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黑记:书写西部村庄传奇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宝鸡日报》记者 赵风 字号:【

  2016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陕西省委领导陪同下,专程到东岭村视察,对东岭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宝鸡东岭村:两个文明齐促并进》再次对东岭村进行专题报道;之后,新华社、《中国经济周刊》、《陕西日报》等中央及省级媒体纷纷聚焦“东岭现象”。近日,在陕西省委领导指示下,省委办公厅和省委政研室又联合组成调研组,对东岭近几年发展情况和经验进行调研总结。

  东岭村为什么能从一个落后的贫困村成为“中国十强村”、“西部第一村”,他们走过了怎样的发展之路?日前,记者专程对此进行了采访。

  12月的宝鸡虽然已经入冬了,但却一点也不冷。陕西宝鸡是中华文明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中国青铜器之乡,这里历史厚重、民风淳朴,孕育出无数时代风流人物,李黑记就生长于这片厚土!

  来到东岭村,几乎所有人都会惊讶于在中国西部竟然会有这样一个村庄:一栋栋整齐、现代的高楼连成一片,社区服务中心、活动中心、卫生所、银行应有尽有,楼中间、道路旁绿树成荫。对,是绿树,这些绿色植物几乎会让你忘记了此刻你正置身西部。

  更让人感慨的是这里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在东岭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与自豪:“我们这楼房都是村里盖好、装修好分给大家的,我们光住就行了。”“你问我们的人均收入?”“这可不好说,反正我们村至少家家都是百万元户。”你要与他们再交谈,他们会告诉你,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亏国家政策好,更多亏他们有一个好带头人!

  的确,写东岭村绕不开李黑记,写李黑记绕不开东岭村。李黑记是就是东岭村“身上”的“胎记”,就是东岭村的名片,东岭村就是李黑记的生命,连着李黑记的血脉。

  崛起:

  一个青年农民的抱负

  要说东岭,我们不能不回到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东岭还只是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联盟村的一个村民小组,高中毕业的李黑记正在组上兴办的黑白铁皮加工铺当工人。

  1988年的一天,这个农民办的小厂子天塌了!正在李黑记忙着干活时,一声巨响传来,工厂发生了乙炔爆炸事故,一名工友当场身亡。

  顷刻之间,厂子里30多人跑得只剩下七八个,眼看要散伙了。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候,组长点名让李黑记带头,承包了这个已经陷入瘫痪的组办企业。

  正是这个决定,让李黑记自此以后和东岭村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短短几年间,在李黑记带领下,他承包的小厂子成了宝鸡有名的组办企业,产值一年一个台阶往上翻。

  如果说,这个时候的李黑记还只是一个有知识、有闯劲、有能力的年轻人,那么几年之后,当东岭面临重大选择,群众推选李黑记当组长、实行“组企合一”的时候,李黑记所表现出来的魄力和勇气,已经彰显了这个青年农民与众不同的胸怀和抱负!

  那是1994年底,当时的东岭组换届选举,群众推举李黑记当组长。有人提问:“你当组长,企业是谁的?挣的钱归谁?”李黑记回答:“企业是大家的,是东岭村父老乡亲的,我愿意把承包企业挣下的6800万元无偿捐给村里!”

  当社会上一些官员不顾廉耻、不惜违法谋取私利的时候,李黑记却把本属于自己的6800万元捐给集体!这就是李黑记,一个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鸿毛还轻,把父老乡亲看得比泰山还重的七尺男儿!

  从此,东岭在李黑记的带领下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崛起之路。

  组建东岭集团,壮大核心业务,挣脱传统体制束缚、独立成村,实行股份制改造,兼并国有企业,在全国实施织网计划,进军黑色资源领域,打响房地产品牌,投资230亿建设新东岭城市综合体,迈步资本市场。每一次都是跨越,每一次都是腾飞。就这样,通过30多年的努力,李黑记一步一个脚印,把东岭带出了陕西,带向了全国。

  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99年东岭集团的股份制改造。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东岭的发展实际,大多数领导认为作为企业带头人,李黑记应该具有企业的控股权,这样下来,李黑记就应该拥有1000多万股。然而,对这一方案,李黑记坚决不同意。他说,企业是大家的,我只是东岭村的一员。就这样,作为当时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6亿元的企业创始人,李黑记只拿了不到公司股份的3%。直到现在,企业销售收入已经逼近千亿,企业员工由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18000人,成为了陕西省最大的民营企业,李黑记也还只有不到3%的股份,最大的股东是村民和企业员工。

  有人疑惑,在我们国家,当初比东岭村强得多的村办企业或者全国知名村庄许多先后衰落了,为什么李黑记带领的东岭村却能一直阔步向前?也许,这就是答案!因为在李黑记心里,父老乡亲比金钱更重要,责任比生命还重要!

  挫折:

  彰显一个成功企业家的气魄

  2003年,是东岭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东岭集团投资50多亿元,在凤翔县长青工业园拉开了10万吨锌冶炼和100万吨焦化生产项目的建设大幕。

  整个项目区占地1000多亩,来自全国100多位专家和3000多名工人日夜奋战在建设工地。这里红旗飘扬,机械声不绝于耳,人们你争我赶,展开了劳动竞赛,一派争先恐后的大发展景象。

  谁也没有意识到,就在此时,一个千里之外的危机事件所产生的阴影正在向他们袭来。

  当时,国家经济出现过热势头,就在这种背景下,江苏省常州市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上马了一个规划占地近万亩的840万吨大型钢铁联合项目。这一事件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紧急叫停,并派出调查组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

  消息传来,一些干部动摇了:“咱们投资这么大的项目,算不算过热?还能不能建设?”这一动摇不要紧,可一些本来该他们要办的手续停下了,这一下,整个工地上传言四起:“这个项目也要下马,弄不好还要处理人。”“不敢再干了,再干就把钱白扔了。”

  很快,原本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沉寂了下来。机器停了,一些专家害怕受牵连也不辞而别,工人一看活没法干了,也闹着要走。一些项目部还想继续施工也被他们上级单位叫停。

  这可是东岭生死攸关的项目!如果出现问题,将万劫不复!因为那时候,东岭全年的销售收入也不过30亿元左右。各种消息源源不断汇集到李黑记办公室。更让李黑记担忧的是,就在此时,一些银行害怕出问题,竟然也跟着抽贷。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李黑记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相反,他像一名走上角斗场的勇士,充满了力量与自信。他说:“我们是西部落后地区,发展没有错,我们决不能让这种空穴来风把我们压垮!这不仅是东岭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西部地区发展的大问题,关系到怎样看待东西部经济差异的大问题。”凭借多年来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李黑记坚信他们上这个项目没有错。

  于是,他找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力陈这个项目的意义,和相关领导一起分析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地区差异。他说:“整个项目我们都是按照行业内国际一流的标准设计的,我们要做成全国的标杆,这对整个西部发展都会有帮助。”

  他的毅力和坚韧,他的决断和对经济问题的深入见解在此关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成功说服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很快,一个由市委、市政府主持召开的支持东岭项目建设的现场大会在工地上召开。有了政府的坚定支持,稳住了人心,稳住了队伍,项目才顺利进行了下去。

  2008年,凤翔“血铅事件”如一把利剑向东岭集团刺来,李黑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尽管工厂手续合法、工艺先进、排放达标,但因为是当地唯一的涉铅企业,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东岭下属的冶炼厂。稍有闪失,整个企业就会陷入绝境。在危局面前,李黑记再一次展现了他非凡的气魄和人格魅力,成功带领企业化险为夷。

  整个事件当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不是事故调查处理,因为当时李黑记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最让他揪心胆颤的是资金链:那时候,几乎所有银行都停止了和他们的业务,最紧张的时候,就连他们自己在银行存放的钱也拿不出来。一个上万人的企业,没有钱一刻都没法运转!煎熬之中,李黑记凭着他在商场上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超凡的人格魅力,私人筹款7个亿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这是怎样的大义与大爱,是怎样的大智与大信!李黑记以自己仅仅不到3%的股权,却把一个上万人的企业扛在肩上!有人说,没有李黑记,就没有东岭的现在。或许这话有些夸张,但是,没有李黑记,东岭能不能过这样的坎谁也说不准。

  格局:

  一个西部农民的大善大美

  李黑记经常说:“我就是个农民,我要那么多钱能做啥?咱就是要把事干好。”农家出身的李黑记至今还保持着农村人的纯朴和善良。

  在东岭村,村民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家住西山的农村妇女担了两笼子柿子来村里叫卖。眼看天块黑了,柿子还有一半没卖出去。李黑记下班回家时,看到这一幕,结果,就把剩下的柿子全部买下了。

  李黑记善良,善良到有时候让人觉得这人就是个“傻子”。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黑记第二次承包加工厂时,村里核定让他每年上缴5万元承包费,李黑记却说不行,5万元有点少,他要上缴8万。这事情传开后,李黑记的“傻”在全村叫了号。

  更让人叹服的是,李黑记以一个农民企业家的身份,为政府分忧,一次一次接收已经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地处秦岭深处的凤县锌品厂,当初国家投资1.68亿元,历经8年建成,然而投产仅两年就巨亏上亿元,只好关门停产,600多名职工发不上工资,不停地闹事,银行上亿的贷款眼看着就要付之东流。全国各地先后有30多家大中型企业前去洽谈,但都因其债务沉重,无人接手。市、县两级政府非常着急。总不能眼看着这数亿元的资产和这么多工人没有个着落啊。万般无奈,当时,市政府的一名领导找到了李黑记,希望东岭集团能接手这个烂摊子。

  怎么办?接吧,这明明是个亏本的买卖;不接吧,政府有难处,咱不为政府和老百姓着想还能算是个党员吗?李黑记犹豫再三,说服了企业一班人,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好在东岭集团资金雄厚,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管理科学,利用这些优势,他们高薪聘请国内最优秀的冶炼专家,先后为这个厂投资20多亿元,技改扩产。如今,这个厂子不仅还清了银行欠款,还由凤县欠债大户变成了纳税第一,职工也增加到了3000多名。

  陕西汉中市的略阳钢铁厂,是个正厅级建制的单位,1958年建成投产,职工7800多人,家属3.5万人,年产30多万吨钢铁。截止2002年底,负债率达92.09%,且欠缴(发)职工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医疗费、职工工资等诸多费用数目巨大,职工生活条件极差,人均住房面积仅8.34平方米,无房户达1300多户,成为省、市、县三级政府沉重的包袱。

  实在走投无路了,政府上门给李黑记做工作,希望东岭集团能够发挥资金和管理优势,接管略钢。李黑记没有退缩。自从他们进入后,在占股比例51%的情况下,却承担了略钢100%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以一己之力先后投入20多亿元,扩产改造,企业钢铁产能达到150万吨,保住了略钢3万名职工及家属的生活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然而,从进入略钢到现在,东岭集团每年赔进去的钱至少也有几个亿,但东岭人硬是扛了下来。

  从1994年至今,东岭已经先后参与了宝鸡市金台区物资回收公司、宝鸡五交化公司先锋商场、宝新公司、凤县锌品厂、宝鸡八方山铅锌矿、宝鸡焦化厂、陕西略阳钢铁厂、西安第一轧钢厂、陕西省木材总公司等10多家国企改制工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目前,企业一万八千多名职工中,有近万名来自国有企业。陕西省一位领导曾经这样说过:“全省的企业里面,论对国企改制的贡献,没有谁能超过东岭集团!”

  2010年,全球经济危机还在肆虐蔓延,东岭也在爬坡过坎。就在这个时候,宝鸡市要建民生项目,在渭河上架桥,以方便两岸群众出行。市里城建资金有限,东岭集团慷慨援建。经过3年时间的施工建设,投资8600多万元的一座仿古式文化廊桥横跨渭河南北,成为宝鸡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今,外地人只要来宝鸡,几乎都要参观这座廊桥,它已经成为宝鸡的一个旅游景观。人们走上这座桥,犹如进入了历史隧道,千年宝鸡风起云涌,尽在眼前。

  最让宝鸡人津津乐道的,是东岭集团投资230亿元进行城中村改造,建设新东岭城市综合体。按说,如此大的投资,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放在宝鸡一定是最不划算的。有人为东岭算了一笔账,同样的资金规模,如果在一线城市搞开发,回报将远远大于宝鸡,而在宝鸡建设新东岭城市综合体,不仅回报没有保障,很可能要赔钱。可李黑记却说:“东岭是在宝鸡成长起来的企业,咱不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不为家乡的老百姓出力流汗,咱就愧对乡亲。”

  身为年总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企业老总,李黑记的生活非常简朴。他的身上,你看不到一件名牌,出出进进都是一身工装。就连进北京接受中央领导的接见,也还是穿的工作装。一个皮包,用了10多年都已经掉色退皮了,还舍不得换。更让人称奇的是,李黑记至今没有为自己配秘书,他所有的讲话材料都是他半夜爬起来亲自撰写完成。

  这就是一个农民出身的企业家的格局!这就是一个始终保持着善良和纯朴的农民企业家的大善大美!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