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寨沟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西北端,平均海拔2600米,是丽江市第一个藏族行政村。藏族占全村总人口的51%,纳西族占29%,傈僳族占12%,其他民族占8%。属玉龙县西北最边远的重点贫困山区,全村18个村民小组,1300人依洛固河盘山而居,分散居住在15平方公里范围的大山里,长期以来,多民族群众在此繁衍生息。
十八寨沟村原名洛固村,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解放后人民群众生活一直在温饱线盘桓,交通状态一塌糊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当时洛固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学校的情况更糟糕,一年级学生多要来回走几公里的路去读书,走到学校书也读不起,回到家里饭也吃不上,教育教学质量年年倒数第一。下雨天,大部分农户的住房都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能挣点钱的产业想都不敢想。在很多场合里洛固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生产生活水平也非常低,2004年洛固的人均年收入只有930元。
2013年,一份写着1015个名字、按着1015个鲜红手印的报告被送到了县委组织部,这些手印来自塔城乡十八寨沟村的藏、纳西、傈僳、汉等各族群众,他们要求把村委会主任杨四龙留下来继续任职。6年前,他们用同样的方式,把丽江正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四龙从市里请来,全票选举他为村委会主任。
2007年杨四龙上任后,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带领村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产业、实施打工扶贫战略。为改变十八寨沟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从根本上保障十八寨沟各民族人民的团结稳定和共同繁荣,杨四龙不辞辛劳,多方奔波,为十八寨沟村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他和各族村民多年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已先后筹措了2000多万元资金投入到洛固(十八寨沟)村教育事业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山区寄宿制学校,结束了学生翻山越岭徒步10多公里求学的历史;修建了宽敞的水泥路和弹石路,改变了山村交通闭塞的状况;修建了22公里的水泥村道、村委会办公场所、卫生室,完成了部分村组的“整村推进”和了全村18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工程,完成了洛北村的“节柴灶”项目、全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199户民居抗震工程、达来寺改造建设工程以及部分农户庭院改造工程等;还培育了洛南鸡、洛北羊、洛西蜂蜜、洛固山猪及核桃等特色产业。如今,十八寨沟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已有了很大改观,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550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7500元,增长了近五倍。偏僻落后的十八寨沟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丽江市和玉龙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如今的十八寨沟村,家家户户都盖了新瓦房,村民们还自发组建了勒巴舞队、锅庄队、弦子舞队,从服装到道具样样俱全,这里成了既富裕又欢乐的山村。
塔城乡是中国的“勒巴舞之乡”,是丽江的“歌舞之乡”,民族文化特色浓郁;风光秀丽的洛固河全长18公里、落差718米,沿河有18个村寨,“十八寨沟”之名即源于此。近年来,在十八寨沟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该村突出地域特色、自然和民族文化资源,着眼于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打造旅游品牌,将“十八寨沟”打造成独具民族特色,景区特色,农村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