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村庄——好客王家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对于名不见经传的秀美乡村王家来说,仅从表象来看,村域特色并不明显。深入接触之后,会发现这个小村庄确实有很多与众不同。有些是精神的坚持,有些是文化的积淀,有些是创新的闪光。这些,似乎并不可复制。

  不可复制,在于精神面貌

  王家自然村曾是横峰县远近有名的贫困村,27户102人。村庄位置偏、地势高、取水难、田地少。因为贫困,外界一度传唱“嫁女不嫁王家郎”。穷则思变,王家儿女为追求幸福的生活,众志成城、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村内楼房坐落有序,村庄面貌整洁,筹建了“少儿成长基地”,兴起了新型农业,建立了种养合作社,办起了家庭农场和农家乐,成为远近有名的幸福村、好客村。

  王家村村民自治非常典型,泛黄的记录本记录了王家村一段段发展的历史。自1983年以来,每年元宵节前后,村中所有村民都会齐聚一堂,选举村小组干部或理事会成员。村小组长、理事长要述职,村民要打分,然后就是选举,选出大家心中的“掌舵人”。村中大小公共事务,先议再定。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全村议事微信群先议,党小组再议,理事会定夺。很多“决策”都出自于每周末的理事成员会议。

  一份1995年制定的《治村规约》至今保存完好。不要小看这个《治村规约》,历经30多年的坚持执行,全村至今无一例刑事、治安案件,无一起请上级入村调解的矛盾纠纷;无一处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无一户有不良信用记录,再穷的农户没有欠缴过“三提五统”一分钱;无一笔集体财务漏洞,每年公布财务已成为惯例;本村山场无一座坟头,村内无一处污水沟和“赤膊”地,也无一处荒芜地和冬闲田村庄;无一户有封闭式围墙,也无一只放养家禽……

  如今,王家村又出“新招”,制定了“八要八不要”的《村民准则》,作为全体村民的行为规范。村民呈现出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何尝不是新时期的长征精神?

  不可复制,在于文化积淀

  “宁可缺钱,不可缺德;宁可无财,不可无情无义”,“王家子孙做人,就要像‘王’字一样,端端正正、不歪不斜”……

  这些家训,虽然悬挂在王家村由每家每户出资建设的文化活动中心墙上,更多的是烙刻在王家每一个子孙的心里。

  正月是大家走亲访友的日子,而在王家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初二,村里举办村民联欢会,欢天喜地,好座位总是让给周边村庄前来观看的村民;初三,是全村的义务劳动日,村里出资,铺桥修路。平时,王家村不时聘请国学老师为全村讲座,不时请人辅导学生吹拉弹唱,不时开展一些象棋比赛和球类比赛……

  时光流到2016年,在还没有确定作为秀美乡村点之前,王家自发行动起来,不等不靠,拿出集体积累资金3万多元和高速公路占地补偿28万元,这些钱本来要分到各家各户,但是为了支持全村的秀美乡村建设,大家思想非常统一,愿意倾囊献出。关于怎么建的问题,全村人都在思索,尤其考虑长远发展、后续管理等问题,他们集思广益,提出了“把文化建设贯穿秀美乡村生态建设的全过程,打造青少年教育成长基地”的构想,通过开展农耕体验、亲子游、夏令营、户外拓展等活动,传播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建设“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相统一的“好客王家”。如今,成长大舞台、亲子野炊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等项目相继竣工。通过接待游客,村集体已经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不可复制,在于创新意识

  在王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事情很多。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王家村人就是有这种勇气。

  国家一直倡导建公墓、火化殡葬,但在农村推行进来异常艰难。而王家村早在2007年,自发性地率先建立了“千古园”,实行了火葬。2015年,全县推行公益墓地建设,王家村又率先跨出了坚实一步:为有效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将“千古园”迁址,新建“五福山公墓”,将祖坟全部迁到公墓园。为什么这么做?王家村人说,只要是为了全村长远发展,什么事都是可以尝试的。

  田地统一流转到村理事会,也是王家村的一大创举。因为村里的田地本身也不多,“单打独斗”产生不了多大效益。于是,在2017年的秀美乡村建设中,理事会提出将全村的田地全部流转到理事会,每年给村民300元/亩的租赁费,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统一规划,村民变为“产业工人”。理事会将村内 “小兰家庭农场”和少儿“QQ农场”之外的土地,引进了安徽客商投资无公害蔬菜种植项目,以此来进一步带动村民致富。

  农村规范建房是道难题,但在王家并不是问题。早在1995年,村里就有统一规划,村民建房必须经过集体商量同意,并经理事长放样、验收。除此之外,《治村规约》规定,村民宅基地要按照不同面积每年向村集体缴纳有偿使用费,从最初的8分钱每平米,到现在的5角每平米,全部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开支。这做法似乎不符合国家的现行农村政策,但是在王家,这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深得民心。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打破宅基地私有制,控制个别村民多占土地,便于房屋规划。

  王家村人用生动的实践,发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文化与生态相融”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