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新农村的典型——华西村长期坚持探索实践,从组织干部培训到异地建立华西村,从送资金到产业扶贫,华西村成了扶贫战略的践行者、先行军,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总结好华西村的经验,对于全国数十万个村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精准扶贫;华西经验;样本价值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是在上世纪70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农村典型。40多年来,华西村人民在吴仁宝老书记和吴协恩新书记带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出了一条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在致富的道路上,他们始终坚持不忘记左邻右舍,不忘记老少边穷地区,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探索共同富裕之路,在扶贫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绩,成为中组部培养全国乡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一个重要基地。华西已成为中国广大农村干部心中的圣地,现在每年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基层干部来这里学习取经,带回去发展的理念和经验,致富的希望和诀窍。特别是华西村开启的产业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建村时人口不足千人、土地不过千亩的苏南普通农村,何以在短短半个世纪中集聚起如此巨大的能量,成为天下第一村,2018年全村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人均收入超过9万元,“中国农村第一股”的华西股份市值达到45亿元。
华西村在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扶贫新路子,帮助周边的薄弱村加入华西村,以“一分五统”的模式建立了大华西,使周边3.5万农民成为了大华西村民,他们的人均收入由刚加入时的6000多元,增加到目前的三、四万元,还为4000多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上世纪90年代,华西村通过派干部、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两个“省外华西村”。近年来,华西村积极推进苏、鲁、皖、陕、赣、宁、新、藏等地产业扶贫,先后与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帮扶合作,每年外援帮扶资金1亿多元,为全国培训基层干部50万人次,叫响了“华西扶贫品牌”。在中国众多扶贫主体中,华西村无疑具有样本价值,对其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力求从扶贫理念、扶贫思路、扶贫效应、扶贫领域等维度来探索华西扶贫实践的样本价值。
坚持共同富裕,不断寻找致富门路,为8亿中国农民探索发展新路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华西村从建村开始就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吴仁宝老书记亲自撰写了《华西村歌》,其中写道: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华西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奋进,锦绣“三化三园”社会主义的新华西,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华西村的带头人并不是在做空头政治文章,而是按照华西的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制定了路线图、施工图。1961年华西建村时的家底在苏南农村中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全村有10个生产队,667口人,845亩土地,粮食亩产681斤,集体积累1764元,负债1.5万元。贫困无疑是当时压在吴仁宝胸口的一块大石头。但年轻的吴仁宝没有被压垮,当年10月吴仁宝带着7、8个青壮年农民从邻村买回了重达千斤的大石磨,办起了华西磨房,这是华西工业化的起点,一头老牛、一盘石磨,开启了华西摆脱贫困的探索之路,这是吴仁宝经过多日思考的结果:无工不富。磨房后来变成了“华西粮食饲料加工厂”,1965年实现利润5000元,1967年实现利润1万元,在此期间,华西的铁匠店也开张了,1969年华西五金加工厂建成,也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地下工厂”。吴仁宝老书记先人一步认识到农村最根本的出路是办厂搞工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全党的工作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华西村的工业化也进入加速期,1979年华西村规划了工业区占地达60亩,集中连片开发。村办工厂接二连三上马,塑纺厂、药械厂、织布厂、毛纺厂、服装厂、铜铝材厂、锻造厂、冷带轧钢厂……华西经济迅速上规模,成了全国闻名的亿元村。1991年华西建村30周年时,实现总产值3.16亿元,其中农业和多种经营282万元,第三产业813万元,工业3.05亿元,创利税2441万元。华西村富了。
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农村分田到户,集体经济分崩离析的大浪潮,面对这一浪潮,以吴仁宝为首的华西村党组织保持战略定力,他们分析了华西的实际情况,顶住了分田单干的压力,明确以农村工业化,追寻世界发展潮流,把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并在思想上作好了准备:丢掉“典型”“先进”的包袱,正确面对社会上各种非议和责难,埋头干好华西的发展大业,坚持把华西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试验田,用实践证明华西之路是正确的选择。在实践中,华西村也不断解放思想,抛弃了一些“左”的做法和思想,实现了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有差别的共同富裕。上世纪90年代,又探索出了一条集体经济为主的“一村两制”,但禁止“一家两制”。使得华西的共同富裕,是“既没有亿万富翁,也没有两手空空”;是“口袋富”加上“脑袋富”,物质、精神双富有;公有、私有的集体、个人双富有,是先要集体富、先富帮后富,直至全国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
华西村在扶贫实践中,一直遵循了自我脱贫共同富裕的理念,真心实意地把华西的发展经验传授到全国各地。上世纪90年代,在宁夏、黑龙江进行两个省外华西村的建设试点。在宁夏华西村建设中开展了“移民吊庄”工程,在华西村援建干部吴协恩等帮助下,建成住房2000间,开垦荒地一万余亩,种树18万多株,绿化面积达1200多亩,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目前宁夏华西村已形成以枸杞种植、第三产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当初的不足600元发展到现在的1.2万元,年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民家庭达到了200多户。被誉为“塞上华西”。黑龙江的华西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被誉为“北国第一村”。两个外省华西村建设的成果说明了一条:华西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行之有效的,是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一条康庄大道。
扶贫先扶志,培育出一批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扶贫工作成败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说: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最后还是要能养活自己啊!
在扶贫实践中,华西村不仅输血,还注意培育造血机制,那就是注意培育一批具有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
老书记吴仁宝经常说:我是信仰共产党的,坚信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他曾自豪地说:“一个人要有信仰。我就信仰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一直没有动摇信仰,如果说我动摇了,也可能没有今天的华西。我最满意最看重的是先进共产党员的这个奖励。不管到哪个地方,你要有信仰,要让当地老百姓富起来,只有这样子,你就能够成功,就能够发展,老百姓就拥护。”
显然,吴仁宝老书记把华西村的成功归功于对党的信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他认为有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立场,不仅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而且能够化解一切困惑,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原则,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为民谋利的一面旗帜。无论任何时候,我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员就应该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见到荣誉就让,见到困难就上,只要明富,不要暗富;明的少拿,暗的不拿。我始终做到“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房子。”
在扶贫实践中华西村注重培育一批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把为全体村民脱贫致富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新时代农村干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吴仁宝的足迹遍布中西部,他以促进中西部脱贫致富为目标,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西部乡村干部来到华西,从1994年开始,先后组织了100多期培训班,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培训了上万名乡村干部。华西村的培训形式与众不同,采取了“集中上课在教室,实践在田头、工厂、市场,富有实践经验的华西五员(技术员、管理员、会计员和相关人员)为教师的全新教学方法。”
每次期培训班,吴仁宝老书记只要在村里,都会抽出时间为学员们做报告和交流,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解答学员心中的困惑,并与学员广交朋友。他说:“扶贫的关键在于人,而不是钱,给一人一条鱼,不如教会人捕鱼的方法。华西愿为经济慢发达地区培训干部,谋求共同发展。”1994年6月,吴仁宝在中组部召开的先富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扶贫座谈会上,作了《扶贫是先富党员的光荣任务》的发言,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的表扬。宋平还在当年的7月1日专程到华西考察,高度肯定华西的扶贫工作。1994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半月谈》杂志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十大扶贫状元”评选活动,吴仁宝名列第一,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1995年7月,农业部在华西村召开现场会,表彰华西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人才和干部的突出成绩,并授予华西“东西合作的榜样,扶贫育人的楷模”荣誉称号。
扶贫路上的接力赛跑,吴协恩新书记的扶贫新思路:产业扶贫
吴协恩作为华西村的新掌门,他继承了父亲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华西村的扶贫事业推向新时代,新境界。
2006年年初,华西村提出“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口号,先后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互学交流活动。吴协恩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干部。并远赴云南、贵州、宁夏、湖北等地举办培训班,毫无保留地传授致富经验。13年来,华西村为全国24个省(区、市)培训基层干部50万人次,其中贵州省11560人,青海省2650人。吴协恩也跟父亲一样坚持给学员亲自上课,每年讲课达150多场。
吴协恩新书记认为,扶贫需要给钱、给物,但更重要的是给点子、给政策、给思路,这样才能“真扶贫、扶真贫”。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吴协恩提出了“产业扶贫”,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引导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挖掘自身特色、建造增收载体、实现自力更生。华西村先后在鲁、皖、陕、赣、宁、新、藏等地投资建设了新能源项目,而且是长期投资,一般在20年以上。华西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三里井村投建的7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不仅解决了全村上千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使全村1000多贫困人口每年直接增收6500多元。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县,对华西的扶贫项目给予充分肯定。近年来华西还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与新疆达西村、西藏曲水村、宁夏华西村等结对共建,拿出部分项目股份无偿赠予当地农民,让他们不仅享受到现代农业设施的便利,而且也享受到股权分配的经济实惠。党的十九大后,吴协恩专门赶赴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考察,进行结对签约,在产业发展、干部培训、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现在华西村每年的帮扶资金达1.1亿元。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华西人正以自已踏实稳健的步伐,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不以华西为世界,而以世界为华西,华西人正以博大的胸怀在世界的舞台上,运用和调动世界的人才、资金、能源、技术等资源要素,追求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先要集体富、先富帮后富直至全国富的真正富裕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书目
[1] 《仁人君子吴仁宝》朱凌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11月
[2] 《摆脱贫困》习近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
[3]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
[4] 《问道三农》庄晋财著,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