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涓 汝窑文化的忠实推手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虢郭 字号:【

  在玉松汝瓷第二代掌门人李晓涓身上,笔者看到了一个复合型的人格特质,作为新时代的汝瓷大师,她用不断丰富的审美情趣创作出了一大批造型优雅别致的作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时尚需求;作为汝瓷企业的决策者,她极力推崇汝窑文化、包容一切的人生格局,更令与她接触过的各界人士为之折服。

  这是一次敞开心扉的畅谈,从品茶论道到满桌佳肴,笔者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完整的李晓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仿佛开天辟地的盘古,在中原大地造就出两条神奇的山系,北有嵩箕山系作为依靠,南有八百里秦川遥相呼应,中间一条泱泱汝海烟波浩渺,独特的山水之势,孕育了汝海文化的灵秀。初创于唐朝中期的汝瓷见证了宋王朝的兴衰沉浮,御用极品随着金军虎狼之师的肆意践踏,也渐渐堙没于残垣断壁之下。历经众多能工巧匠的孜孜攻克,终于使失传八百年的汝窑重现天日。每每劳作之余,李晓涓都会一个人静静地站立在车间外,端详着那一组组情景再现式的汝窑烧造浓缩场景。茅草铺顶的作坊,木条制作的人力车,挽起袖子做胚的工匠,石块垒就的窑体,总会把她带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遥远时代。

  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和典雅的外在形态做支撑,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去诠释。脱离了深厚文化的艺术品,只能是一件固化的、呆板的物体,而不能成为一个栩栩如生、灵动飘逸的有生命的精神产品。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李晓涓,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捕捉艺术创作灵感的过程中,总是像一位激情勃发的诗人,经历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后创作的作品,已经为其依附了精灵一般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文化元素的附着,使得李晓涓在无数次修改的过程中,不断完美着提升着汝瓷的内涵。

  来自于神奇的大自然的矿物质原料,经过能工巧匠的原生态制作,经过自然窑变而精彩呈现的汝窑产品,是纯粹的大自然的产物,因此生动地诠释着大自然的神奇。李晓涓创作的和乐酒杯,宜酒宜茶,深谙茶酒文化的人,凡是品过和乐酒壶、酒杯盛就的茶酒,都会觉得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喝在口里的茶水分外甘甜温润,仿佛含了一块玉;斟了酒的杯子几分钟后,在酒杯内壁顶端,会沁出一滴滴露珠似的水花,这正是汝瓷解析酒内成分的绝妙之处,此时的酒喝起来辣度明显减轻,圆润绵软,宛如珍藏了长久的陈年老窖。用和乐壶杯品酒品茶,那种独特而美妙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汝瓷文化。

  一切的艺术作品都来源于对生活元素最真实、最准确的把握,又可以引领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李晓涓的汝瓷系列作品,无一不渗透着她这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智慧。她的作品,从宏观上诠释着博大精深的汝瓷文化,从微观上演绎着淳朴的生活之美。当你用心去触摸她的作品,你会慢慢虚化了自身的存在,就像深夜独自一人站在无边无际的旷野,抬头凝望,满目星辰,慢慢地你会觉得自己已经不存在了,地球似乎在慢慢旋转,你只剩下了意识漂浮在空中。在这虚幻中,你甚至看见了雨后初晴的蓝天,有孩童吹出的气泡飘荡在空中,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晶莹的光,甚至那气泡破裂时极微的清脆声你都捕捉到了,那种若有若无的美妙之音,飘荡在你的心底,百年不退。这不正是汝窑“雨过天晴,寥若晨星,开片持久千年不止”的美妙所在吗?

  这就是李晓涓的作品带给笔者的最真实最美妙的感受。当我把来自于心灵深处的这种感受,用拙劣的语言勉勉强强表达出来的时候,面前的这位大师颔首微笑。

  汝窑的自然、简约、典雅,靠设计者、生产者的心手之力去忠实表现,而设计者、生产者在忠实表现汝瓷之美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审美境界高于消费者,惟其如此,才能创造艺术、引领艺术。正是基于这一点,李晓涓在汝瓷烧造技艺上唯美追求的同时,在宣传推介汝瓷上把侧重点放在汝瓷的社会效应上,用社会效应去带动汝瓷产业做大做强,很自然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个清醒的企业家,总是像一位临命疆场的将军,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更能清醒地看到对方的优缺,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李晓涓从不否认蓬勃发展的汝瓷产业背后的窘状,作为北宋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窑,目前只有120多家的生产企业,比起毗邻而居的钧窑近5000家生产企业的规模,从质和量上都有着天壤之别。知耻而后勇,李晓涓在做大做强自身企业的同时,总是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整个汝瓷产业和汝瓷文化,她只有一个朴实的想法,把整个汝瓷宣传好了,就是在助推自己的企业奋进。宽容别人,赞赏别人,共同推动汝瓷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她如今最想做、也竭力践行的行动准则。

  正是这种信守百花齐放、百家齐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共同推动构建汝瓷发展共同体的博大理念,才使玉松汝瓷人吮吸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以聚合的磅礴之力,为实现汝瓷复兴的美丽梦想而更加铿锵前行!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