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导眼里,这个未满不惑的小伙子实干;
在村民心中,这个后起之秀的领头雁贴心;
在同事看来,这个铁骨铮铮的当家人正派……
他,就是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党支部书记李其良。
今年37岁的李其良,是土生土长的严田村人,曾在安徽、吉林服了5年兵役。作为一个“兵哥哥”,李其良看上去比同龄人多一份成熟稳重,结实的身体加上略黑的皮肤,折射出浑身激情与活力。
“要么不干,干了就要带好队伍”
——创造了“严田奇迹”
李其良出生在严田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是老实巴交的种田人。1997年,当时18岁的李其良怀着“军人”梦想来到安徽服兵役,后来到吉林锻炼。在部队的5年时间,由于他肯吃苦、善思考,深得部队领导和战友喜欢。2002年,为了成家立业,李其良遵循父母的意愿退役创业。后来,在战友的诚邀下,李其良在湖南从事陶瓷化工产业,这为善于钻研的他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同时获评上饶市劳动模范。
当时,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在当地村民看来似乎是一个传说。“大家看我会挣钱,就想叫我带上大家一起致富。”回想返乡创业的初衷,李其良不悔初心,“陶瓷化工不是谁都会干,我就将产业交由战友打理,自己回到农村来闯荡。”
2008年,严田村两委换届,在乡亲们的力挺下,李其良进入村委会工作。经过4年的锻炼,他全票当选严田村党支部书记。人们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在李其良身上,这“三把火”却是久久发热,未曾停熄。
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李其良首先抓班子队伍建设。过去,村干部上班没有规律,财务管理不规范。对于这些“陋习”,李其良以“零容忍”的态度抓队伍建设。为此,他坚持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县里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每逢周末、节假日还亲自值班,让其他村干部回家。上班期间,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财务管理,严禁中午喝酒等。“一开始,我们以为这些会是一阵风,如今4年了,他天天坚持不懈,令人佩服。”谈起李其良,今年68岁的老会计李五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
除了带好班子队伍,李其良还带头讲奉献。作为一名村支书,他凡事必亲力亲为,一天接打大小电话至少30个。有一次,为了外出招商引资,他自己连夜驾车往返浙江,为了省下住宿费,次日凌晨4点才回到家里休息。有一次,村里搞建设买来的石材质量不达标,李其良自掏腰包6000元用于奔赴九江换货的运费……自担任村支书以来,李其良“私车公用”行程近30万公里,为公益事业建设个人垫资达30多万元。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由于自己品行端正,百姓有口皆碑,为了村庄发展,李其良还坚持每月组织党员开展学习,与村干部、党员们交流思想,提高党员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同时,对于征地拆迁、低保办理、产业发展等事项,他都逐一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严田建村于唐朝,历史上曾出27名进士,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2014年11月,严田村从全国58万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十大乡愁村庄”。这时,为将严田村打造成“零门票”旅游景区,李其良首先说服自己的父亲,从自己做起,拿出5亩田地支持项目建设。在他的带头下,严田村征地前拆工作势如破竹,先后征地拆迁达300亩,没有一起群众上访事件,创造了项目建设“严田奇迹”。其中,为了支持严田村牌楼建设,老百姓还拿出一亩地无偿支持公益事业。“他经常到我们家里坐坐,帮忙化解大小矛盾,看他工作那么卖力,我们都支持他的工作。”谈起李其良,乡亲们都心疼他、敬重他。
“要么不干,干了就要带好队伍。”每当遇到困难,李其良就在心里这样默默地激励自己。
“为了发展,要弘扬好村风好民风”
——树立了“严田精神”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往返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走进严田村,贴在村头巷尾的“村规民约”犹如一股春风拂来,令人为之一振,精神倍爽。“农村要发展,必须要有一股好村风好民风。”在李其良看来,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为此,李其良深入挖掘严田27进士村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好村风、好民风。
为了树立“善良淳朴的村风,勤劳守法孝道的家风,信任支持的干群之风”,李其良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而感染百姓,影响全村,达到了“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目的,树立了独特的“严田精神”。
严田村有一个七旬哑巴和一个六旬哑巴,她们家境困难,子女常年在外务工,没有人帮忙申请低保。这时,李其良主动联系县人民医院和县残联,帮她们开具残疾证明并办理残疾证,还通过全村党员大会,通过村民议事为其向上申请农村低保。这样的“小事”,李其良每年都会办十来件。为了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他还建立“村民代办”服务机制,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赢得大家称赞。
除了为百姓个人排忧解难,李其良还普惠全体村民。2012年,严田村被纳入新农村建设村庄,可上面的建设资金迟迟未能下来。这时,李其良毅然把自己做生意的钱拿出10万元投入项目,使得严田新农村建设比其他村早完成几个月。同时,对于村里的亮化项目,李其良又拿出5万元投入进去,在春节前为全村送来了光明。这些钱都要等工程验收后才能拿到上级补助金。老百姓都说他太傻了,为什么不能让村里去筹借资金?这时,李其良都是笑着说,“能为村里做点事是我的心愿,更是我的职责。”正是这样的点点滴滴,李其良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使得全村掀起了一股好村风。
2013年6月,严田村下大雨。某日凌晨6点,李其良和往常一样去全村海拔最低点巡检司自然村查看汛情,不料,一不小心车子被水淹没了。当他费了好大力气和车窗里爬出来后,被村民潘仲生看到了。这时,面对“落鸡汤”的李其良,潘仲生丝毫没有“落井下石”的心理,而是大声“喊救”。顿时,村里30多个村民连衣服都没有脱下就跑来帮忙推车。事后,得知潘仲生由于帮忙推车手机掉了。李其良就买了一部新手机登门道谢,谁料,潘仲生死活不接受手机。“像你这样的好书记,我们到哪里去找?能为你做点事,我们心里也舒服。”潘仲生说,“不然,我们会觉得亏欠你太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源于李其良的知行合一,“善良淳朴的村风,勤劳守法孝道的家风,信任支持的干群之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在严田村形成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涌现了“推着板车送丈夫治病的詹金枝、保护宗祠古建的朱新明、帮忙做群众工作的李祥星”等一大批好人好事。
如今,随着严田村好风尚的声名远播,还吸引了上海杨王村、浙江花园村前来结对帮扶,每年为该村40余名八旬老人每人发送800元长寿红包,在全村再次掀起了尊老孝老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作为一个“进士村”,严田还打造“博士论坛”基地,进一步丰富崇文尚学、明理养德的“严田精神”。2016年7月16日,“2016严田博士论坛暨中国村庄投资大会”在严田举行。此次论坛以“全域旅游、价值融合、平台共享”为主题,以婺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切入点,探讨乡村文化、旅游和农业为主体的县域多元经济体的发展定位及合作发展模式。论坛还发布了“2016百佳田园生活小镇榜”,举行了田园生活小镇合作联盟签字与发证仪式,江苏常熟蒋巷村、四川郫县战旗村、海南儋州屋基村等作为田园生活小镇榜的入选村庄,参加了发布仪式,并发表了《田园生活小镇合作联盟共识》。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严田村与南昌进顺村、西湖李家村建立友好村庄签字仪式、北京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颁牌仪式、婺源进士文化五村合作签约仪式以及严田庄园管理有限公司代表与海南高速旅游并购基金(第一期)代表投资签约等议程。
“发展产业,带领百姓集体脱贫”
——开创了“严田模式”
严田村辖上(下)严田、王村、巡检司、儒家湾等5个自然村,540户2600人,党员50名。作为农村发展“领头雁”,李其良创新实施“党建+特色产业”工程,助力精准扶贫,实现了党建与旅游产业、民宿产业、农村电商产业的无缝对接,在全县开创了精准扶贫的“严田模式”。
近年来,李其良针对严田村地处乡村旅游黄金线的客观实际,打出“定位牌”,即根据各自然村客观实际,寻找发展思路。如根据上严田历史积淀厚重的特点,打造“进士村”文化旅游品牌;根据儒家湾生态资源丰厚的特点,打造“银杏村”生态旅游品牌;根据下严田民俗文化突出的特点,打造“古樟民俗”文化品牌;根据巡检司自然环境优越的特点,打造“古建民宿村”品牌村。
在“村村都有主品牌”的基础上,李其良再进一步谋划,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实际,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如,利用下严田传统手工艺制品的工艺独特、销路看好的优势,引入农村电商概念,把从事旅游产业和电商产业的村民联合起来,组建合作社,促品牌效应产生价值。如今,在网络“卖特产、卖风景、吆喝旅游”已经成为了严田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引领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李其良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让党员干部亲身参与到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去,在发展的实践中提升党员干部服务发展的能力,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如在立足本地生态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农村电商的过程中,李其良通过组建“服务乡村旅游”党员志愿者队伍,让党员在服务中思考产业前景;通过组织基层有文化、有创新意识的党员干部外出接受电子商务培训,让党员率先接受互联网思维、率先知晓电商知识、率先了解电商运营方式;通过发展党员电商示范户、党员公开承诺等载体,积极参与到农村电商运营的实际中去,使党员真正成为促进带动产业发展的先锋模范,以点带面,辐射群众,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热情,取得了良好成效。
如今,严田村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淘宝户由最初的几户“党员户”增加到现在的三十余户,户年均收入在8万元以上,形成全村人人都会做淘宝的良好局面,成为小有名气的“淘宝村”。村里还成功争取到了省商务厅拨专款100万元,对电子商户物流及策划宣传进行大力扶持,县商务局也对严田淘宝村打造项目进行了全面规划。
为了带领百姓集体脱贫,李其良还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广州利湟集团、北京土人望山集团、深圳客商谋划投资严田乡村旅游产业,为事业发展筑牢基础。如今,严田村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发展特色农家乐30家,日均接待能力1000人次,带动就业100余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