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温暖的寒冬》
取材与拍摄地:河北盐山韩桥村
《温暖的寒冬》简介>>
电影《温暖的寒冬》由北京空山新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盐山县委宣传部出品,是一部讲述北漂族和留守儿童故事的公益电影,2017年拍摄完成。片中人物故事内容以盐山韩桥村一对“北漂族”农民工夫妇家庭中发生的系列真实故事为原型,结合盐山县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创新案例——常庄中学留守儿童家园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实例创作改编而成。故事梗概:杨志刚和吴春妮夫妇为改变生活,他们带着9岁的女儿进京打工,在菜市场卖菜为生,成为“北漂族”。12岁的儿子被迫与年过六旬的奶奶在家留守,成为“留守儿童”。影片通过杨志刚夫妇这对底层人物家庭的生活经历及其发生的重大变化,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北漂族”农民工生活的艰辛和留守儿童的孤独、暴躁、自虐、逃学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生动地展现了“厚道、大气、创新、勤奋”的盐山农民朴素形象,同时,折射了首都北京人民的美好人性。故事温馨、温存、温暖。影片旨在呼吁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关爱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让留守儿童的冬天不再寒冷。剧组选择了韩桥村警务室、韩桥好日子超市、村民刘桂凤家等作为外景地。电影《温暖的寒冬》于2017年7月成功入围中加国际电影节,走上国际舞台。
5月16日,《中国村庄》记者实地采访了电影《温暖的寒冬》拍摄地——河北盐山韩桥村。韩桥村有“沧州第一村”之誉,从盐山县城向南4公里,县城楼房鳞次栉比的感觉还没消退,就又有了繁华城区的感觉。韩桥,一个普通的村庄,却以城镇的面貌带给我们惊喜。
据了解,韩桥村从2006年开始,在村党总支书记汪连祥带领下,依托当地工业园区优势,积极引进企业,制定了“抢抓机遇、依托优势、引进企业,借地生财”的经济发展路子,把盘活低效闲置土地资源作为增加集体收入的重要抓手。村里先后引进了10多家企业,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年收取租金500万元。随着村集体经济积累的不断增加,韩桥村又先后组建了投资公司、物业公司和宾馆有限公司,这三家公司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900余万元。
为增加村民收入,村“两委”鼓励村民务工、经商,全村输出劳力400多人,年人均收入5万元左右。同时,村物业公司、宾馆有限公司等企业安排150余人就业,解决了村民的就业与增收问题。2016年底,韩桥村集体经济积累达7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万元。
随着村集体资产不断壮大,韩桥村开始逐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村里实施了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先后建起多栋住宅楼、村委会办公楼、大礼堂、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宾馆、游泳馆、公园等基础设施,并以入股的形式,建起了医院和安养院。村民住宅小区内,水、电、暖、天然气、有线电视全面配套,实行了公寓化管理。为解决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问题,村集体每年出资为全体村民缴纳了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购置了两辆客车免费接送学生上学。村里还每年向村民发放4000元的企业分红,每季度向村民发放一次米面油。全村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500至900元,80岁以上的22名老人按年龄不同,每年发放3000至5000元的长寿金。每年“七一”还为全村党员送去食用油、大米等慰问品,让全体党员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十多年以来,韩桥村党组织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韩桥村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村、河北省名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新民居建设优秀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汪连祥书记也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沧州市优秀人大代表、盐山县农村经济带头人。
《中国村庄》杂志采访了汪连祥书记,他向记者讲述了韩桥村的发展历程。韩桥村人原来每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在家家几套房,按当地的市场价每平方米5000多元计算,基本上都是“百万富翁”。韩桥村现在是河北省的社区、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三区统建”试点,村里实施棚户区改造,将拆迁出来的宅基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用于各园区建设。我们看到,《温暖的寒冬》原来拍摄取景的村民家庭房屋已经被拆掉,等待建起新的高楼。
汪连祥说自己做企业每年有几百万元收入,但他却愿意在村里拿每月千元左右的村干部工资,为的是把村里搞好。每次村里选举,他都是全票当选。他觉得,做村干部就是要敢想敢干,要争取政策,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他告诉我们,单纯依靠农业发展是不行的,韩桥村未来还要建设采摘园,现在保留的几百亩农地和沿河岸地栽种了十几种果树,可以进行生态采摘。同时利用采摘园、村域内的净业寺和河北佛教艺术博物馆发展旅游经济。
韩桥村有了“沧州第一村”之美名,在当地发展领先,但与一些发展较快的名村比,还有差距。韩桥村还需继续发力,不断发展,创造新佳绩。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