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愿每个家庭都能团聚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陈丽芳 字号:【

  回家团聚,一直是春节亘古不变的主题,虽然时代变了,年味淡了,但一家人能快快乐乐团聚在一起,就是春节里最幸福、最温暖的瞬间。

  在笔者的记忆中,每年春节都是一个大家庭相聚的时刻,全家老少几十口人相聚在一起,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那种温馨幸福的感觉是春节最美好的记忆。结婚后,每年都是先在婆婆家过完除夕,年后就开始匆忙踏上回乡路,虽然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但距离割不断亲情,而家里的那顿团圆饭也永远在等着我。今年春节回家后,明显地感觉到气氛与往年有很大不同,少了几分热闹,多了几分冷清。从妈妈的口中得知,今年家里的表弟、姐夫、叔叔等多位家人都在外地打工没有回家过年,这在以往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提到这里,气氛一下子凝重了起来,婶婶的眼里更是泛起了泪花,一直念叨着,50几岁的叔叔从来没有在外面过年的经历,不知道一个人在外面吃的什么,过得怎么样……这个年是我们这个大家庭最冷清、最不想团聚的一个年,几百公里外的打工地,是他们和家的距离,也是家人们内心割舍不下的牵挂。

  笔者的家乡迁西县,位于河北东北部,是一个“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纯山区县,是著名的“中国板栗之乡”。家乡境内山清水秀,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6个品种,以金、铁最为丰富,为全国黄金“万两县”之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乡的人们祖祖辈辈依靠着板栗种植和采矿挖矿的收入,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因此在全国各地农民纷纷离开家乡加入进城打工的行列时,笔者的家乡很少有人外出打工。

  近几年来,由于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及营销理念,迁西板栗的品牌形象及价格都打了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随着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及矿产价格的下降,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大厦几近坍塌,迫于生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是中老年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打工路,笔者家里的很多亲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闲聊中得知,这一两年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打工路,很多年轻人甚至举家外出,过年不回家的也不在少数。看到家乡的这一变化,笔者心中有难以名状的悲哀,也有一丝淡淡的欣慰。悲哀的是,没有产业支撑的农村,失去了自身资源的保障后,便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这种现象在以重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北方农村尤为突出。以笔者家乡为例,在矿产价格节节攀升的那几年,整个迁西县的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矿产业价格受多方面影响,而且由于污染严重,矿产的开采也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没有了矿产这一大靠山,又没有其他主要产业,家乡的经济泡沫随之破灭,更是直接导致了大批工人失业,众多农民失去主要经济来源。更为可悲的是,矿产开采带来的后续山体采空及环境污染问题,将在今后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影响着家乡的人们。儿时的家乡,山是绿的,水是清的,春天山花烂漫,夏日溪流潺潺,秋日硕果累累,冬季白雪茫茫,每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如今,举目望去,大批采矿工厂搁置、尾矿堆积如山、大片山体出现采空区、地面沉降、地表及地下水体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短暂性的经济增长,换来的将是永久性的环境破坏。农村是中国人身体及心灵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广袤农村一直是文人笔下诗意栖居、安放乡愁之所,而今青山不在、绿水难觅,“乡愁”该往何处安放?

  抛开悲观的一方面,笔者也欣喜地看到家乡人在一步步地变化着:他们开始敢于走出大山,敢于为了绿水青山放弃金山银山。在笔者的家乡,人们曾经固执地认为:千好万好不如家乡好,即使在家里再穷再苦也不愿意出去打工。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传统思想,他们从最初的“离土不离乡”,发展到“离土又离乡”,他们接受新的思想,学习新的技能,挑战全新的工作;他们宣传家乡,销售家乡特产,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为家乡的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谈到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保护农村的绿水青山等当前农村热门话题时,他们再也不是以前那副事不关己的态度,而是能侃侃而谈,甚至每个人都能畅谈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的重要性,他们抵制矿产私采乱采,积极治理环境,力争把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村民外出务工,春节难以团聚,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还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因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让更多的农民守在家门口能发家致富,是很多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

  笔者真心希望因工不能回家的农民工越来越少,希望每个大家庭都能团聚,希望能回家吃上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