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的价值和意义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乔惠民 字号:【

  举办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是有利于凸显和强化宣导“两山理论”“重农固本”“乡村振兴”等重要思想,对近年来乡村振兴发展、脱贫奔康、城乡融合发展、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文旅农康产科全域发展等成就进行高端检阅。

  二是有利于实现涉农会展形式的美丽创新。目前我国涉农会展受场馆限制,普遍存在展多览少、形式单一、公众参与度不足、缺乏文化与体验性、参与性支撑等短板。田博会将展会项目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文旅农康村产”广阔公共开放空间,而以促进广泛交流为目的,将为生态场景型、非贸易型、费省效宏农业会展展态的举办,填补有关空白。

  三是有利于让乡村振兴和田园生活走向前台。田博会不仅突出展示承办地风采,并吸纳其他地区、其他投资主体参与,实现本地展陈为基、外来展陈联动、多种参展成分共襄的会展新格局,在品牌形象、市场推广方面实现共享共赢,激活村际、社际、园际、跨际、乃至国际合作潜能与供给侧改革。

  归纳起来,首届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有十大创新点值得称道:一号舞台、两山哲理、三大融合、四季竞美、五官开放、六义献瑞、七情绽放、八方共举、九彩毕现、十分落实。

  “一号舞台”是田园大舞台。田博会的舞台,方圆9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全域性、全天候、全景观的情景大舞台,在各种各样的展会中,幅员、体量、规模都堪称一号。一号,更是指田博会首先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农固本”的思想,展现了在党的十九大暨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指引下,我国第一产业及其广大农村走进新时代、全面决战小康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两山哲理”是指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起源地,德清是重要的实践地。首届田博会突出展现“两山美”和谐发展的生动情景,形象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社会主义“两山理论”的辩证法、核心价值观。

  “三大融合”指首届田博会努力表达了三个方面的融合发展。一是城、乡、农、文、旅、康融合,二是山、水、林、田、湖、草融合,三是过去(农耕文化史诗)现在(乡村振兴发展)未来(田园生活梦想)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带来农业农村产业兴、田园美、山水绿、乡村强、农民富的全新展望。

  “四季竞美”指首届田博会展园展点,紧扣田园乡村美学,巧理四季物候农事,纵横交织,多点成片,各美其美,依时呈美,按岁时刻画农耕文化,正式展会长达两个月,加上从春季开始的若干热身活动,覆盖了全年诸多重要节令节气,1+6+66展示系统努力演绎了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自然与文化规律驱动下大美田园春华秋实、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耕读传家、幸福安康等不同四季美景。四季农事与人民生活健康密切相关,激活四季的文旅+农康的大健康产业,未来是非常广阔的市场蓝海。

  “五官开放”指首届田博会致力于涉农会展内容形式的美丽创新,追求新型的、高质量的“田园美学”观“田园城市”观,追求“把会展办在田间地头上”,以此区别于各种室内封闭式农业展会,主要通过活态、绿态、美态、业态的环境开放式、台上台下的场景互动式、室内室外展物辉映式组织精彩展演,发挥大地艺术调动眼耳鼻舌身“五官开放”的特殊体验效果,使游客人群现场可共享“视觉之福”(饱览田园山水美景)、共享“听觉之福”(聆听田园美妙乐章)、“嗅觉之福”(感知田园泥土芳香)、“味觉之福”(品味田园舌尖口福)、“心灵之福”(体验田园身心幸福)。

  “六义献瑞”指首届田博会重视高端创意,在统一主题之下组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作全方位综艺瑞献,还特别援用了中华传统文化“六义”美学鉴赏概念,按“风”“雅”“颂”“赋”“比”“兴”六个维度系统组织六个专题分会场的展示与表演。

  “七情并绽”指首届田博会的至高情怀,能够面向广大观众激发和释放集七种正能量“情感流”:爱国热情、乡愁恋情、田园雅情、乡村风情、绿色挚情、丰收欢情、敬农深情。

  “八方共举”指首届田博会立足一邑,广联八方,与全国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共同办好自己的会展、农民身边的会展,既经典演绎本乡本土的田园美景无限风光,又精彩路演八方乡村携手振兴的恢弘画卷。

  “九彩毕现”指首届田博会凭藉精心创意,依托活生生的田园大舞台,采用丰富多样、斑斓多彩的现代会展手段,表现我国乡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全面奔赴小康社会的灿烂辉煌。

  “十分落实”指首届田博会承办地德清以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战略为驱动,“一分部署,十分落实”,立足田园,放眼天下,乐民之乐,为民抒怀,高端定位,精心创意,精心创作,精心组织,务实推进,抓铁有痕,“创新、精彩、安全、节俭、高效”办好农村老百姓身边的特色会展。

  (田园博览图片来源:德清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梅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