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生活在驴背上的村庄,村民上山、下山、播种、收获都是在驴背上完成,家家户户门口拴着的驴、堪称“中国第二长城”的旱地梯田、明清时期的石头屋成为这个村庄鲜明的标志。这里是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王金庄。王金庄隶属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相传,元末明初,王家先祖王金为躲避战乱而搬迁至此地,王金庄的命名也由此而来。在王金庄一街的梯田旁,还留有王金落户时所用的石碾子和水窖等老物件。在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普及的背景下,王金庄人的农业耕作工具依然是毛驴,因此,王金庄名气渐盛,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梯田、石头以及毛驴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
电影《艳阳天》、《笨人王老大》、《浴血太行》先后在这里拍摄。王金庄将《艳阳天》的取景地打造成了艳阳天广场,广场中间是艳阳天人物雕塑,一侧展示王全有等王金庄人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奋斗的事迹。电影《驴背上的村庄》进入收尾阶段,影片以王金庄为原型,讲述了一个至今仍然完全保留着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村庄里,农民一年四季生产生活的故事。
到王金庄,需要穿过一条约800米的隧道,隧道是人工打造,从两侧和顶部可以看到开凿的痕迹,而且没有任何加固架构和路灯,犹如一个山洞被两侧打通。据说冬天时,隧洞内还能看到悬坠的冰块。这条隧道是通往王金庄等周边几个村的要道。
出隧道,两侧山上,一块块平整的田地呈梯次分布,由一道道石堰围起来,尽显规则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王金庄是一个沟壑纵横、石厚土薄的山村。为了改变生存条件,1965年,全国劳模、王金庄党总支书记王全有带领治山专业队驻进岩凹沟,劈山造田。王金庄山荒坡陡,石厚土少,每造一亩梯田就要垒两丈高、一里长的双层石堰,挑近万担土。不分春夏秋冬,整整7年时间,治山专业队以700个工日修一亩田的功夫,在57条大小山岭上垒起了350公里长的双层石堰。1988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实施“3737”项目时,评估团专家到王金庄参观万亩梯田时惊叹:“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中国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称其为“中国第二大长城”“世界一大奇迹”。2014年,涉县王金庄片区旱作梯田被原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第二批农业重要文化遗产。
走进王金庄,就走进了石头的世界。石块搭建的房屋呈不规则状分布,窗户上是石拱券,石头铺起来的台阶光洁如玉,就连门楼两侧的对联都是雕刻在石头上,呈现村庄之古朴,底蕴之深厚。王金庄有5个自然村,从王金庄一街到五街,沿着两山之间的平坦地带交错分布,呈狭长状。中间一条主干道贯穿5个村,主干道两侧房屋依山排列,参差不齐。其中一侧,村民的门前有约有一米多宽的水渠,山间的涓涓细流沿着水渠流淌,还能看到老人在细流边洗衣服。这个略显宽敞的水渠应该是为暴雨期的泄洪准备的。在二街的位置,能看到一座桥连接山两侧的民居。据二街村党支部书记曹海魁介绍,早期发洪水,村里的主干道由于地势较低被淹了,后来村民修筑了这座石桥,以防发洪水时两侧道路不通。
记者采访了电影《驴背上的村庄》的主角王林定。王林定是土生土长的王金庄人,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过农技员,现为王金庄一街的支部委员,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初遇王林定时,他正和村民一起在盖房子打顶。王林定生于上世纪60年代,13岁时曾参与过电影《艳阳天》的拍摄,遗憾的是,片段最终被剪辑掉了。王林定说,他们这一辈人对梯田和毛驴的深厚感情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王林定是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长大的。父亲告诉他,在太行山地段,土比金贵,祖祖辈辈种植梯田的土是从太行山的石头缝里抠出来的,哪怕鞋子里有土,都要走回梯田里倒进去。所以,每每看到祖辈留下的梯田被撂荒、祖辈传下的石屋被破坏,王林定都痛心不已。王金庄主要种植花椒和果树,其农产品花椒和柿子在当地很有名气。今年3月份,一场冷空气来袭,花椒树和果树遭到重创,到秋天,可能会颗粒无收。村民只能依靠间作,种植些玉米等季节性农作物来挽回部分损失。尽管这里的人发挥了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改造了梯田,但仍然面临着靠天吃饭的严峻现实。王林定说,《驴背上的村庄》之所以来这里取景拍摄,是因为这里“三美”和“一特”,“三美”即人美、村庄美、梯田美,“一特”就是独特的毛驴文化。梯田美自不必说,它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人文景观,更代表着王金庄人愚公移山般的奋斗精神。王金庄人还保留着山里人的质朴和勤劳,对熙熙攘攘的游客习以为常,坦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王金庄,游客看不到小摊贩,听不到叫卖声,口渴了,需要自己挨家挨户找寻低调的小卖铺买水喝。这是一个尚未被商业侵袭的旅游小村庄,相对地,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走在王金庄的主干道上,会经常看到毛驴或是负重前行,或是被拴在门口,偶尔也会看到电动车和汽车。记者跟村民闲谈时,问到如今养殖毛驴的价值所在。村民说,上山耕作,毛驴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此外,假如老人上山走不动了,也可以抓着毛驴尾巴借力。在王金庄的石头建筑上。有一个细节可以体现王金庄悠久的毛驴文化:在石头堆砌的墙《驴背上的村庄》主角王林定 上能看到镂空雕刻的拴马鼻子,拴手随着时光流走而越发圆润光滑。
在王金庄,毛驴和梯田是相互依存的,但这种依存关系有多牢靠就不得而知。王林定说,很多来访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都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王金庄的毛驴文化能一直延续下去吗?”对此,王林定始终坚定地回答:能。王林定认为,王金庄山高坡陡,不适合机械化种植,毛驴这一运输工具就有存在的价值;养殖毛驴还可以实现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王林定正在琢磨土地流转和毛驴集中统一圈养的可能性。然而,记者也能看出,王林定对毛驴命运的担忧。2000年之后,农业种植收入满足不了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王金庄开始出现土地撂荒的状况,毛驴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如何延续毛驴文化成为迫切要面对的问题。石头堆砌的不规则又风格统一的房屋、历经风霜雕刻的石碾子、凹凸的石槽、光洁的石板路,无不在诉说着这个村庄的古老与悠久。目前,村里保存着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600多幢,4000多间,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村里南侧有王金庄南院,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民国初期,是一座下石上砖的四合院,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合院,如今被村民改造成了民宿。高大的古式门楼上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门额正上方的木雕工艺精湛繁复,让人惊叹当时木匠工艺之高超。南院与对面的北院相呼应,形成了东西相依的石屋建筑群。浓厚的石屋建筑文化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外地游客来此采风、写生和参观。王林定说,上世纪70年代,天津的教授来到王金庄,看到石头屋,当场就哭了,为这日渐消逝的历史文化,也为这个村庄。很多摄影师、画家来此写生,他们惊叹于这些历史,也为历史遗迹的消失扼腕叹息。
午后,一位老人坐在石头台阶上晒太阳,圆润又不规则的石头墙是她的背景,光滑的石板路在她前面延伸,她身穿靛蓝色的上衣、黑色裤子,头戴蓝色帽子,手拄拐杖,拐杖旁边是黑鞋白袜裹着的一双三寸金莲⋯⋯这场景定格成了一幅画面,仿佛千百年来,王金庄人就是在这幅画中走过悠悠岁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