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在大地上的 光明女神蝶——周城、扎染、蝴蝶泉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女神身上衣 扎染熠生辉

  一周前笔者的二姐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张照片,外甥女穿着素雅的靛蓝色连衣裙,窈窕、端庄,小姑娘将穿着这条连衣裙参加全国少儿模特大赛安徽阜阳赛区比赛。笔者一眼认出,这条裙子是二姐用笔者去年到云南省大理州出差时带给她的白族扎染围巾改造的。她的奇思妙想给了笔者启发: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族非物质遗产能够在中部世俗小城市产生美的共鸣,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焕发生机。

  光明女神蝶成虫通体宝蓝色,有黑色边纹,在中部有对称的白色斑点,硕大的翅膀忽闪着荧光,飞舞在亚马逊热带丛林中,她被认为是地球上最美的蝴蝶。而白族扎染的传统色也是蓝色和白色,以围巾(头巾、披肩)为例,底色为蓝色,主体图案大花纹五叶草是白色,由于捆扎,扎染成品的图案呈现印象派油画的色彩条缕相间的效果,素雅中有朦胧和梦幻,像极了光明女神蝶。

  光明女神自然是高贵的、典雅的,那为何又说是匍匐在大地上的呢?继续来说这围巾,当时参观非遗传承地周城村扎染作坊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绚丽的“蓝天白云”绸带,用富丽堂皇形容现代扎染成品陈列毫不为过,且已头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环,高贵的形象自然是印在脑海。当了解扎染的工艺和文化背景后,笔者以为她依然是匍匐在大地上:扎染过程,要经历紧实的捆扎、热水的泡煮、冷水的浸染,经历这样的艰苦锻造,而且每道工序都浸润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汗水;据说传统白族人家是“家家会扎染,家家有染缸”;从婚丧嫁娶、祭祀庆典到日常着装,扎染产品都是普通白族人民能消费得起,出行极少带特产的笔者也带了五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一直是个难题,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任何文化遗产都是在历史中形成,满足特定时期下生产生活需求,也是当时当地生产力水平的体现。电脑排版、3D打印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生产效率已极大提升,甚至制作出来的审美效果可以媲美手工制作,而且价格低得多,让很多非遗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无利可图的技艺也就失去了传承的动力;非遗本身所生存的社会土壤已经失去,比如城市化的居住方式、现代化的社会关系已不同以前。当越来越多非遗消失,或只存在于博物馆,或只能当作艺术品观赏的时候,像白族扎染这种非遗项目还能在市场中存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弥足珍贵。

  由于工艺难度,白族扎染并未流于俗套;另一方面,是否可以由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文化内涵而打造成奢侈品,像有些瓷器、丝绸、刺绣那样动辄标价上千、上万?笔者认为,不应该。女神的高贵与否,在于其内在价值,而不在于外在价格,价格自然是市场对其价值的认可,但适当的价格才更与她的素雅气质相匹配,朴素和亲民才能让她的高贵不减一分,当她还在为普通人民服务的时候,她才愈加高贵。当然,工艺难度极高的作品自然另当别论。而刻意的炒作只会让其显得造作,故作高贵的定价又会有谄媚之嫌,如果制作者本人及群体消费不起的话就会让人想起“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古诗。

  扎染在周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勤劳智慧的周城白族人民就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扎染工艺,他们开扎染作坊,扎花染布,做成服饰,由喜洲马帮驮运到丽江、迪庆、西藏,远及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家,这已成为当地农家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传统产业。由于当时生产方式落后,扎染生产仍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简单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产量极低。那时周城最有名气的扎染作坊有德信和、德义和、复镇祥、裕金和等,产品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色彩。

  改革开放后,周城办起了“大理周城民族扎染厂”,改变了原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把扎染工艺的加工生产推向民族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轨道。扎染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工艺由手工针缝线扎,用植物染料板蓝根反复冷染浸制而成,对皮肤有消炎作用,克服了化学染料对人体所产生的副作用,产品颜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而含蓄,色彩鲜艳,深受各族顾客喜爱。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成立了大理市白族扎染协会和白族扎染博物馆,进一步传承、研究和开发民间扎染艺术。经过多年的挖掘和整理,现已有扎花图案上千种,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扎花艺术宝库。璞真扎染是传承白族扎染的优秀代表,在非遗传承人段树坤夫妇的努力下,璞真扎染坊-传习所重现了传统扎染技艺,并初具规模,除每年接待数千八方来客宣介扎染,还多次参加全国非遗展览交流,向世人展示白族的美。

  白族周城村 民俗活化石

  去年笔者来到大理周城村的时候是仲夏8月,阴有小雨,内地最酷暑的时节,这里却需要穿长衣裤,甚至从山上下来的村民还穿着羽绒服。参观完璞真扎染传习所-博物馆已接近傍晚,我们在村中街道上闲逛,清清静静,偶遇的妇女还穿戴着或鲜红或靛蓝的围裙头饰,那应当是她们认为最美的装饰,也能让外地人辨认出她们的白族身份。淅淅沥沥的小雨并未影响当地的摊贩,从洱海里打上来的鱼虾、野生或种植的菱角莲蓬、从苍山上采拾的菌子,许多是当地特有的各种小吃,笔者总是禁不住要挑两样没见过的尝尝。

  打动人的不止是温凉的和风细雨、古朴的色彩斑斓、悠闲的散步漫谈,没吃过没见过的各种物产,还有只有浸润在这山水间的人民脸上才有的和善、眼中的灵光。当有些人遗憾周城村发展缓慢、旅游开发落后于其他地方的时候,笔者很庆幸这“缓慢”和“落后”,感叹对于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适度克制的干预可能才是最好的保护。周城村约一万的人口规模,让这个村庄能够形成自己功能较完备的经济生态系统,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有一定能力抵御外界经济文化的侵蚀;99%是白族,较为单一的民族和高度的文化认同,让这个村庄保持了较纯的民风和习俗。不仅扎染这种外显的民族文化标志得以传续,更有民族标志意义的白族语言依然活着,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晚饭后笔者搭乘两位白族朋友的顺风车返回大理市区,途中他们一直用白语交流,虽然外人完全听不懂,不同于西南方言,但也并不会有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念头。

  周城村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村庄西靠苍山云弄峰,东朝洱海,南距大理古城25公里,北连丽江。大理是云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提出 “两保护、两开发”的工作思路,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发展的根基;保护海西,就是保护大理的历史和文化。周城村正是海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远古时代,周城这块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生息、繁衍。先民们从事最基本的农业耕作、狩猎,过着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周城是古代河蛮自固的城邑之一,唐初曾在这里设置过神泉县、龙亭县,以后隶属史城(即喜洲),明代属宏圭乡,清代属太和县上乡上半铺,民国改称云沧乡。地处悠久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混合线上,其知名度在海内外早已享有盛誉,现仍存有一些遗迹,留给后人凭古吊今。

  周城千余个白族院落紧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自然村,这在全国也极为少见。且村内房屋体现传统布局、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大青古树、古戏台等体现着白族风格、古老风情。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庄绵延起伏,瓦房庭院鳞次栉比,与秀丽的苍山洱海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弘的优美画卷。民居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从院落的组合到样式与格局的讲究都充分展示了白族独特的天人观、艺术风格。

  白族服饰、饮食、扎染工艺、节庆民俗,尤其人生仪式、地方信仰、民间传说等传统白族文化在周城保留完好,穿着民族服装的妇女俯拾皆是,无不显现着地道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在饮食上有,如“豆腐酸辣鱼”“生皮”等颇具民族特色的饮食。在民风民俗上,除与汉族同过各种节日外,还有极富民族习俗的“本主节”“火把节”“栽秧会”“糍粑节”等,各种婚庆生活习俗同样引人入胜。更有古色古香的洞经音乐、大本曲、吹吹腔等,增添了古村的历史文化色彩,引人瞩目。周城村也被誉为“白族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霞郎雯姑挽 情沉蝴蝶泉

  在苍山十九峰的第一峰云弄峰下,闻名遐迩的蝴蝶泉与周城村仅隔一箭之遥。凡到大理的游人,都会惦念这里。郭沫若感动于她的美丽与深情,为她题词——“蝴蝶泉”,穿过这三个大字,就可见到在绿树丛中,有一泓用大理石围砌的泉池,池底汩汩地涌流着几股清碧的泉水,捧起一把泉水尝,泉水清冽甘美,当地有谵曰:“喝点蝶泉水,够你万年醉。”一棵古老的蝴蝶树,从池上横卧而过。每到春末夏初繁天满树时,各种形状的蝴蝶飞来这里聚会。最奇异的是农历四月十五这天,串串蝴蝶,首尾相街,从树上一直垂到泉池水面,随风飘曳,五彩缤纷,蔚为奇观。

  关于蝴蝶泉的由来,民间流传着凄美动人的传说:蝴蝶泉原名无底潭,潭边住着樵夫张老爹和孤女雯姑。一天,父女俩上山砍柴,忽见一只受伤的小鹿跑来伏倒在雯姑身边,呦呦哀叫。不一会,一个手持弓箭的猎手也紧紧追了上来,雯姑抱起可怜的小鹿向猎人求情,请求不要杀死小鹿。猎人名叫霞郎,他接受了雯姑的请求,即以小鹿相赠,并为小鹿敷药治伤。雯姑对霞郎感激不尽,此后,他俩常在无底潭边相会。雯姑还把自己绣有一百只蝴蝶的“百蝶叶”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霞郎。谁知在大理城的虞王,对美貌的雯姑早就垂涎三尺了。他求婚被拒后,借口要让雯姑去虞王府里绣百蝶,把她抢走。张老爹上前救护,竟被虞王府兵丁活活打死。通人性的小鹿目睹这一幕莫惨状,立即飞奔上山找到霞郎,咬着他的衣裳往山下拽。霞郎来到无底潭边,见了雯姑的遗信,他先安葬了张老爹,随后背上弓箭,骑马举刀赶到虞王府。趁着夜深人静,霞郎救出了雯姑。虞王发现后,急派总管率兵追来,霞郎只得护着雯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无底潭边,已无路可逃,霞郎雯姑相拥跃入无底潭,小鹿也跟着跳潭为自己的主人相殉。就在他们跳潭时,万里晴天突然变为电闪雷鸣,下起暴雨,把虞王的总管和兵丁吓跑了。雨过天晴,鸟语花香,潭中飞起一对大彩蝶,随后又飞出一只只彩蝶。相传,他们就是霞郎、雯姑、小鹿及霞郎贴身所带的“百蝶叶”的蝴蝶变出的。

  为纪念霞郎、雯姑,人们不但把无底潭改名蝴蝶泉,还在他俩跳潭殉情的农历四月十五这天,到泉边凭吊,怀念这对坚强不屈的情人。一对对情侣恋人,还在这天到泉边聚会,唱调子,跳舞,倾诉爱意之情。四面八方的彩蝶,也在这天纷纷飞来泉边相会,遂成大理的奇状景观之一。

  一个地方的美不止是她看得见的秀丽温婉,与大自然相处的道理方法,还有人们生命中的故事、对于神秘未知的传说。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