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近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精准扶贫脱贫为统揽,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绿色、生态、安全为导向,以高端、高质、高效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效益优先,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牧村机制改革,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稳步有序推进“三农”发展。
农牧业优化升级
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县级财政每年落实专项基金600万元,与畜牧业项目资金整合捆绑合理使用,大力扶持发展以牦牛、藏羊养殖、销售为主的专业合作社、畜牧业良种繁育基地、优质饲草料基地、畜牧业龙头企业及养殖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全力实施藏羊繁育、犏牛繁育、牦牛藏羊育肥、犏雌牛(奶牛)养殖四大产业带建设,转型升级畜牧业发展方式,合理核减天然草原超载畜,实现适度规模化、标准化舍饲养殖。截至2017年底,培育农牧民养殖专业合作社436个,较2010年增加了404个,各类牲畜总增率35.57%,较2010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出栏率46.81%,较2010年提高了3.12个百分点,商品率45.84%,较2010年提高了11.56个百分点。实现牧业增加值27685万元,较2010年增长97.04%。
高原特色种植业快速发展。卓尼始终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牧业建设的基础,严格保护耕地,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挖掘资源潜力,引导农牧户流转承包细碎耕地,因地制宜发展以优质青稞、杂交油菜、高原马铃薯、中藏药材、设施蔬菜、高原夏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与高原特色畜牧业形成互补优势。截至2017年,各类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6.23万亩,粮经饲比例由2013年的55.39:32.1:12.51调整为24.89:63.96:11.15,实现农业增加值11883万元,较2010年增长38.58%,培育农牧民种植专业合作社279个,较2010年增加了258个,创建青稞高产示范田14325.6亩,较2010年增长43.26%,推广杂交油菜2万亩,较2010年增长33.3%;种植中藏药材8.01万亩,较2010年翻了两倍多,建立中藏药材育种育苗示范基地0.5万亩,填补了中藏药材育种育苗的空白,建立当归 GAP生产基地1.5万亩,较2010年增长了46%,中藏药材产业已成为卓尼的第一大种植业。
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持续优化。卓尼大力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社、企业等农牧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建立健全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快了产业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变,使农牧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培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企业114家,运行较好的12家,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引进省内龙头企业4家,产值由2010年的820万元提高到9620万元,增加10倍多;培育家庭农牧场(养殖场)35个,创建省级示范场4个,培育种养大户608户,创建省级示范社5个,州级示范社15个,县级先进合作社25个。
特色种养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利用九甸峡水库库容大、水域面宽、水质优良等优势资源,培育发展以养殖虹鳟、金鳟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38家,网箱面积达70亩,年产值达72万元,从而填补了卓尼水产养殖业的空白,增加了九甸峡库区农牧民的增收渠道。依托蜜源广、蜂蜜质量好、农牧户养殖积极性高等有利条件,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549万元,扶持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915户发展中华蜂养殖。截至目前,培育养蜂专业合作社18个,养蜂企业8个,推行“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预计年底中华蜂养殖规模达到2万余箱,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结合多山地、气候阴湿等特点,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189.6万元,在7个乡镇种植人工半野生驯化蕨麻1390.2亩,受益农牧户795户,其中贫困户302户。结合高原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投资1500万元维修改造蔬菜日光温室300座,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个,实行“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生产模式,积极开展蔬菜“三品一标”认证,打造高原蔬菜品牌,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
高原特色种养业和多元富民产业增加了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底,农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1元,较2010年增长181.92%。农牧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农牧村宜居宜游
加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卓尼累计投资11.51亿元,集中对105个农牧村(贫困村36个)6162户农牧户实施了住房改造、厕所改建、人畜分离等“七改”和村庄绿化、巷道硬化、环境亮化等“六化”工程,根本改变了贫困乡村整体面貌,彻底解决了部分农牧村“脏乱差”的落后状况,建成了一批有品位、有内涵、有个性的特色农牧村,为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发展“农家乐”。抓住甘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力机遇,围绕百里洮河风情线“主轴”,依托大峪沟、车巴沟、九甸峡,全力打造“乡为景区、村为景点、家为景观”的旅游模式,积极发展以民族风情、休闲娱乐、生态观光、土特餐饮体验为主的“农(牧、藏)家乐”。全县初具规模的“农(牧、藏)家乐”有130家,户均年收益达5-6万元。鼓励全县“农牧家乐”标准化建设,对24户星级“农家乐”和68户非星级“农家乐”进行了扶持奖励。积极打造旅游专业村9个,带动488户农牧户群众增收。
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依托康多乡岔巴梁至黑河沟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引进投资2.5亿元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运动、探险探索、低空游览、滑雪场、赛马、藏家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带动当地和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结合农牧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在木耳镇博峪村投资1500万元,建设诺尔丹博峪2号营地项目,项目以土地入股、资源入股、政府入股和企业入股的方式,探索出了“三变+旅游+传统农牧业+绿色服务业”新路子,使群众由农牧民变股东。
脱贫攻坚显成效
近年来,卓尼县脱贫攻坚步伐不断加快,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2013年底,全县贫困户6731户3.12万人,截止目前剩余贫困人口2056户867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34.4%下降到9.5%。
激活内力,用好外力。深入开展“志智双扶”和精神扶贫行动,既解决思想、观念、信心问题,也解决知识、技术、思路问题,做到教育引导和实用技能培训“双轮驱动”。探索实施农牧村“三变”改革,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电商+农牧户”的运行模式,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做实做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拓展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2017年4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已实现首次分红,正逐步向所有贫困村推进。
发挥优势,培育产业。切实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2018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中藏药材、优质青稞和优质油菜进行到户补助。统筹安排扶持资金3506万元,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的原则,对1753户未脱贫户每户配股2万元,以不低于8%比例进行保底分红。安排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540万元,每个贫困村扶持资金10万元。安排产业扶贫示范点建设资金954万元,打造特色产业示范点3-4个。安排产业扶持资金1637万元,对2047户已脱贫户每户扶持0.8万元,将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按股保底分红。充分利用村集体荒山、荒坡等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安排扶贫资金6000万元,用于贫困村光伏扶贫村级电站项目建设,总规模达20兆瓦,受益贫困村40个、贫困户2858户。部分乡镇成立了扶贫公司,对村集体经济、旅游开发项目等进行控股监管,有效防止村集体经济流失,确保集体资源资产全部用于产业扶贫。在54个贫困村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整合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注入到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资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贫困村注册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58个,实现贫困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成立了卓尼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展示体验农牧村优势特色产品,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5处,使全县的农畜产品在网上交易,上半年全县电商企业线上交易额达80万元。同时,加强与中建集团、天津市河西区和兰州市的衔接,落实援建资金1.27亿元,定向培养培训人才1100余人(次),解决就业158人。
补齐短板,破解瓶颈。着力破除制约脱贫基础瓶颈,全力争取实施了一批补短板、促脱贫、利长远的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电网改造、易地搬迁等基础设施项目。近三年共落实国家和省州各类建设项目554项,完成投资98亿元。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1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纵深推进健康扶贫行动,落实先看病、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等制度,加大慢性病门诊报销力度,对患有重特大疾病家庭通过报销、救助、保险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减轻经济负担,确保大病患者得到集中救治,慢性病患者得到有效管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9%。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5%,累计发放惠民资金1.44亿元。
加强基层党建,完善组织保障。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以党建带动扶贫、以扶贫助推党建,在产业链上设立党小组193个,在32个合作社成立党支部,496名党员带头创办合作社,485名农牧民党员结对帮扶970户贫困户,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优化人员力量配置、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从县直机关单位选派550多名熟悉现代农牧业、乡村旅游、村镇建设、农村金融、基层治理等方面干部下沉基层一线,调整选派5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派遣254名干部充实驻村帮扶工作队,会同现有的22名大学生村官、621名乡镇驻村干部,形成千名干部决胜脱贫攻坚形势,汇聚起了不除贫困誓不休、众志成城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