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山村,建立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古村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村里600多年的建村老槐树、冀东特色的传统民居、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遐驰神往;
这是一个抗战时期冀东地区有名的抗战堡垒村,这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潘家峪惨案,这里成立了复仇团转战全国,这里更有“冀东井冈山”的美誉,人们可以在这里追寻红色记忆,接受红色教育;
这更是一个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绿树环绕,花果飘香的美丽山村,被誉为“燕山脚下小吐鲁番”“长城脚下葡萄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欣赏美景、采摘水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
这就是位于河北唐山丰润区的冀东革命老区——潘家峪村。3月31日,结束了前屈庄的行程后,记者和随行人员驱车约一个小时,来到了潘家峪所在的山脚下,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直达山顶,潘家峪就掩映在这一片大山中。潘家峪村现有453户,1600人,耕地近2000亩,庭院葡萄1000多亩,山林1.5万亩,其中林地8000多亩,山地近7000亩,总面积近12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红色、绿色资源。依托自身资源,潘家峪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特色发展路。
魅力“冀东井冈山” 追寻红色记忆
进入村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房前屋后的葡萄架,此时不是节假日,也没有到瓜果成熟的季节,前来潘家峪参观及采摘的游人并不是很多。村口一面墙上写就的“勿忘国耻”四个大字十分醒目,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就在标语墙对面矗立。纪念馆外面的马路两旁都是村民的摊贩,村民在这里售卖自家的农产品,核桃、粉条、红薯干、栗子馍馍、自酿葡萄酒以及一些小工艺品等应有尽有。村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村里的各种访客,见我们到来,很多村民热情地打招呼,顺带推销他们自己的产品,据说这些村民的产品销路很好,村民自己做的馍馍都已经卖到了深圳等大城市。
在纪念馆旁边,便是当年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潘家峪惨案的潘家大院所在地,潘家大院是潘家峪村一个地主的大宅子,那里一宅三院,十分宽敞,当时只有一个长工看家。潘家峪惨案后,那里成为了一座“地狱”。大院进门处“潘家大院”的牌子矗立在显著位置。站在大院中间,环顾四周,几乎每座房子的屋顶已荡然无存,子弹打在墙上留下的弹孔依稀显现,大火焚烧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这一切都向人们无声地倾诉着当年的惨状。
在纪念馆内,我们见到了在此等候的村党支部书记潘春喜和纪念馆馆长潘月阁,和他们一起又一次追忆潘家峪的红色岁月:抗日战争时期,潘家峪是冀东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这里的人民在抗日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1941年1月25日晚(农历1940年腊月28日),驻唐山、丰润、滦县等16个据点的3000多名日军、1000多名伪军,在日指挥官佐佐木的率领下,从四面八方悄悄地开到潘家峪。他们进村后便逼着全村1500多人先到村边西大坑集中,逼问八路军的去向。敌人又把群众驱赶到村中的潘家大院,把大院封锁起来,用步枪、机枪向赤手空拳的群众疯狂扫射,并放起了大火。大屠杀一直延续到次日下午7点钟,全村1300名无辜村民被杀害, 其中有儿童妇女658名,有23户人家被杀绝,1235间房屋被烧毁。
70多年过去了,潘家峪人始终无法忘记那段历史。他们把死难者的陵园修在了村口路边,陵园并排着四座坟茔,竖立着四块墓碑,入口处建有一块纪念碑、一座纪念塔,陵园旁边建有一座祠堂。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始建于1971年,1999年新馆竣工开放。陈列面积630万平方米,通过原始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向世人展示了惨案发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以及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惨案留下了西大坑、老槐树、小铁门、南岩子、杀人场潘家大院、殉难同胞的葬墓等遗址,是日本侵略者侵华罪恶的铁证,时刻警示后人“警钟长鸣,勿忘国耻”。我们随潘月阁一起走进了纪念馆,整个馆内气氛凝重,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实物,以及复制的惨案发生场景的模型,充分展现出日军的残暴行径,惨案遇难者的名字环绕于四壁,那些遇难者有的是几十岁的老人,还有的是几个月的孩童,日军残害村民的方式也是骇人听闻。“这个是我二奶奶的名字,这个是我大伯一家的名字”,潘月阁一脸沉重地说道。纪念馆里不时有参观人员进进出出,每个人都一脸严肃,自觉地压低声音。有几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孩子一脸不解地不时询问着,而身旁的父母耐心地讲解着。潘月阁告诉记者,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是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约25万人来馆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国庆期间,日接待游客能达到5000人。我想,我们需要这样的场所来祭奠那些无辜的遇难者,我们更需要这样一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惨痛的历史,提醒每个人不忘国耻。
发挥生态优势 打造绿色潘家峪
谈到潘家峪的发展以及对乡村振兴的看法,潘春喜书记信心十足,除了红色资源,潘家峪还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的6-9月份,潘家峪的李子、桃子、葡萄等纷纷挂上枝头,吸引了附近很多游客,也带动了村里的农家乐产业。目前,村里的农家院已经有十几家,每日能同时接待1000人吃农家饭。说到潘家峪的生态采摘,那绝对不能不提到潘家峪的葡萄,潘家峪打造的葡萄经济正成为一张新的名片远播四方。潘家峪自古就有在庭院和山坡栽植葡萄的传统。最近几十年来,潘家峪人立足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以葡萄为主的庭院经济和园林经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村处于北纬四十度,四面环山,常年气温较低,加之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葡萄生长。由于昼夜温差较大,致使这里的葡萄口味儿也与众不同。每到收获季节,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的收购商就会来村收购,销路非常好。”潘月阁如是说,他是最早提倡将葡萄种植形成产业的人,作为土生土长的潘家峪人,他想让村民从伤痛中走出来,去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现在潘家峪年产葡萄达到480万斤,葡萄品种有20几个,生产的葡萄除了采摘、销售以外,村民还每家都能自酿葡萄酒。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潘家峪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下一步,潘家峪将本着“一红一绿促发展”的原则,全力打造北部传统文化区,南部红色发展区以及东部生态养老区。突出红色,以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为依托,开发建设冀(热辽)东革命纪念馆、冀东军区司令部、兵工厂、医院、碉堡、封锁墙、人圈、消息树、烈士洞等一系列纪念地,打造红色景点,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与区位优势,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增加客流量;彰显绿色,保护原生态的绿色植被,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大力加强种植业、养殖业等绿色基地和生态观光、采摘园区建设,引进葡萄、核桃、杏、李子、梨、大枣、花椒、栗子等林果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科学管理,注重产品外观和口感,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提升文化品位,全面提升以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观光为核心的民族民俗多元化的服务功能,稳步提高潘家峪景区作为周末休闲度假目的地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开发旅游产品,开发葡萄、大枣等绿色生态产品和皮影人、根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设计好包装,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强化服务功能,大力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培训好服务人员,提高景区内全体工作人员村民的文明素质,笑迎四方客,盛待众嘉宾。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以及当地政府对潘家峪发展的重视,潘家峪计划到2020年,将景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荟集人文和生态精华的京津冀辽的周末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离开潘家峪的时候,已临近傍晚,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渐渐恢复了平静,袅袅炊烟四处升起。夕阳余晖下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以及潘家大院显得更加庄重、肃穆。期待着潘家峪更加美好的未来,更期盼受尽苦难的潘家峪人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