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改观 活力呈现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张仕东 字号:【

  今年春节回乡,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交通。家乡在豫南光山县,附近没有机场,回家一般需要乘火车走京广线到信阳或者走京九线到潢川,然后再转汽车。其实京九线上设有光山站,因为其离枢纽大站潢川站只有20公里,列车为提速一直甩站,光山站成为有名无实的车站。在2016年5月,随中国铁路总公司经营思路的调整,以及地方政府的争取,光山站重新开通使用,有26趟列车停靠,可以直达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武汉等大中城市,这大大方便了80多万光山人的出行,不用担心转车劳顿。笔者今年春节回家与返程,就直接购买了北京与光山间的往返车票,切身感受到了方便。

  1月22日农历腊月25,笔者上了由北京西站发往湖北麻城车站的3093次列车,这趟列车为典型的民工专列,是没有空调暖气的绿皮车,车票定价要较其他车次低了一半,乘客目的地大多为安徽阜阳和河南潢川。观察列车上的乘客,会发现他们与以前的外出务工人员有显著差别:一是衣着,以前普通而单调,可以明显看出来自农村,但现在却时尚光鲜,搁在北京的街头,难以区分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口;二是行李,以前多是简易的包装袋、装修用过的涂料桶和拖车,现在则是大小皮包和背包;三是列车上的休闲方式,以前是打牌与聊天,现在则是拿着平板电脑和手机,看电影和小说;四是车上消费方式不同,以前较少在车上花钱,就是花钱也是买些零食和水,现在则是愿意在车上花钱,年轻人更是不带吃的东西,什么都在车上买。列车上销售人员推销的特色产品,如新疆的乌梅,内蒙古的奶干等,基本上都会卖光。

  这些民工的变化,侧面印证了中国近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车上民工闲聊,能深深感受他们回家过年的急迫与高兴劲儿。他们在北京多从事服务行业,比如清洁、餐饮、卖菜、物流等,言谈中对北京很是喜欢,认为比在老家挣钱容易。在他们中间,也不乏精明的成功者,与笔者坐在一起的是一位河南新蔡县的民工,他从二十多岁独自到北京,从街边摆摊开始,开货车,搞物流,不到十年时间,在北京买了房。现在精明的他还顺带做起了二房东,在北京西三旗包揽了20多间房,对外出租,每月赚取的租金差价都在万元以上。他很自豪,自己成家立业没有花费父母的一分钱,而家中的弟弟,什么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自己的贴补。

  老家县城西郊有一个村名为上官岗村,相对有名。笔者曾经在五年前到过该村采访,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正双是一个很有想法和干劲的人,他多次参加全国“村长”论坛,通过该论坛,了解到北京郑各庄村、上海九星村等城郊村的发展离不了集体土地的盘活。他据此谋划在上官岗村建设市场,发展商贸物流业。笔者曾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就区位来说,上官岗所在的地方多为岗坡地,且当时在城中和城南已经有了几个较大规模的市场。没曾想几年不见,刘正双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上官岗建起了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内人潮涌动,车流形成拥堵。上官岗村的变化反映出村干部的重要引领作用,只要肯干,就能干出成果。现在上官岗村已经成为全国文明村,村集体固定资产超亿元,集体年纯收入超500万元。

  上官岗村是光山县村庄发展的典型,对于其他村来说,集体经济还很薄弱,但也不是没有变化。笔者的老家,文楼,是一个很小的自然村,全村只有20多户100多人口。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种植一季水稻有一两万元的收益。往年村里少有变化,今年回家却发现,一条水泥路已经通到村中,并且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这解决了村民多年“雨天出行两脚泥”难题。据了解,这是当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结果,通过县里项目投资、村民出资补助来进行,下一步还将建设健身器材广场,安置太阳能路灯等。村民的村庄建设热情被调动起来,有村民开始准备建设新房。不过据笔者看,这种“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上还需慎重。文楼村自然条件还算不错,一连串的池塘绕村排布,上世纪80年代前每家都是房前一个园子、房后一个园子,栽满各种树木,如果利用好这些池塘,恢复村民家庭前后园子,使用较少的资金就能使村庄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从村民口里得知,村里现在还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池塘蓄水问题,因为分地到户和长期无人管理,村内的池塘淤积严重,到种稻栽秧时节,没有蓄水可用,家家户户需要铺设数百米塑料管,从自家院内水井引水浇地。如果“美丽乡村建设”能与池塘挖泥疏浚融合在一起,既能美化村庄,又能建好生产设施,利于村庄经济发展。

  家乡有一个特色产业,就是羽绒服制作,有河南羽绒服装生产加工基地之称。早先,县政府投资建了羽绒服装厂,后来经营不善倒闭,但民间的羽绒服制作产业一直在发展中。每到秋末,县里的农民就以家庭成员为主,带上各种布料与羽绒,分赴全国各地,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四川等地,他们在大城市的城郊,或者较大的集镇上,开设临时门店,为人加工制作羽绒服。等到年关将近,再回来过年。笔者的堂弟和表弟两家就从事羽绒服制作,去年,他们分别去了浙江温州和江苏无锡,腊月27才回家,几个月下来,分别赚了七八万元。羽绒服制作还带动了当地的鹅鸭养殖,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不过,据了解,这个行业也有隐忧,有个别人为了赚钱,弄虚作假,一年换一个地方。最后败坏了整个羽绒服加工制作的名声。如果,当地政府能加大工作力度,统一品牌,为外出进行羽绒服加工的农民编号,追踪管理和监督,有可能像“沙县小吃”一样,做大“光山羽绒”品牌,形成一个大产业。笔者还发现,有年轻人利用互联网,在家中做羽绒服的电商经营,不必跑到外地就能取得不菲的收益,这可能为当地发展羽绒服制作产业带来另一个思路方向。

  今年春节回家,笔者看到了家乡面貌的变化,也看到了村庄经济的活力,还看到了农村未来发展的潜力,笔者期待明年春节回家,会有另一番收获。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