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春节习俗多而复杂,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让百姓难以忘却的还是闹春会、贴门神、祭灶神、忙拜年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至今仍在有序传承。
● 忙春会
春会,即是春节后的巡回演出,但演出的传统节目必须赶在年前腊月排练出来。虽然腊月正是苏北地区的隆冬季节,但是民间艺人在这个时节却忘记了寒冷,他们抢抓宝贵时间,洗龙衣、修旱船、整花车、做戏装,夜以继日地排练百姓喜爱的传统节目。
腊月忙排练,春会更热闹。从春节的当天下午直到元宵节,那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春会如潮水般地涌向各村。东村的旱船游到西村,西村的花车推到了东村;南村的高跷踩到北村表演,北村的龙狮又到南村回礼。欢乐的人们以春会的方式,都把精力用在营造欢度春节的气氛上,他们乐于赠送与奉献,让人们在分享喜悦中深深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尤其是一些民间艺人,不计报酬,大显身手,积极施展个人绝活与才艺,把节日的文化氛围营造得十分浓厚。记得“文革”之前,睢宁县姚集乡小有名气的旱船节目有一段唱词,至今仍记忆犹新:“党在俺村办民校,那里有个李二嫂,教俺识字又唱歌,叫俺脱掉文盲帽。”通俗易懂的说唱表演既歌颂了党中央为提高公民素质的指定的好政策,又表扬了身边的好人好事,寓教于乐,意义深远。
今年,苏北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又把传统旱船与古老的跑驴组合成大秧歌节目,新编的旱船唱词多以突出“践行中国梦,幸福老百姓”为主题,诸如:“群众路线教育好,干部为民想周到。帮咱规划承包田,咱家银行增存款”……自编自演的唱词,既透出一股传统的民俗味,也道出了百姓的心声,使他们从内心体会到个人属于家庭,家庭属于村庄,村庄属于地方,地方属于中国;进而形成统一归属感:齐心共筑中国梦,才有幸福小家庭。
● 贴门神
进入腊月,一些自发贴门神者又到乡村或市民公寓忙乎起来。其实,这是古人期望平安丰收的一种民间习俗,深得百姓欢迎。
“文革”之前,多在进入“腊八”之后、春节来临之际,每天都有一拨又一拨主动登门的张贴门神者,他们手拿门神画,即是一张4开纸大的黑红绿三色木刻画。边贴边唱:“门神来,门神到,贴上门神人欢笑;保你全家都平安,五谷丰收粮囤高。”贴完唱罢,家主便会主动付给贴门神者三角或五角钱。因为过年了,谁不祈求吉祥,难得有人登门唱好歌、说好话,自然是其乐融融。
贴门神,历史久远。在古下邳地区(徐州东部睢宁县)一直有两种传说。一说,古代大海中有杜朔山,住神荼与郁垒二神,山之东侧有鬼门关,每日有万鬼从此出入。二神“踞门双侧,见有恶鬼者,辄以芦索捆缚饲虎”。有此二神镇守此关,恶鬼不得祸害百姓。因此,百姓为保平安,祈求丰收,便在春节来临将门神贴于大门两侧,渐成习俗。二说到了唐朝,门神画上的神荼与郁垒二神又改画秦琼与胡敬德二将军,这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独出心裁。有一年,新春将至,举国上下张灯结彩,一片欢腾热闹;而李世民此时却是神情不爽,食不甘味,神思恍惚,难以入睡。大将秦琼闻知后,主动愿与胡敬德同为皇上在夜间持鞭握剑,戎装侍立于皇帝寝宫门外。说来也怪,李世民一宿安然,一觉酣眠至日出三竿。李世民醒来,见二臣仍威严侍立,实感不妥,随命画工画出二将军之像,悬于皇宫寝门,李世民却依然夜寝安然。后来渐传民间,即成习俗。
今年春节将至,苏北地区的政府、社区又有创新,他们借助贴门神之机,注重把防火防盗、治安条例、廉政建设等内容贴到千家万户,既增强了春节气氛,又达到了宣传效果。
● 祭灶神
祭灶神,即是腊月祭灶节。徐州东部的下邳地区(今睢宁县)自汉朝以来,过祭灶节习俗一直世代相传。但是到了明代,自然变为两个祭灶节:即以故黄河为界,故黄河以北下邳城周围的百姓习惯以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故黄河以南的百姓习惯以腊月二十四日为祭灶节。均是以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目的,至今一直沿袭。
以腊月二十四日为祭灶节的传说:汉朝阴子方,诚信敦厚,孝悌友恭,他少年失父,待母亲孝顺兼备,其母为有此子而欣慰。有一年腊月二十四日晚,正欲点火,忽见灶神之影。阴子方立即跪拜,许以常祀。因家境贫寒,遂将家中仅有的一只黄羊和一头仔猪,宰杀置灶前,灶影方渐去。当阴子方心神清爽回屋休息时,竟见猪羊立于床前,他大吃一惊。欲将牵出,才知是金羊银猪。从此阴家由穷变富,祭灶更诚。后来,便把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定为以猪羊祭灶节。贫穷人家则以纸扎猪羊烧而祭之,也有以包饺子和面塑猪羊祭灶神的。睢宁地区大多数百姓习惯过腊月二十四日祭灶节。
以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的传说:腊月二十三日有提早祭灶之意。传说,明朝下邳人抗倭名将汤克宽,有一年奉旨带兵前往沿海抗倭。为早日荡平倭寇,汤克宽遵循黄历推算,确定腊月二十四日为最好出行日,故命家人与部下提前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腊月二十四日准时启程。当汤克宽带兵到达沿海后,由于提前制定作战计划,缜密做好作战部署,果然一举夺得抗倭胜利。后来,便有“武官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之说。随之,下邳城及其周围故黄河以北的百姓便习惯以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
● 拜大年
大年初一早饭后,全家人换上一身新衣,先在自家,由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然后,爷爷奶奶等长辈在家接待前来拜年的友邻,而年轻夫妇一行或带着孩子去给左邻右舍或外村亲朋拜年。小孩子腰系一个大布兜,以便盛放各家好吃的。会说话的孩子,进门就喊“大奶奶我来给你磕头了”!说着便扑通趴在地上。不爱讲话的孩子,进门就一头趴到老奶奶或老爷爷的腿上连连磕头。通过拜年这一传统方式,原来具有良好关系的人家更加亲密了,关系稍有芥蒂的人家,两家到一起也就一笑泯恩怨。
一代又一代百姓有序相传的习俗,执着祈求的还是“平安是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