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梯田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郭金秀 龙文军 字号:【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利用山地资源“雕刻”出来的田园山水画卷,其“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堪称自然奇迹,被认定为“世界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利用,充分调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科研单位和村民等多方的积极性,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推进基础设施改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选准致富主导产业,促进产业振兴。红河县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也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面前,政府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并肩作战,以产业为抓手,不断推出优质产品,帮助当地群众增加收入。在中海渔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哈尼梯田建立了泥鳅养殖示范基地、沣圃园禽苗孵化中心、牛多乐梯田水产育苗中心等种苗繁育中心,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供应优质种苗、提供技术服务、解决销售问题,科研成果迅速得到转化。中海渔业公司按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提供水产养殖幼苗,以24元/公斤的保底价就地回收合格产品,有效解决了养殖户缺乏技术和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在政府扶持、企业引领、合作社带动和村民参与下,围绕着哈尼梯田所发展的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广大农户得到了真正的实惠。2017年以来,全县13个乡镇累计36760户153936人受益,户均年增收1606元,人均增收357元,带动296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推广综合种养模式,促进生态振兴。千百年来,在哈尼梯田劳作的人们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到冬闲时节放水养田,农户每年从田间获得的收入较低,以至于经常发生水田改旱地甚至农田撂荒的现象,同时梯田的景观也被破坏,不利于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了提高梯田亩产收益,当地引进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模式,改变过去单纯种稻的方式,充分利用水资源,在水田中同时放养渔产品,每年11月待稻谷收割后放养一批幼苗,次年5月收获,收获之后立即投放新一批的幼苗,11月收获,如此一来每年可收一季稻加两季渔产品,极大地提升了梯田的产值。由于稻田中有水生物存在,避免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鱼、鳅等水生物觅食稻田中的杂草、虫和碎屑,它们不停地在水中活动能够起到为水稻根系松土的作用,促进水稻生长,同时水生物的粪便作为天然有机肥,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物质。这种互利共生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有效缓解了冬闲田、水改旱、抛荒等所引起的梯田破坏,同时避免了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既能缓解生态危机,又能得到优质有机农产品,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粮渔共赢”。

  依托梯田发展旅游业,促进文化振兴。一是积极打造撒玛坝4A级景区。撒玛坝万亩梯田是汉文史记载开垦最早的哈尼梯田之一,也是世界上集中连片最大的梯田,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极其壮观,“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是中国梯田文化的璀璨明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二是依托民族节日开展活动,彰显哈尼梯田特色。2017年红河县举办了首届哈尼梯田美食节,人们欢聚一堂,享受饕餮盛宴,在狂欢中体味美食文化,传统制作工艺得到展示和传承。举办了“开秧门”“仰阿娜”“万人歌舞节”“长街宴”等大型民族节庆活动,满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自然、动植物、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也以通俗易懂的歌谣等形式得以传承和传播。独特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带动消费,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促进组织振兴。一是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和指导。自2010年6月哈尼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以来,FAO官员和考察组多次深入红河县考察、交流,指导哈尼梯田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设立技术示范基地,建设“FAO水产养殖及内陆渔业研究培训参考中心”平台。2017年FAO召开“亚太区域蓝色增长创新农业——水产综合种养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参会研讨,为梯田的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以梯田产业为导向,当地“明白人、带头人”和致富能手组建技术团队,指导帮助稻田集中连片的村落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指导帮助村民开展规范化养殖。三是建立完善股份合作模式。合作社流转贫困户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土地和扶持资金入股,通过入股分红、参与发展、就地就业获得收益。农民能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和谐稳定。

  吸引精英留住劳动力,促进人才振兴。一是部分专家、学者、企业家被哈尼梯田的壮美景观和巨大价值所吸引,他们纷纷带着资金、技术、科研项目来到红河,为红河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二是吸引城镇人才流入农村。红河县有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留住当地劳动力。过去哈尼地区的女性承担着照顾孩子和田间劳作的沉重任务,男性则大多外出务工,造成大量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引发系列社会问题。而近年来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的愿望,更多的青壮劳动力选择就地择业,更多的家庭得以团聚。

  红河哈尼梯田虽然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在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诸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田保护难度较大;人居环境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房屋建设成本高,标准的厕所、垃圾池较为缺乏,脏、臭、乱现象依然存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例如电站、4G、宽带互联网等没有做到全覆盖;依托哈尼梯田的品牌建设依然不足,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落后,旅游产业品牌不够响亮;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农业科技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合适的现代化生产设施,既能节省人力物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不会造成梯田的破坏。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力度,早日实现当地贫困人口住有所居。积极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提升村容村貌。加大4G、宽带的普及力度,推进“互联网+”工程的建设,让深山的群众能够享受现代化生活。

  二是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继续推广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模式,加大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扩大新品种的推广范围,形成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线上交易平台,将哈尼梯田的优质产品推向全世界。推进景区相关项目建设,加大旅游信息的推广力度,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保护传承特色民俗文化,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结合梯田稻作文化,发展休闲农业观光体验项目,打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示窗口。

  三是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返乡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吸引青壮年“回巢”,培养留得住的本土人才。鼓励科技工作者、科研院校单位的高水平人员下乡指导、研究。积极发挥农村能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村民互助合作氛围。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体验和服务。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