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1 11:02:13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石咚咚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被人称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1993年,绵竹市被当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2002年2月,绵竹木版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绵竹木版年画自宋代产生,经过明代发展日趋成熟。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绵竹木版年画达到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已相当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绵竹有年画作坊共计300余家,遍布县城及城郊等乡镇,从业年画艺人1000多,加上帮工,从事年画生产人员达万人以上。全县每年的年画产量空前巨大,每年生产门神、斗方达1400多万份,画条200万份以上,当时还成立了年画行会“伏羲会”。大量的绵竹木版年画通过画商经营销售,其方式分“坐商”和“行商”两种,设铺面的称作“坐商”,当时仅县城就有30余家之多。绵竹木版年画销往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新疆和港澳等地,甚至还远销今天的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家。
清代后期,绵竹开辟了专门销售木版年画的市场。大市场在城内的南华宫,从腊月初一到三十,天天出售年画,自清晨到深夜,年画市场十分繁荣。小市场在城中北河坝及清道乡,从清道乡至绵竹城郊的南轩祠,约15华里的大路旁摆满了年画摊子,故当地有“冬月初一挂望子,腊月初一摆摊子”和“东门河坝去观花,南华宫里去看画”的俗语。
绵竹木版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在制作时,绵竹木版年画和其他木版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但区别于其他年画的最大绝妙是:它刻于梨花木的板子印拓成的黑线版只起轮廓作用,成画时全靠人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因此同一个线版的年画经不同的艺人,甚至同一艺人不同的力道、心情的彩绘,也会呈现出“同形不同色”的风格趣味,绝无重复。
绵竹木版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构图上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在颜色上使用的也是民间染料,色彩的处理也是别具一格,主色强调黄丹、佛青、桃红、草绿,辅色则包含了猩红、天蓝等,运用色相和色度的对比,极富单纯强烈的民间特色。绵竹木版年画设色单纯而艳丽,浓重而明快,对比而和谐,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它独特的色彩选择还表现在“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指的就是绵竹木版年画的彩绘过程。“一黑”指的是黑线版,“二白”指的是人物手脸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黄”指的是衣冠及人物道具的橙黄色,而“五颜六色穿衣裳”,则指的是年画中的人物服装颜色,采用了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品绿等鲜艳且饱和的色调。同时还辅以“明展明挂”手法,借助色彩同类色深浅及阶梯变化,造成了深浅、明暗的过渡,增加了画面的节奏和装饰情趣。
绵竹木版年画样式归纳起来有避邪迎祥、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花鸟虫鱼等等。形式丰富多彩,有门画、斗方、横推、中堂、条屏、单条、木版拓片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增添了册页、扇面、贺年卡、挂历、台历、手卷、广告年画等新形式。
绵竹市射箭台村是绵竹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在2008“5·12”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绵竹年画博物馆严重受损。但幸运的是,年画精品、绝版年画和雕版文物没有损毁,百余位年画艺人安然无恙,为震后绵竹年画产业的重振提供了重要保障。
灾后重建中,绵竹市将年画产业作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大力扶持,加大财政投入,从转变传统生产发展方式入手,变零散的家庭式作坊为集约化的产业基地,变单一的生产加工环节为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变旧村土房为现代化的新型乡镇。
2009年,绵竹市与对口支援重建的苏州市合作,共同投资3800万元,借鉴同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发展经验,兴建一个包括年画广场、景观大道、年画博物馆、年画产业基地、民间年画坊等8个子项的绵竹年画新村。
2010年12月,射箭台村与大乘村和合并组成年画村。全村总面积5.1平方公里,年画村景区核心区域1750亩,是一处以乡村旅游、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2011年4月19日,年画村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同年11月,被评为“四川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年画村启动了“年画上墙”工程,将三国故事、二十四孝等六大主题的年画壁画画在农户的院墙上,美化了乡村,宣扬了中华民族“忠”“孝”文化传统美德,成为绵竹新农村建设的靓点。
年画村依托年画文化,结合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打响了“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向日葵展、菊花展、戏水乐园、郁金香展、灯光展……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留住了村民外出打工的脚步,“四季好玩”的节庆旅游项目更是成为年画村的乡村生态旅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