾压,是淘汰,是革新,是重生。在这场几千年历史长河里变化最快的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中,我国传统农民是最受冲击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得不顺潮而下,不得不适应。我小时候的农村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是苦的,同时也是温馨的有意思的好玩儿的。现在不是了,完全不是了。虽然现在楼房瓦屋住着,吃穿用都强多了,但本人感觉好多方面似不如过去。农村在阵痛中,巨痛中,估计再有二三十年会有所结束。羽化。涅槃。可实现乡村振兴。传统农民消失,职业化农民取而代之。传统农村基本消失,城镇化即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2002年春节我写了一篇《回乡见闻》,登了农业部内刊发全国农业系统,登了新华社红头内参。2013年我写了《变迁 探索 抉择》,发表在能态经济刊物。大体上谈的也是上面的情况及感受。

  令人担忧的情形,感觉是没办法的。中共过去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主要靠的哪个阶级(阶层、群体),农民。建国后,工业化、城镇化主要从哪里积累,农村。改开几十年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哪里先干起来的,哪里贡献最多,农村。现在农村如何。一任历史评说。喜忧参半。在所难免吧,必然吧!地球上最典型的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土地财富之母,农耕文明,农业文化,农业大国,农民从古至今人数众多。注定是母体。从母体脱胎而出的,大概也是新生的进步的先进的吧!聊以自慰。亦可自豪。1981-1985年五个中央1号文件,奠定了农村改革的基石。2004年始至2020年又连发了17个中央1号文件。

  可能,这就是乡村城镇化的进程。

  现在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呼唤乡愁、乡建、乡创。应该是前年吧,这方面我写了几句: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莫毁了乡村文明农耕文化

  小桥流水田园风光鱼米之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少小时常盼长大远走高飞

  岁数大了谁不忆童年

  谁不想返璞归真相伴林泉

  不断地前进螺旋式发展

  人性人类文明使然

  五千年文化瑰宝不能丢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乡愁乡建乡创必要必然有前途

  (作者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原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