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第2期

安徽文堂:乡约源地 礼仪之乡

2019-03-27 11:37:48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安徽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位于皖赣交界处,建村于北宋大观年间(1109年),和闪里镇坑口、桃源等地都属于唐朝英烈候彦文公之后世住之地。文堂村现辖7个村民组,318多户,1166人。现有贫困户42户,贫困人口153人。文堂村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条件优厚,古有“一文堂,二渚口,三彭龙,四历口”的谚语盛赞文堂村。

  文堂依山傍水,三溪河从村前逶迤东去。旧时河堤杨柳青青,翠竹婆娑。古有十景:飞龙晓日、峡山朝云、鼓楼昼静、沧溪晚歌、江村夕钓、藻潭夜月、芳洲烟树、紫溪桃浪、西峰暮雨、历山远汉。这十景从字面读来,皆令人十分神往,只是多半难觅其踪。“幽人结屋沧溪曲,杖履逍遥随所欲。忽闻谁唱沧浪辞,清可濯缨浊可足。又闻谁唱牧童词,短笛无腔跨黄犊。夕阳西下人未眠,更钓渔翁夜月宿。兴来时复答渔歌,欸乃声中山水绿。”这是描绘文堂十景之一沧溪晚歌中的一首,从中不难看出古时文堂山川秀丽,环境优美。也许那时还没有环保这个词,但先祖们却早早定下了保山护河整饬乡风的村规民约。如:《伯三公坟山合议禁约》《规复放生池三元鱼会赈孤疏文》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文堂乡约的制定

  明代隆庆六年(1572)是文堂人值得记忆的特殊日子。文堂村自古多出文人,尤其是在明清两朝。尤为出名的是明代理学家陈履祥。陈履祥是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弟子,受王阳明心学影响极深。隆庆六年,为解决村里“人繁约解,俗渐浇漓,或败度败礼有之,逾节凌分者有之,甚至为奸为盗、丧身亡家者有之”的问题,陈履祥“聚通族父老会议闻官,请申禁约,严守规条,俾子姓有所凭依,庶官刑不犯、家法不坠”,于当年正月初四制定了《文堂乡约家法》。

  乡约呈送时任知县廖希元,知县赞赏有加,当即盖印批准,并在全县广为推行。乡约家法除却尊宗敬祖,崇尚礼义,和睦乡邻外,主要是对村庄环境的保护,严禁斧钺入林,从中村到转水湾,旧时为放生池,河中鱼虾龟鳖禁用网罟药捕,一经发现,严惩不贷,除鱼鳖放生之外,还要鸣锣示众或罚唱戏,以此为鉴,永不再犯。正因为有了如此严明的村规民约,才有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古文堂;正是因为保护得力,才有文堂诗人陈国器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竹经风高来野鹤,柳池冰裂见潜鱼。西山先生谢复亦有诗为赞:“紫溪一带清波急,流水桃花酿洪碧。桃花无言水有声,锦鳞一跃龙门级。渔郎恍见无归踪,别有天地非人世。此中岂无避世人,只恐渔郎未曾识。”

  清末道光咸丰以后,匪变战乱,鸦片乱教,从此人心不古,村风日下。人为破坏自然的现象屡禁不止,于是老天爷严惩人类的恶运便接踵而来。而今,千年文明的筋络被无情岁月的砍刀挥斩,失去了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人类终于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友善是多么地重要!文堂人们开始自责地思念曾经的过去和美好,感叹目下的困惑和无奈……为之欣慰的是近年来人们在做自我修复的同时,搅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乡约家法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探寻千年古村风韵,感触自然脉搏的律动,聆听历史的回声,缕缕淳风和着古朴纯真的古音迎迓而来,绿树掩映,翠竹婆娑、小桥流水的情景不再是遥远。

  《文堂乡约家法》共22条, 内容涉及乡约家会的安排、立户长、约正、约副,遵守拜祭仪节、祭扫维修祖坟、子孙不得忤逆父母及祖父母、对长上有礼、亲丧祭忌、钱粮官事、捕盗贼、妇女名节旌奖、邻里纠纷处置、不得变卖祖坟山场及祭祀田租、充里役须勤慎公正等内容,此外还规定宅墓、来龙、朝山、水口要长养林木,以卫形胜,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不得盗砍盗卖等。乡约家法中还重点演绎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6句话24字,即:“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并附有诗文。《文堂乡约》制定后,村里每年分春秋两季进行宣讲,并严格按照乡约规定对村中人物和事件进行评判臧否、褒奖惩罚。

  《文堂乡约家法》是聚居在文堂村的陈氏宗族每一位成员必须遵行的共同行为规范。比如它规定: “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世代以来山场如何管理,是一个大问题。文堂村坚持几个原则:祖坟山、水口林、护风林严禁砍伐。新生毛竹林严禁砍伐。民国时期村里有不肖子弟,偷盗了祖坟山上的树木。后经族长提议,要求他家庭将偷来的木材用锡箔纸烧化,作为一种惩罚。改革开放以后,文堂村也面临着村民砍树的问题,但为保护村中的林木资源,文堂村率先成立了山林保护小组,划定了自然保护区,严禁村民和贩子进入公益林和水口林等区域砍伐收购木材,由于保护严格,所以村里的林木资源始终保存完好,是祁门县林木保护最好的村庄。目前,文堂村四周茂林修竹,郁郁葱葱;隔河遥望“一字万金”朝山,古树苍劲,粗壮挺拔。

  《文堂乡约家法》规定:为子孙有忤犯其父母、祖父母者,有缺其奉养者,本家约正、副会同诸约正、副正言谕之。不悛,即书于纪恶簿,生则不许入会,死则不许入祠。2008年,文堂村有一对婆媳,婆婆叫娇柳,儿媳叫杏枝,分别为90多岁和70多岁,两人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娇柳有两个孙子,已经成家立业,但不给这两个老人生活费。为此,村里利用重修家谱的机会,告知其孙子,如果不赡养老人,按照祖训,文堂的家谱不能给你们上。同时,镇司法干部也拿出赡养法律教育他。在教育和法律的触动下,两个孙子思想发生了改变,出资给奶奶和母亲盖了一幢小房子,并每年拿出稻谷2000斤,生活费2000元。再加上农村养老金,两位老人的生活基本无忧。

  乡约的现代创新

  近500年来,文堂村民延绵几十代,但当时制定的村规民约家法始终在延续。在这个全面、系统的《文堂乡约》的教育下,文堂村人才辈出、村风淳朴、生态绝佳、经济繁荣。近年来,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继承优良传统,文堂村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工作,不断改革创新,创新乡村治理。

  村里从2010年开始,恢复了文堂从解放后中断了几十年的乡约宣讲和祠祭活动,在每年正月初四在永锡堂内开展祠祭活动,村民穿古装、按古法,进行祭祀祖先。在2017年春节成立了民俗文化协会,吸引传统文化爱好者入会,确保乡约文化有人传承。2017年,村民陈龙彬、陈小民被推荐为市级祠祭非遗传承人。

  文堂村相继召开户长会、村民代表会,重新讨论文堂乡约内容,一是保留传统,编印了《文堂乡约》,将原文内容以及相应的研究文章搜集汇编,调整方式方法,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免费发放给村民,每家一册,给大家学习遵守。二是新增文堂乡约。增添新的时代要求,制定了新的文堂乡规,通俗易懂,简便好记,方便村里群众记忆使用。

  2016年底,村组自发捐资2万多元,启动文堂村元旦晚会活动。之后,利用结余资金,购买了三套音响设备,在大仓、后街、中文堂三个组组建了三支广场舞蹈队,每天晚上由村妇女主任、村民组长带领广大妇女开展广场舞蹈活动,不但锻炼了身体、愉悦心灵,还改变了原来村庄夜晚麻将成堆的现象。

  前些年,村里有少数媳妇对待公婆态度差,影响不好。从2017年开始,在村里开展了“十佳好媳妇”评比表彰活动,以“孝顺公婆、夫妻恩爱、邻里和谐、子女成才、没有恶习、家庭整洁”六条标准,两年总计评出16个好媳妇并进行表彰,树立了典型,带动了村风的好转。

  为提升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素质,村里在每年正月初四的祭祀活动中,都安排了儿童背诵乡约家训活动,通过强化家训记忆,规范人生行为,确保文堂村后继有人、长大成为社会栋梁。

  2017年,文堂村借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环境。投资120多万元,修复了村中石板道路,修建了文化广场,拆除了原来散落在村庄中间的猪栏厕所,95%家庭建起了三格式水冲式厕所,提前完成了农村“厕所革命”。当年,文堂村还成功引进县文旅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对中文堂部分房屋和土地进行了收储,修复了村中在文革中被毁坏的奎光牌坊。奎光牌坊是明代举人陈中立的孝廉牌坊。牌坊修复成功后,成为祁门第一个被修复的古牌坊,吸引很多游人前来观看。下一步,县文旅公司将修缮改造文堂民宿,实现农业村向旅游村转化。

  文堂村在古代乡约的约束和教育下,村风淳朴,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文堂村实现了零犯罪率和零上访率。《文堂乡约》成为国内外众多文化民俗学者研究的对象,先后被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关注。2018年2月9日,文堂乡约祠祭活动被安徽省委宣传部推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之一,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安徽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报道。

  启示

  文堂村先贤为了实现村庄长治久安,在封建宗法背景下,创办了《文堂乡约》,得到当时官府的高度肯定。进入新世纪之后,文堂村挖掘《文堂乡约》的精华,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结合传统文化、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利用正月春节空闲时间,开展系列活动,让群众过一个受教育、有价值的新年,努力实现继承传统文化和推进乡村振兴。

  (据文堂村供稿编辑整理)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