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小岗
小岗,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距县城28公里。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1955年成立互助组时,因地处岗地,起名“小岗互助组”,“小岗”由此得名。1956年小岗人跨入高级社,1958年8月小岗加入了“小溪河卫星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带来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生活特殊化风等“五风”盛行,造成土地抛荒,荆棘丛生。小岗人说:“自打入了社,日子不好过,天天放卫星,肚子没饱过”。1959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给小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59年到1962年,小岗非正常死亡60人,死绝6户,76人被迫外出逃荒要饭。
改革的一声惊雷
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大部分地区10个月没有下雨,秋种无法进行。小岗因自然环境相对较差,旱情更为严重,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
改革的壮举在这种生死绝境下终于迸发。
1978年11月24日,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严立华家,队干部召集全体户主开会,除两户外出,其余18户全部到齐。18位农民为了怎么能把生产搞好,进行了激烈议论。队员说道:“刚解放时,我们都是单干,那时人们都和和气气,家家都有余粮。单干肯定能干好 ,但是政府不允许,你们当干部的也不敢干。”“如果同意我们单干,我们保证不给你们队干部添半点麻烦!”队干部说:“既然大家都想单干,我们当干部的也不装孬。”,“这事只能偷偷地干,不能对外面讲,谁要是讲出去谁不是人!。”
就这样,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了生死协议,按下了18颗红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此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藏品号GB54563)
1979年是小岗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小岗村仍然取得大丰收。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66-1976年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通知,指出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大包干从此有了全国的“户口”。
小岗村分田包产到户的路子,探索出了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大包干”明晰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释放了农村生产力,这一把改革之火不但让小岗“一夜跨过温饱线”,还以燎原之势燃遍全国。
扭转局面 迎头追赶
小岗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改革开放的闸门打开后,全国各地的人们争相涌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而小岗村却依旧在吃饱穿暖的传统农业的温床中打转转。
1993年,作为“包二代”的严宏昌之子严余山、严金昌之子严德双、关友江之子关正景一起到广东打工,彻底被城市里矗立的高楼大厦、夜色中闪烁的霓虹灯所震惊,“这是小岗人没看到的景象,深深感觉我们落后了!”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小岗村经济发展滞后,村民增收乏力,被称为“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2004年,被选派到小岗任村党委第一书记的“省城干部”沈浩带领小岗推进改革发展致富,让小岗的面貌又变了个样。当他两次任职将满时,小岗村民两次按下红手印“请愿”沈浩连任。在任期间,他主持编制了《凤阳县小岗村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制定了《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系列制度;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葡萄、黑豆、蔬菜、甜叶菊等经济作物;纪念馆、当年农家景点开馆迎客,友谊大道农家乐陆续开张,被授予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传承改革精神,大胆推行土地流转,探索深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一批合作社、企业陆续在小岗这片热土上扎根。
2008年胡锦涛同志来到小岗村考察工作曾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病逝在小岗村。
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呕心沥血,心系群众,使小岗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踩下了油门,驶上了发展快车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之后,小岗村四任第一书记坚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重要讲话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步一个深脚印,弘扬“小岗精神”,走好改革发展新时代新路子。
改革旗帜要在这块精神高地上继续飘扬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5日视察小岗村重要讲话,至今还深深镌刻在小岗村党员活动室的墙面上。“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小岗立足长远,脚踏实地,各类符合村情、落地有效的改革举措在这里碰撞、酝酿、引导、成型。”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2015年7月,安徽“土地确权”第一证落户小岗。“颁了证,土地就有了‘身份证’,变成了‘活资产’。”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这下土地可以放心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了。承包权稳定了,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便有了保障,土地领域各方面的深化探索才成为可能。“大包干”“由合到分”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今天的“由分到合”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小岗村共流转土地8885.6亩,占全村可耕土地面积的61.2%。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登记发放农房证300多本。来村里开证明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兴农贷”、“劝耕贷”的村民络绎不绝。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1020万元,春节前村集体给每个小岗村民分了520元的红包。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从前的小岗是“一稻一麦”的单一传统农业模式,如今呈现的是一二三产并驱齐驾,共同腾飞,产业兴旺的新景象。
水和田是小岗村现代农业发展的底子。从修机站、通水渠、挖塘坝,克服“用水难”,到做全域、引上岗,畅通“毛细血管”,小岗这块高岗地就连边角旮旯也终于不再为用水发愁了。土地不平,地块零散,是限制土地集中流转、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的根本因素。4300亩的高标准农田,便是在这种限制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探索。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看到高标准农田里的小麦长势喜人,高兴地说:“今年的白馍能吃到嘴里了”。有了鼓舞,就要乘势而为,到了2019年上半年,小岗村95%以上的土地都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农业种植条件更好了,2018年小岗粮食产量达到7130吨。
示范引领不可或缺。安徽省农垦集团和北大荒七星农场在小岗村集中连片的粮食种植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冒出,现有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3家、龙头企业2家,种植大户从2016年的6户扩大到今天的20户。搭建种粮大户与北大荒小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交流机制,让科学种植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产业一直以来是小岗的短板,5平方公里产业园基础设施成型和小岗产业园管委会的成立让二产正式发力。总投资10亿元的小岗盼盼食品项目和总投资1.8亿元的蒸谷米项目建成投产。“小岗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依然要坚守底色,打好农字招牌,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主。”李锦柱说道。
第三产业近年来逐渐成为了新的增长极。以旅游、培训教育、农村电商领域为主,引领三产做旺。组建了互联网、旅游、绿化、农产品运营公司等,红色旅游、培训教育、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近三年来,小岗村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42.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余元。全国各地村干部来这里培训的一批接着一批,安徽省首个村级党性教育馆于今年4月建成开放。探索推广“互联网+大包干”模式,推进乡村赋能。
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是党的根本价值追求
习总书记在小岗村强调“要形成农村社会发展合力,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41年前,小岗人吃是离开红薯不能活,面汤饺子不敢想;穿的是衣不蔽体,层层叠叠摞补丁;住是一家老少挤在破茅屋里;行的是走路闪腰,骑车摔跤,科教文卫更是边都摸不着。
今天的小岗,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加快,通过土地增加挂钩政策,全村陆续增加了700亩耕地和用地指标,既为县财政增加收入,也给村庄规划打下基础。如今的小岗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规划建设居民新房1102套分布三个集中区,家家都有小院子,户户都是二层楼,汽车拥有比例达到70%,小区绿化、亮化、硬化、自来水、天然气、光纤宽带、村民广场等基础设施,卫生院、九年一贯制学校、消防队、民兵连、派出所、司法所等公共服务一应俱全。
当年搞“大包干”冒着坐牢杀头风险就是为了吃口饱饭,今天的小岗人,人均收入达到2.1万元。物质生活好了,文明和谐新乡风更要营造。村规民约、各类群众自治组织发挥较大作用,每到特定节日举办丰富多彩庆祝活动,“卫生清洁户”“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美德少年等评选表彰不断树立起新的典型。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唯一集体获得者。这既是对小岗村41年前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贡献的最高褒奖,更是对小岗村未来聚力改革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鼓舞鞭策。新时代新征程,小岗村正擎举改革旗帜,奋步疾蹄,改革再出发,续写新篇章!
(小岗村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