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是长江中上游农业资源最独特、最丰富、最有开发潜力、最具发展优势的地区之一,是发展优质、特色、高效、生态、鲜活农业的理想区域,是攀西农业综合开发地区主体,被誉为“天府之国”第二粮仓。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王东明书记在推进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突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着力做好“调、绿、育、补、改”五篇文章,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一、做好“调”的文章,着力“建基地”,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一是调优农业区域布局。紧扣国家“三区三园一体”和省“四区四基地”建设,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以加快建设全国、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方向,大力发展“三带经济”:在高寒山区重点发展苦荞、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在二半山区重点发展马铃薯、烤烟、苹果、错季蔬菜、花椒、核桃等产业;在河谷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茧丝、高档花卉、早市蔬菜、特色水果等产业。二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抢抓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示范县建设机遇,着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全州年种植马铃薯面积近250万亩、产鲜薯近400万吨,苦荞总产10万吨、约占全国50%,烟叶种植面积96余万亩、收购烟叶200多万担,桑园面积46万亩、产茧50余万担、蚕桑茧丝综合产值达38亿元。大力发展“果薯蔬草药”“1+X”(即核桃加其他产业)生态产业发展,种植核桃840万亩,产量12.5万吨;花椒249万亩,产值22亿元;石榴42万亩,产量56万吨;苹果40万亩,产量46万吨;中药材2.14万亩,产值1.7亿元。着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17年,新创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省级休闲农业主题公园,安宁河谷“农、文、旅”阳光生态走廊建设不断提速。三是调优农产品结构。围绕市场和消费需求,优质专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稻、加工专用马铃薯、饲草饲料、森林食品和优质畜产品;特色个性农产品重点发展“大凉山”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盐源苹果、沿江晚熟芒果、山区“大地有机蔬菜”、安宁河谷地区特色小水果和早市蔬菜,稳步发展“大凉山清甜香型”烟叶;功能农产品重点开发苦荞、核桃、食用菌、油橄榄、桑葚等,逐步实现普通农产品功能化,功能农产品常态化。
二、做好“绿”的文章,大力“创品牌”,做精做响绿色特色品牌
大力实施品牌兴农强农战略,不断扩大“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相继被授予“中国苦荞之都”“中国茧丝之都”“中国果桑之乡”称号,雷波、会理分获“中国脐橙第一县”和“中国石榴第一县”称号,累计创建中国名牌1件、中国驰名商标7件、四川省名牌产品24件、四川省著名商标26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1个。一是统一标识亮“身份”。以“大自然的恩赐、人世间的珍品”统一品牌内涵,成功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商标使用权,建立健全标识使用规范管理制度。二是统一包装塑“形象”。设置授权使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标识门槛,申请使用标识的产品必须达到无公害以上或获得QS认证,全州获准统一使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标识和包装的产品达1490个。三是标准化生产保“安全”。制定特色产业地方标准143个,其中技术规程68项、技术规范20项。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开展生产、流通、销售环节执法检验监测。四是政策激励奖“主体”。对品牌创建主体予以政策倾斜,对首次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经营主体,一次性分别奖励100万元、20万元、15万元和5万元,充分调动经营主体品牌创建积极性。
三、做好“育”的文章,合力“搞加工”,拓展延伸产业链价值链
深入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坚持招商引资与自主培育并重,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10大农产品(粮食、烟叶、茧丝、果蔬、畜禽、调味品、林产品、水产品、花卉、酒类)加工产业集群。一是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坚持政策鼓励与产业引导并重,引导一大批回乡大中专学生、农民工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办人、“带头羊”,培育一大批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全州种养大户突破10万户。二是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建设为抓手,落实家庭农场发展扶持政策,制定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指导意见,出台家庭农场认定登记办法,全州注册家庭农场达6607个。三是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精简农民合作社登记程序,提供政策咨询、登记受理、名称核准、备案审批“一站式”服务,鼓励农村能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发起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全州农民合作社6617个。四是培育壮大加工企业。实施开放合作战略,重点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贷款项目州级财政贴息政策,2017年向农业企业贴息500万元,全州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5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
四、做好“补”的文章,强力“打基础”,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实施“绿化凉山”行动,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加强重大水利、“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作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加快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工程建设。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工程,有序推进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42万亩,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以上。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配齐配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建立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为补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到2020年全面完成610个乡镇农技站的改扩建工作,州级科技示范园区达到10个,省级科技扶贫示范县2个,培育省级农业创新型企业10家。三是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把新村新寨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大推进“三建、四改、五洗”,倒逼村容村貌整治、村民良好习惯养成。目前,已建成省级“四好村”157个,州级“四好村”1257个。
五、做好“改”的文章,全力“促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健全农村产权制度,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夯实新村新寨建设载体,着力完善统筹城乡发展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一是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州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重点开展以土地为主的农村产权信息沟通、委托流通、农地生产能力等级、流转价格评估、抵押担保等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监测,全州流转土地44.9万亩,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10.5%。二是壮大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完善产权流转交易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和交易,全州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总数达47个。通过土地互换、出租、入股等方式对承包地进行整理,实现小块变大块、多块变一块,集中成片、集约集群发展特色产业。三是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制定支持新型农村流通主体发展的意见,实施重点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培育骨干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集配中心。力争到2020年改造、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升级改造农贸市场85个。四是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实施“新农通”升级改造,扩大信息源,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涉农政策、用工信息、农业科技等信息服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