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套村位于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枣庄市山亭区东部,紧邻临沂费县,地处沂蒙山中,因形似葫芦而得名。近年来,借助枣庄市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葫芦套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不断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并创造性地把村庄转型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小农增收致富结合起来,通过与各经营主体合作联营,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山村面貌,还真正让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共享发展成果,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其成功做法值得关注。
一、争取外部支持,推动村庄整体转型
葫芦套村地处深山之中,森林覆盖率达80%,村内清泉流淌、古树林立,生态环境优美,村内有石佛寺一座、山洞多处,现存的115师司令部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葫芦套村经济落后,是枣庄市级贫困村。全村有265户、1140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多达33户、44人。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指引下,葫芦套村积极吸引社会各界的支持,发展乡村休闲和生态旅游。一方面是利用枣庄市自然村通公路、自来水和电网改造“两通一改”工程、乡村连片治理工程、贫困村帮扶专项资金等,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为整体开发各种资源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是吸引上海极亚旅游公司对该村进行乡村旅游整体开发。目前该公司已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葫芦乐园、水街酒店、四季花园、极限运动中心等旅游景点,还以每亩每年12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330亩土地种植向日葵、果树等。
此外,葫芦套村还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合作,请其对村庄的旅游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利用枣庄市“山里人家”旅游公司急需一个成功案例的心态,请其免费对民宿进行具体改造和建设。
二、强化内部合作,盘活村内资源资产
搞乡村旅游不仅要景色秀美、交通方便,还要有优质的食宿作为保障。为了在保留村庄面貌、减少投资成本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别致的民宿体验,一方面,葫芦套村动员规划区内的农户以每年4000元左右的租金将自家房屋流转给村里。第一批有7户农户参与,其中3户的房屋已闲置多年,第二批的12户农户房屋租赁事宜正在协商中。对于没有其他住处的农户,村里协调出新的宅基地,预付3年的租金,结合政府提供的每户8000元的旧房改造资金,为没有其他住处的农户协调出宅基地,建设新住宅。
另一方面,葫芦套村鼓励返乡创业大学生尚艳超等村民(出资)与出租房屋的农户联合,组建旅游合作社。出租房屋的农户以15年租金之和入股旅游合作社,并与以资金入股的股东按比例分红。15年合同期满后,改造后的房屋交还给原农户。改造后的民宿依山傍水,不仅具有居住功能,还成为一道风景,融入葫芦套村整体景观之中。
三、创新制度安排,保障农户脱贫增收
为了切实保障贫困农户脱贫、普通农户增收,葫芦套村在将村里的河流、道路、生态山林交给旅游公司总体规划经营的同时,还创新了制度安排,以切实保护村集体和村民利益。首先是将村里各种资源资产的经营权打包折资,2016年,与上海极亚旅游公司联合设立新的乡村旅游公司,村里占15%的股份,采取“前3年保底+后期按股分红”的模式——即公司成立的前3年,不论乡村旅游公司盈亏,需要向村里缴纳20万的保底收益,以后按股分红。这20万元的保底收益,5万元用于集体公共开支,15万元用于支持本村贫困户或接近贫困线的农户。为了避免“养懒汉”,增强后续发展潜力,2016年,村里在15万元扶贫收益中拿出7万元现金分给了全村的33户贫困户,根据实际贫困状况,最少的分到1000元,最多的分到3000多元,仅此一项就保证了全部贫困户脱贫。
另外,为了避免刚过贫困线的农户成为新的贫困户,经村“两委”研究决定,村里从15万元保底收益中拿出3万元,对其大病或其他意外大笔给予补贴。剩余的5万元,村里为贫困户或接近贫困线的农户购买了樱桃、核桃等树苗,用于长期给农户脱贫增收。
总之,枣庄市葫芦套村通过争取外部支持、强化内部合作和创新制度安排,盘活了村内资源资产,保障了农户脱贫增收,有效推动了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其做法和后续发展值得关注。
(刘同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竹梅,博士,就职于山东省枣庄市农业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