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 融合发展 以改革创新激发乡村振兴“镇能量”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党委 钱振华 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乡村发展步入黄金时代。提法从“农村”变成“乡村”,一字之差,是对“三农”工作的全新定位,旨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镇属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沟通城乡区域经济的桥梁和枢纽,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组织方和实践方,乡镇一级势必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战略节点和新引擎。

  一、定位“坐标系”、谋划“路线图”,找准乡村振兴的成长坐标

  当前,在镇级层面尽管已有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多方面实践,但这些政策只能用于少数具有特色发展优势的地区,要想达到这些扶持标准,很多地方是高攀不上的,难以适用于全部乡镇发展。加之特色小镇往往忽视农村发展,美丽乡村则局限于农村层面,这都将割裂城乡融合、镇村一体发展格局。相比于目前国家重点培育的1000个特色小镇而言,面广量大的乡镇因缺乏乡村振兴的“参照系”,很难找到一条普适性发展路径。所以,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把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进行相加,而是一场深刻的乡镇体制机制改革,不仅在硬件上融合、一体,更要在软件上平等、互补。为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急需开辟新的改革阵地,定调乡镇层面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寻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引领乡镇发展模式变革。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单要素、局部性问题,而是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复兴的系统性、全局性问题。因此,准确定位“坐标系”,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乡镇一级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跳出城市看城市,跳出农村看农村,摒弃以往那种城乡二元、镇村割裂的发展弊端,在国家政策、区域发展大棋局下定位坐标。乡镇一级只有把握好融合镇村各方优势的目标定位,发展才有正确“坐标系”。现在全国范围内各层面大举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可以看作是通过特色产业、独特优势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来锻造“单打冠军”,其产业辐射影响较大,亦能带动村一级发展。但现实中大部分乡镇特色优势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可以整合域内优势资源,读懂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横向差异化、纵向协同化,积极争创“团队冠军”,也同样可以胜出,并以此谋划乡镇发展“路线图”,找准乡村振兴的成长坐标。

  二、“三链”融合、“双手”协调,以改革创新托举“微笑曲线”

  在精准定位乡村振兴发展的成长坐标后,要在坐标中找出镇村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往镇村的发展存在着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等诸多问题,导致镇村资源、资产、资金使用和投入碎片化,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如同在发展链条上出现“孤岛断环”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对于乡村振兴发展而言,就要从镇村特色链、资本人才链、改革创新链三处发力,集成创新、改革领动,融入区域棋局,强化战略支撑,同时充分利用好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一边以政府之手对接镇村特色链,另一边以市场之手对接资本人才链,并以改革创新激活政府和市场双手之力,协调运作、拉紧筑起乡村振兴的“微笑曲线”。

  一是绘制镇村特色链。规划先行,谋定后动。镇村特色是乡村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将镇村产业、环境和人文等特色要素一同规划、建设和发展,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域化”理念推行多维、综合规划,把镇区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特别是要围绕一个“美”字、突出一个“特”字,将镇村亮点、看点、热点,经济点、投资点、增长点全要素串联起来,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集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规划理念于一体。同时,注重统分结合,既要统筹安排用地、项目和资金,绘制一张图、谋划一盘棋、算好一本账,避免镇镇点火,村村冒烟;也要分清镇村发展的物理界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形成新一轮乡村产业发展的“美丽经济”。

  二是构筑资本人才链。资本人才是撬动乡村发展的有力“杠杆”,这并非乡镇党委政府一家之言、一己之力可以做到,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多方参与,包括引导企业投资、加快人才引进、培育农民组织等。这一方面要采取整体营销策略,一张名片对外,按照规划梳理招商线索,将零星项目整体打包推介,推进“产村人”融合、“居业游”共进,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另一方面充分借力企业家能人和业内领军企业,以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以乡村振兴为己任的情怀,鼓励企业家与政府和农民一道共商共建、共襄盛举,让政府、金融、社会资本各自找到对应的位置。同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其找回自信。新时期亟须建立全覆盖的乡村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国家管治、城乡同治、村民自治的多层次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人的新农村”。

  三是拓展改革创新链。改革创新对于特色产业和资本人才的对接融合具有粘合剂作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乡镇党委政府加大自我改革力度,综合运用好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为此,乡镇党委政府要摆脱“家长”角色,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既靠政府也靠市场,一方面发挥好政府主导性作用,努力做好镇村规划引导、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等工作;另一方面发挥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参与、培育农民组织、开设众创空间等,并改革目前不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产权制度、户籍制度,还有城乡要素流动性较差等瓶颈因素,以政府和市场双手之力托举乡村振兴发展的“微笑曲线”,为乡村振兴注入“镇能量”。同步推进“互联网+”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让各要素在互利共生、开放合作中形成众创空间,引发乡村创业,进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振兴发展在“触网”中振翅高飞。

  三、树立科学政绩观,做乡村振兴发展的“先行官”、“店小二”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几届领导班子以历史的耐心、战略的定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正”指挥棒。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顶层设计走向微观实践,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可以说,“乡村振兴”为乡镇和农村基层干部指明了方向。一是要争当乡村振兴发展的“先行官”。加快经验化探索之路,当前要以深化“双特双创”为抓手,即特色产业、特色旅游业;创建特色小镇、创建美丽乡村,争做整合盘活资源的“操盘手”,落实改革政策的“主攻手”,全面形成“中心镇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是要当好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店小二”。乡镇党委政府要以改革创新承接上级各项政策,简政强镇、镇村协同,特别是要化解镇村原有发展中各自为政、相互博弈的矛盾体,摒弃狭隘主义、保护主义,努力实现镇村联建、联商、联美、联治,达到镇村行政一体化目标。同时,乡村振兴既要有“颜值”,更需强化“严值”,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大力增强乡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巩固提升乡村振兴发展的承载能级。要极力避免部分强势企业介入农村资源侵占、农村市场垄断,导致农民利益被“挤占”、农业发展要素被“挤出”;切记谨防乡村振兴战略被房地产商窃取发展果实,把农村变相发展成为企业家的投资乐园和富裕阶层的后花园,最终拖累“三农”事业,束缚乡村振兴发展步伐。

  改革未有穷期,发展永无止境。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笔者相信,有各地各部门的“政策红包”,有城乡居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定会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