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1 11:00:15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梓成
冬日的开封,细雨蒙蒙,包公湖的微波映着冬晨的雨丝,独显八朝古都的苍凉与萧瑟。去往朱仙镇的路上,一直在想,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朱仙镇,曾鼎盛明清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历经风雨之后,现在又会是怎样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呢?
第一站,启封故园
在故园,记者采访了朱仙镇著名的年画老字号作坊万同老店的第五代传承人、原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工艺美术大师 张继中先生。
提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发展史,张继中如数家珍。朱仙镇在北宋时就已有了木版年画,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年画里满满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张继中介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特点非常鲜明,主要有五个:一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题材大都是以历史英雄人物和戏曲故事为主;二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主要反映了中原农民和黄河流域的民间艺人豪放粗犷的性格;三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采用夸张手法,突出英雄人物的五官表情,更好地把朱仙镇门神画的英勇、威武、正气表现出来;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极具艺术收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
朱仙镇年画的题材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之前虽然查过资料,但是当真正来到朱仙镇,看到老店作坊里琳琅满目的年画,听到传承人张继中详尽的介绍,才了解,原来从小到大过年时家里张贴的年画,居然有这么多的讲究!一张小小的年画,其中积蕴着多么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朱仙镇木版年画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百姓,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需求,明清两代,曾一度鼎盛中原,名满天下,作坊最多时达300余家。到了民国以后,由于贾鲁河淤塞,朱仙镇失去了漕运优势,商业凋零,年画也日渐式微。尤其是文革中的破坏,对于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更是毁灭性打击。张继中说,建国以后,重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辉煌成了年画艺人挥之不去的梦想。有默默坚守几十年如一日不让木版年画手艺失传的老艺人刘金禄,有为朱仙镇年画抢救保护工作倾注了毕生心血、并见证了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死回生的姚敬堂老人,更有从事木版年画制作工艺80年、视年画如生命、被冯骥才先生誉为“年画泰斗”的郭太运老人……木版年画对于民间艺人来讲:是老辈儿传下来的,不能放弃!他们把印制年画看得很重很重,虽然讲不来什么大道理,但他们在沉重和辛劳中,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默默地耕耘着。每一位兢兢业业守护并传承中国民间文化的老艺人都值得我们从心底里敬重!
记者了解到,朱仙镇年画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不但建设了年画一条街,还成立了年画博物馆、年画研究院,恢复了老字号,直接从事年画行业人员200多人,另外加上批发及销售人员500多人。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朱仙镇启封故园这个集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其中重要的一个板块就是打造以朱仙镇年画文化元素符号为功能的文化园区,结合旅游发展朱仙镇年画文化产业。
张继中说,要做强做精朱仙镇木版年画,就要充分挖掘它的文化功能。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功能在他看来,就是拯救人的伦理道德,帮助教化人的心灵。在思考如何让非遗进入生活、进入教育领域方面,朱仙镇的年画艺人们一直在进行探索尝试。从2013到2017年四年间,他们创作了“讲文明树新风”题材的年画100幅,创作了“反腐倡廉”题材的年画50幅,这些作品得到了国家权威机构的认可,通过媒体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另外从2013年开始,他们开始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题材进行动漫制作,计划创作十辑,按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洁勇”一字一辑进行创作,目前己创作出三辑,并进入中小学生课堂。从去年起,年画社接待当地研学旅行考察的中小学生不下10万人次,为学生们开讲座、办展览。张继中认为,年画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而培养娃娃的兴趣则要先从老师培养起,所以上个月始,开封县举办了中小学班主任朱仙镇木版年画培训班,一期50人,已举办两期,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全面进课堂开启预热,进行人才储备,使传承不断代。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2名,县级传承人21名。
张继中介绍,按照国家非遗抢救计划,朱仙镇木版年画这几年走遍了河南的大学校园。从2005年随着河南省中原文化行活动,朱仙镇木版年画到过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西安、广州、深圳、杭州、港澳、台湾、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等,近年来,朱仙镇木版年画随一带一路考察团走进哈萨克斯坦进行交流,受到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2017年又到了悉尼和新西兰。11月25日,张继中将代表朱仙镇年画传承人随文化部带领的团队前往澳大利亚进行学术文化交流。这些国际国内展览、表演、学术交流活动,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继中准备面向全国、全世界范围征集有关木版年画的学术论文,明年计划先征集出版河南省木版年画卷,让年轻人能够看到非遗产品的文化、经济价值,看到未来努力的方向。张继中认为“中国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进入抱团取暖的阶段!”大家必须联合起来,立足全国,与当代中国文化取向相结合,才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
第二站,朱仙镇年画街
与笔者想象的繁华大不相同,一眼看去,街道不宽,但两边的明清老屋为这里增加了厚重感。虽名为年画一条街,但只有稀稀拉拉的几家铺子,几乎没有什么往来行人,显得十分萧瑟。好不容易看到一位送孩子上学的大姐,立刻上前。大姐说现在不是旺季,自然没什么人,朱仙镇并不是家家户户都做年画,像她们家就是在外面有工作,偶尔她会到隔壁相熟的年画老店帮个忙。大姐很热心,专门帮着找到一家店头没有挂牌匾的年画店。
店主谢艳玲,师从姚敬堂,是老先生唯一的女弟子,不过目前却并未直接从事年画制作。她家的德盛昌老店,现在主要从事年画的装裱和修复,并代销姚老年画。谢艳玲除了守着家里的老店之外,还经营着西姜寨盛禾农场,种植有机菜。她准备把朱仙镇的年画文化与她的农场相结合,既做了有文化特色的农场,又借农场宣传了朱仙镇的年画,她相信前景会很不错。而在朱仙镇,像她一样不单单只做年画生意的大有人在,除了几个声名在外且善于经营的老店之外,其他要单纯只靠年画肯定养活不了全家的。提起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状,谢艳玲忧心忡忡,朱仙镇的年画店大都是独门独户,如果能够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整体运营,摒弃个别用低价扰乱市场的乱象,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局面。
第三站,朱仙镇腰铺村
在谢艳玲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朱仙镇腰铺村。腰铺村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源地,自2009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破败的年画村,现在沿街门楼和院墙都是仿古式,统一规划建设之后尽显古色,与年画村的声名相得益彰。虽然腰铺村年画制作历史悠久,鼎盛时期从业人员多达百人,年收入近百万元。但现在很多年画艺人收入提高之后都搬到镇上或县里,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年画村显得有些萧条与落寞。
姚敬堂老人的宅院就在村中,庭院大门有些年头了,传统的木制对开,过年时贴的年画经过一年的风雨依然颜色鲜艳,不曾褪色。谢艳玲告诉笔者,不褪色,是姚老年画区别于朱仙镇其他年画的最独特之处。
88岁的姚老满头白发,身体硬朗,十分健谈,亲切而慈祥的笑容,仿佛邻家爷爷,甚至让人忘却这是一位有众多殊誉加身的老人。当地人把姚敬堂和木版年画一样,看成朱仙镇不可多得的“宝贝”。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主要挖掘、抢救和整理人,姚敬堂为朱仙镇木版年画重回昔日辉煌倾注了毕生心血,朱仙镇木版年画正是在他以及他带领的老艺人的手中得以起死回生。
1986年3月25日,是姚敬堂至今记忆犹新的日子。那一天,在省市旅游局的支持下,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在关帝庙正式挂牌成立。作为首任社长的姚敬堂,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年画艺人,收集年画古版。
历史留给朱仙镇的只有11个年画老艺人,姚敬堂为年画社请来了4个。姚敬堂说,光靠这几个老艺人是远远不够的,得从民间寻找留存下来的老版子才行。
为了找到更多版样、搜集到更多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素材,姚敬堂费尽心力,只要发现有朱仙镇的年画,必拍下照片,回来用九宫格的方式扩大,专门找刻家刻制成版。经过多方找寻,他一共找到了53块木版年画版,298种样式,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瑰宝抢救和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姚敬堂后来担任年画研究会会长,研究会的作坊就设在他家的小院中。姚敬堂说:“朱仙镇木版年画虽然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年画就一张纸,人们不知道印的是什么内容,应该进一步挖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内涵,整理木版年画里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年画喜爱年画。”2010年,由姚敬堂主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每一幅年画都配有故事解说,全书包括目录都是采用传统年画木版印制工艺,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一经问世就受到中外年画爱好者的欢迎。
朱仙镇木版年画渗透着当地人对生活最质朴的期许,也倾注着许许多多像姚敬堂这样的朱仙镇人的毕生心血。在许多和姚敬堂一样热爱木版年画人的努力下,朱仙镇木版年画重新以惊艳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2002年10月,世人瞩目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古都开封、历史名镇朱仙镇举办。这项活动被称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的开端和发动。而木版年画抢救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工程。抢救工程自本世纪初发起到现在已经历了十六个年头,经过科学的抢救、挖掘、整理、立档,包括朱仙镇在内的一批年画产地正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保护的对象。
2002年,中国民协命名朱仙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朱仙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然而当前,农村城镇化、商品化、年俗的淡漠和改变严重破坏了年画生存的土壤,民间文化原生态传承困难重重、新生代传承人找不到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定位,同时老一辈传承人相继离世,传承现状不佳以及政府、社会、资本等对民间文化传承的影响等,都是我们必须面对、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像姚敬堂老人一样的老艺人们离去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也希望像张继中一样新生代的传承人们成长的速度快一点,再快一点;希望中国无数个千年古镇能够绽放出更加恢宏灿烂的篇章,也希望中国民间原生态文化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