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跟党走 牢记使命闯新路──山西省大寨村70年发展纪实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进的力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脚步,大寨,这个掩映在太行山脉的毫不显眼的小山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谱写了战天斗地的英雄壮歌,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大寨精神,不仅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而且在当代中国历史上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寨作为中国农村一个时代的符号和标识,永远成为中国人抹不去的记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大寨沐浴着改革开放和走进新时代的浩荡春风,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闯新路,认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趟出了一条“扮靓虎头山,种好大寨田,擦亮大寨牌,建美大寨村”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寨继续成为引领全国乡村振兴和农村改革发展的示范村。

  着力生态改善,虎头山越扮越“靓”。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属于土石山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1965年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视察大寨告诉大寨人“石头板上也能栽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寨人就牢记周总理的重托,立下了“敢叫青石长出树”的雄心壮志,持之以恒50年,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棵挨着一棵栽,绿化面积持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寨人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的重要叮嘱,加快了生态建设高质量推进。从生态防护林到特色经济林,从荒山造林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从仅由村庄一棵大柳树到以虎头山为轴心,方圆2平方公里的绿色大寨,硬是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完成荒山造林1670亩,特色经济林23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7%,虎头山披上了“绿衣裳”。大寨被评为“山西省生态村”“全国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着力有机旱作农业,“大寨田”越种越好。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就是全国玉米、谷子、高粱、水稻等试验示范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寨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寨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指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高质量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有效地发挥了良种选育,秸秆还田,机播机耕,节水灌溉等有机旱作技术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大寨田”保持了昔日“海绵田”的风采。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寨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大众消费升级,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不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寨黄金饼、大寨核桃露等一批绿色食品成为走向全国的“大寨品牌”。2018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大寨田”变成了“聚宝盆”。

  着力绿色旅游,大寨牌越擦越亮。大寨作为中国村庄的品牌和旗帜,是中国向世界输出的一张最鲜艳靓丽的“中国名片”。早已摆脱了思想羁绊的大寨人,很善于抢抓机遇,乘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寨人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积极探索“生态筑巢、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体验”华丽转身,“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功能相融共生,把生态、品牌、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发展、资本优势。2018年大寨景区旅游人数突破50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6000万元,大寨村民经营的集饭店、旅店、商店为一体的130余家“农家乐”,户均年收入8至10万元,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

  着力美丽乡村建设,大寨村越建越美。大寨“两委”班子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大追求,努力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思想,坚持生态美和生活美同步推进,加快建设美丽宜居新大寨。修补了被誉为“中国农村万里长城”的石堾石坝;修复了传承“历史之根”“文化之脉”的“大寨窑洞”;打造了充满红色底蕴的大寨展览馆、大寨文化展示馆等景观建筑群;新建了体现大寨特色的“农家别墅”;建起了温馨舒适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小学初中教学楼;率先在全国农村实行老年人养老金制度、中小学生免学费制度及大学生奖学金制度;创新集体收入分配制度,弥补村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如今的大寨人“小有教,老有养,考有奖;吃水不用吊,运输不用挑;看病不出村,就业不出门;户户有汽车,人人有营生(工作)”,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大寨村变成了“度假村”。

  70载风雨兼程,70载春华秋实。7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巨变,深刻改变了大寨,创造了大寨的辉煌成就。回眸大寨的发展历程,有几条经验弥足珍贵:

  不忘初心跟党走,是推动大寨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寨党支部不忘初心,发扬老一辈大寨人的优良传统,按照总书记强调“把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紧紧抓住支部建设这个“牛鼻子”,全面强化党建引领功能和支部战斗能力。思想建设“铸好魂”,引导党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组织建设“擦亮眼”,选拔懂经营、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两委”班子,让他们在农村这个“大熔炉”里磨练本领,施展才华;作风建设“弯下腰”,要求每个党员联系5户农民,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好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廉政建设“坐正身”,党总支主动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严格教育管理党员干部,实行党务、政务、村务、企务“四务”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与时俱进抓改革,是推动大寨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每一次农村改革的到来,大寨都抢占先机,不断推动大寨发展实现新跨越。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寨利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加快了荒山绿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改革,把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大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了大寨绿色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改革,把农村和城市融合起来,大寨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融入了大县城。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活农村新动能,为大寨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寨“两委”班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振兴”“七条之路”总要求,全面深化以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供给侧结构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资产转让,组建了大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寨针织制衣有限公司,盘活了集体闲置资产,做大了生态旅游产业,做活了服装加工产业;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了大寨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大寨“绿草湾”种养殖发展有限公司,大寨“美好之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做强了绿色生态产业,做大了规模养殖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十余个,大寨农民变成了股民。推进“大大寨大产业”模式,组建了全国20名村强村集团,实现抱团发展。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组建了“大寨粮仓网”,发展了农村电商,互联网打通了大寨通向现代农业的“大动脉”。

  传承精神加油干,是推动大寨绿色发展的根本支撑。大寨精神是老一辈大寨人留下来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寨人不仅没有丢掉大寨精神,而且大力弘扬大寨精神,并不断赋予大寨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大寨精神继续成为推动大寨发展不断向前的力量源泉。大寨党总支教育大寨干部群众,人人都是大寨形象,个个都是一面旗帜,每个人都要讲好大寨故事,任何人都不能给大寨人丢脸,始终坚守了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坚持艰苦创业,勤俭搞绿化,办旅游,做民生;坚持与时俱进,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始终坚守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统筹推进两个文明建设,铸造清廉党风、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保持了40年干部群众零违纪、零上访、零案件、零犯罪“四零”纪录,始终坚守了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寨精神。

  走进新时代,作为中国农民的一员,大寨人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历经考验的大寨人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行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途上。大寨人决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勇当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为实现中国梦,农民梦,大寨梦,做出新时代的“大寨贡献”!

  (大寨村供稿)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