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笔者在山西昔阳大寨的感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曾是中国农村和农业战线上一面旗帜。大寨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治山治水,在山沟坡梁间开辟层层梯田,引水浇地,建设出了亩产上500公斤的“海绵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只有四五百口人的小村庄,每年能向国家交售余粮10多万公斤。短短十数年间,大寨迎来各地参观人员上千万人,最多时每天达到3万人。大寨村与大寨精神都一度响彻全国,影响和推动了各地农村农田改造和水利建设。各地风涌出多个学习大寨的典型。这应当是大寨的第一度辉煌。
改革开放后大寨一度沉寂下来,上世纪90年代,“铁姑娘”郭凤莲重回大寨,再度挑起大寨发展的担子。在她的努力下,大寨招商引资,寻求合作项目,用了10年时间,经济总收入突破亿元,成为太行山区少有的亿元村。大寨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应当是大寨村的二度辉煌。
今天大寨村产值达到4.6亿元,人均收入达到2.3万元,为山西农村翘楚。成绩值得肯定,隐忧亦存。我们考察大寨与其他地区的村庄,可以发现,大寨的发展速度慢下来了。大寨村在1992年经济总收入为735万元,到2002年突破亿元,十年间增长近14倍。而从2002年间到现在的16年间,增长不到5倍。而这一时期,却是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大发展时期,数十亿元、百亿元经济强村不断涌现。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大寨人有了发展焦虑与追赶意识。出生于1946年的郭凤莲,已是73岁高龄,她没有止步,再度出发,开始谋划大寨的三度辉煌。这种精神与意识难能可贵。人只有向前看,才能找得到差距,才能行得远。
要发展就要谋划先行,就要借助外部力量,重要的是专家的智慧。郭凤莲与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协商,邀请来“三农”领域专家学者和部分村庄代表,举办大寨走进新时代研讨会,探索大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新路径。观点在碰撞中才能产生火花,思路在辨析中才能明确。半天的研讨会,先后有10位专家学者和村庄代表发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大寨的自身优劣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这些专家有做农村发展理论研究的,有从事农村发展实务工作的,他们相聚研讨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了解农村发展的机会。各种观点带给人思考,让人遐想:如果这些观点、良策能够得以实行,那将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美妙前景?
与专家不同,来自其他村庄的代表,是乡村工作的实践者,他们在自己村庄实践了一些可行的方法路径,可以提供实打实的经验和技巧。像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江苏马庄村,是以“文化兴村”的典型代表;陕西西安和平村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引领了西安城郊村城镇化改造和产业转型;北京昌平郑各庄村则是经济强村,创办了企业宏福集团,有资本输出和产品渠道优势。这些从普通村庄发展起来的特色村、经济强村,熟知村庄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困境,能够提供相应的建议。
大寨举办新时代研讨会带给其他亟待发展的村庄一个启示,村庄要发展,就是重谋划,借助外脑,来探寻相应路径。一度风云站上浪尖的大寨村,在小康之后目光前瞻,瞄向更高目标,这是对众多普通村庄的激励。希望更多的村庄能够找寻差距,奋起直追,创造自己的辉煌成绩。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