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2015年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已正式拉开大幕。四川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在供给侧改革方面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本期特开设“供给侧改革”版块,总结四川全省供给侧改革的模式,并以几个县市为例,具体剖析四川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也面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结构性改革问题。因此,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四川农业发展现状,确定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模式与实现路径,以期实现全省农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要素使用效率和产业效益。
一、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现状及问题
(一)农林牧渔产值结构
农业、畜牧业产值比重较高。其中,农业产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四川省农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3.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2.5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四川省畜牧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0.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10个百分点。
林业、渔业产值比重较低。其中,2015年,四川省林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1个百分点;渔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7个百分点。
(二)农产品供给结构
一是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四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45.4万公顷,约占四川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3,粮食产量达3442.8万吨。其中,稻谷、小麦、玉米、油料作物、蔬菜及食用菌、茶叶、水果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棉花和甘蔗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是主要林产品产量呈大幅增长趋势。2015年,四川省油茶籽、核桃、竹笋干等林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分别达20708吨、458435吨、138195吨,分别较上年增长51%、56%、26%。
三是畜牧产品产量基本稳定。2015年,四川省肉猪出栏量为7236.5万头、肉牛295.45万头、羊1698.02万只、家禽66154.91万只;肉类总产量达706.80万吨、禽蛋产量146.65万吨、奶类产量67.5万吨,畜牧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四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实现农户和市场的对接,提高整个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四川各地掀起了一轮主要有“公司+家庭农场”“公司+社会组织+农户”“合作社+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创新。2015年四川省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703家,各地的家庭农场数量共计1.7万个,经营面积达161.5万亩,全省规模种养殖户达45万户,30亩以上种粮大户1.3万户,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5.8万个。
二、四川省农业要素投入效率分析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法对2010-2015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农业要素投入产出进行要素投入效率分析,结果显示:四川农业要素投入效率逐年下降,在2010-2015年期间,四川省区域内各市州农业效率平均降低2.3%,农业技术平均提高1.2%,其中,农业纯技术效率平均降低1.3%,农业规模效率降低1%,整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了1.2%。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当前促进四川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最重要推动力。
三、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目标、模式与路径
(一)改革应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结合国家“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来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其发展的新理念为: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四川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应顺应新理念的要求,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二)改革目标为补短板和调结构
作为国内农业大省,四川省的农业结构性问题正是中国农业结构性问题的缩影。四川省的农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林业与渔业发展水平低,存在明显的短板,且四川省的新农村建设远未达到标准,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存在产业链不完整,科技技术落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针对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四川省的改革目标应该在全国目标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进行,主要目标应着眼于补短板和调结构上。
(三)采取“2+5”改革模式
综合前文分析,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选取“2+5模式”,“2”即两目标——调结构和补短板;“5”即五路径,包括整合要素、改造组织、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和创新机制。以两目标为牵头,五路径为动力,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行。
(四)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路径
1. 整合农业要素,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川省整合农业要素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为载体,加速土地、资本向农业专业农户整合,形成三要素统一协调的合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和各项资本向农户集聚,形成传统生产要素和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机整合,进而实现土地规模效益,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共赢的局面。
2. 改造经营组织,形成规模经济
四川省当前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根据四川省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情况,四川省农业组织的改造可选择 “公司+协会+农户”和“合作组织+农户”两种模式,在农业发达地区选择前者,在不发达地区推行后者,逐步形成规模性的农业经营组织。同时政府应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合作社服务能力。
3.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在种植业方面,在保证粮食产值不减少的情况下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林业方面在保持良好发展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决不能出现过度砍伐的情况;畜牧业的主要经济区中甘孜和阿坝地区的经济贡献率最高,应对这两地区的畜牧业合理谋划,实现产业升级;四川由于地形特点,不适于渔业发展,但仍存在内江、眉山、广安三个渔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应对这些地区的渔业进行集中化管理,形成规模小质量高的渔业产业集群。
4. 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区域布局
在发展特色农产品方面,应选择在省内甚至在全国有一定竞争力或者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产品作为四川特色农业的重点发展项目,如优质水稻,特色名品杂粮,优质油菜,特色茶叶、花卉、蚕桑、水果等项目。同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种植业发达地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地方名特优水果、“两高双低”油菜、畜禽蛋奶、优质水产和无公害蔬菜等;在林业发达地区发展花木、森林蔬菜产业等;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建立牛羊生产基地、优质家畜供应基地等;在渔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建立渔业养殖并农家乐的农业旅游业一体的家庭渔场;综合考虑全省发展情况,在农林牧渔均发展较好的地区,有选择性地发展不同产业,起到查漏补缺作用。
5. 创新经营机制,形成品牌效应
四川的农业历史悠久,很多四川的农业土特产及其加工品十分有名,如什邡的烟叶以量高质好而享誉全国;汉源的花椒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金川雪梨、苍溪梨以其汁多味甘质优而成为清朝时的贡品;合江荔枝、茂汶苹果、会理宁南石榴、安岳柠檬等也都是上乘佳品,名声远扬;以优质蚕丝为原料生产的蜀绣与湘绣、苏绣、粤绣齐名,俗称“四绣”;青神竹编享誉海内外,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川猪、川茶、川酒更是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当前四川特色农产品不仅面临国内其他省份的竞争,还面临来自海外的竞争。因此四川省应在现有的特色农产品中选择一批市场潜力大、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作为名牌来培育,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培育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名牌,突出“绿色、品质、营养、安全”四大特色;加强四川名牌的宣传和市场营销,强化四川名牌的认定、注册及保护工作,塑造四川特色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同时制定完整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疫检验体系,以加强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形成良好声誉。
四、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农业生产要素的流转整合机制
在土地要素上严格实施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尤其是在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在劳动力要素上,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城转移,先就地实施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保证本地区经济发展,再进行剩余劳动力输出。在资本要素上,促进城市资金回流,加大新农村建设和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广利用现代生产要素,降低劳动投入,增加科技和机械的投入使用。
(二)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及组织形式创新
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就需要用现代新型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经营组织方式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在四川省,专业农户、农业企业正处于加速发展、不断壮大的阶段。而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四川省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营主体就是家庭农场。
组织形式的创新需要通过引进中介机制,从而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首先是要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其次是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获得规模收益;最后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出具有四川特色的经营组织形式。
(三)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相关政策有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快速顺利地进行。政府的作用主要着眼于:深化改革,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加强监督与法制建设;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积极开展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与农业服务指导。
另一方面,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和农业生产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于促进四川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价格机制自发调节农业要素流转整合与产业升级,实现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和调结构目标;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特色优势农业的自发形成;市场的优胜劣汰有利于组织创新和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业链延伸;合理利用市场机制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