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乡村里“最”文化的地方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宋庄印象:名副其实的“文化硅谷”

  八月盛夏,《中国村庄》记者来到了宋庄。

  宋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在中国,有很多富有文化范的地方,像是北京朝阳798艺术区,像是老外聚集的北京三里屯,像是广东的油画村大芬村,像是天津大悦城“骑鹅公社”,像是成都院落文化宽窄巷子……

  但好像都没有一个地方如宋庄这样来得猛烈,来得震撼,来得响亮。

  宋庄,坐标位于北京通州,既是村之名,亦是镇之名,但人们的言语中和宣传海报上,都喜欢称呼她是“中国宋庄”。

  好大的口气吧?宋庄也的确有这么称呼的底气,这底气来自5000多位(正式注册数字)甚至于更多的艺术家生活在她的一片土地上。

  一个地方,汇聚了5000多位艺术家,那是怎样的一个艺术人口密度?夸张地说,在宋庄行走,你可能碰不上当地的村民,但你一定会碰上什么画家、美术家、雕塑家或者音乐家什么的,并不是艺术家不值钱,烂了大街,而只是因为这里是宋庄,被称作“文化硅谷”的地方。

  宋庄,以其“画家村”之名,你会认为她就是几幢房子,几条街巷,再高点就是一个村子?真实的宋庄之大会出乎你的想象,她其实不能用脚来丈量,单是一条主街徐宋路,数公里长就能让你腿脚发酸。以徐宋路为轴,向外扩散,周边40多个村每村都有艺术家分布,真实的宋庄在地域上早已超越了宋庄镇的范围,与宋庄镇相邻的一些村庄也在被“侵占”和同化,在演变为宋庄“画家村”的一部分。

  宋庄的街,宋庄的房,也是特别地有文艺范,它不缺高楼大厦,但那是点缀,更多的是平房和低层楼房,而且造型偏向模块化,方方正正,这可能是便于采光,便于作品的创作与展示,想在宋庄找一种“曲径通幽”有点难,那些艺术家门并不是隐居于此,侍弄花草与修身养性,而是开门经商,面向社会,作生计谋。

  宋庄充满着艺术的味道,创作室一个接一个,画室一个连一个,展厅也星罗棋布,一切似乎都在展示一个文化的世界。有人说宋庄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艺术家聚居区”,加上没有登记和流动的艺术家,宋庄这片土地上估摸有1—1.5万名艺术家、2.6万名艺术相关从业人员。初步统计是,区域内拥有220家画廊,50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美术馆,70家画材店,34个艺术区,6000余间艺术家工作室。这样的规模让她罕有比拟对象。

  宋庄虽大,却也有一个显著标志——在主街交通环岛,有一座形如倒扣的喇叭雕塑。雕塑从底座到顶端依次使用土、砖、瓷、铁、铜、银、金七种材料,它被宋庄的艺术家们开玩笑地称作“土生金”。形如金字塔的雕塑,有着“浪里淘沙”的意味,预示着艺术世界残酷的一面,宋庄大多数艺术家的命运可能只是手艺人,能够最终成名成家的毕竟是塔尖上的少数人。艺术世界的竞争,让宋庄的街头似乎又带有一些功利性,那就是随处可见的培训招生广告,宣示自己的专业性,希望拉来更多的生员,获取快速回报。

  宋庄,的确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喜欢文化范的人,会把她当作天堂。

  宋庄印迹:小堡村的变迁

  据说,宋庄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颇为出名的“圆明园画家村”有渊源,最早的一批画家就是从那边迁移过来的,时间在1994年。那个时候的“画家”在城市间游荡的多是脱离体制的,有流民的嫌疑,并不是很受待见。

  早期来的画家大多定居在小堡村,随时间推移逐步从小堡村向外发散。这个发展过程与小堡村党支部书记康大柏有莫大关系,是他包容和吸纳了早期的艺术家入驻。他觉得,艺术家们能给村民带来实惠的租房收入,还能给村里赞助修路、植树、安路灯,有什么事儿也能给出主意。

  在崔大柏眼中,艺术家是独一无二的资源,应该纳入村子整体的发展规划中来。他大刀阔斧地引进艺术家,谋划建设各种艺术区。像北塘艺术区、国防工事艺术区都已成型。

  《中国村庄》采访了小堡村负责文化事项的村委委员李学来,他说,小堡村最初是纯农业村,搞种植养殖,比较穷困。得力于艺术家的人脉关系,小堡村开始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旅创客基地,完成了产业升级,成为典型的发展案例。2007年度小堡村获得了“北京最美乡村”称号,2015年度获得了“十佳魅力乡村”称号。

  在李学来的口中,时不时地会迸出“当代派”、“印象派”的艺术专业词汇,显示出艺术对他的陶冶。其实,他本人对艺术家的态度也有过转型,最早是防止艺术家们来,怕给村里带来不稳定因素;之后是欢迎艺术家来,积极为他们服务,帮助解决租房等实际困难。李学来说,艺术家们与村民之间建立了互动和谐关系,他们教小堡村孩子们琴棋书画、音乐和舞蹈,而村民则帮助艺术家们打扫房间和展览布展。如果从收益上讲,艺术家们给村民提供了房租和劳务收入,单是房租,保守估计,小堡村民一年能有5000万元以上收入。

  记者碰到来小堡做载客生意的外村村民,说到小堡村,他是一片羡慕,说小堡村每年都能为村民发放一万多元,比其他村强多了。

  艺术家的进入,让小堡城镇化的建设步伐加快。带着城市气息和现代化生活观念的人群进入小堡后,小堡开始修路、规划村庄建设,一些商业、餐饮、休闲产业也在小堡发展起来,小堡有了城镇模样,可以说是实现了“文化造镇”的目标。

  艺术家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中国村庄》采访了宋庄艺术促进会干事、艺术家党支部组织委员李赫,这位年轻的画家是2007年进村的,当时大学毕业,只带着4000元的资金,满是彷徨,他用这笔资金租下了一个村民院子,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李赫说,艺术家带动了村民文化素质的显著提高,他讲了一个例子:村里的一位老太太看艺术家们搞创作,自己便学着用鸡鸭毛来做拼贴画,结果作品竟卖出上万元的价格。

  小堡村,一个以种植业为主曾经贫穷的普通村子,在20多年间的发展历程中,因为外来艺术家们的进驻,借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了村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实现了村落变城镇。这是一个华丽的转变,无异于蜕茧成蝶!

  宋庄影响:文化成为一种力量

  宋庄的发展脱离不了时代背景。本世纪初,当代艺术得到了社会主流接受,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化引擎,宋庄得以趁机发力。2005年宋庄被北京市正式授予“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称号,重点发展文创产业。在宋庄镇政府支持下,宋庄成立了艺术促进会,这是一个纯民间性组织,由艺术家们自己来组织和管理,它担负了政府、群众与艺术家间的桥梁作用。2014年还建立了艺术家党支部,成为艺术家的中坚力量。李赫说艺术促进会有5000位艺术家登记,党支部有40位党员。

  艺术家带来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社会深层问题。比如,艺术家和村民之间的房屋产权或租赁纷争,有艺术家为追求创作自由而做出些激进的事情,甚而有艺术家为追求社会轰动效应而制造出惊世骇俗的敏感行为艺术。艺术促进会的成立有助于规范艺术家的过激行为,也便于维护艺术家的正当权益。艺术家们进而参与到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事情中来。今年6月,艺术家党支部为纪念建党96周年,专门组织了一批艺术家赴江西井冈山采风写生创作,随后在宋庄举办了“巍巍井冈、星星宋庄”作品展,以装置、国画、油画、舞蹈、诗歌、影像等艺术形式呈现了井冈山精神。

  李赫认为,宋庄同国内的其他艺术区或者“画家村”相较,有很大差别,其他的艺术区重在商业经营,而宋庄则是重在发展文化产业。他说,经过多年发展,宋庄已经经历了由艺术区到画家村,再到今天的文化社群的转变,现在的宋庄艺术家不单是画家,还有作家、诗人和音乐人。这个庞大的文化社群,让宋庄发展别具一格的文化产业成为可能。

  李赫还介绍说,宋庄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同度。现在宋庄有来自18个国家的艺术家200多人,让宋庄有了国际化的影子,具备了同国际进行艺术对话的能力。

  每年9月至10月间,宋庄会举办艺术节,通过各种展览、学术讲座来凸显宋庄在文化方面具备的当代、原创、生态、前沿的特点,艺术节囊括海内外诸多艺术作品,被认为是“国内最大的文化艺术节”。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其影响力日隆。2016年的艺术节举办了艺术品产业博览会,由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作为主办单位。

  宋庄,在不断地蓄积能量,不断地引领文化时尚,不断地扩大势力版图,等待更有力量的蓬勃迸发。

  宋庄之思:等待创新突破

  宋庄已经成名,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它仍在发展变化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宋庄的艺术家保持着一定的流动性,有的来有的走,流动的比例有10%。有人说,留在宋庄的艺术家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人:一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有着动辄上千平米的工作室;二是2008年后搬进来的体制内画家,隶属于国家画院,工资和社保都由单位承担;剩下的,则是普通的艺术家,处境较为艰难和尴尬。

  近年来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宋庄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力,曾经便宜的民房已经遥不可及,艺术家们被高涨的房租所迫,不断地向外围扩散。像李赫在几年前花几千元所租的村民院子,现在一年则要五六万元的租金。一位早期到宋庄的画家说,“宋庄就是中国的缩影,这里的建设搞得又多又快。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赚钱,跟文化没什么相干。”

  在近年通州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宋庄的地理位置显得更加优越,这让土地更加值钱,房租更加高涨,开始影响到宋庄的未来发展。

  未来的宋庄要健康发展,需要平衡好房地产与创作空间、文化产业与商业利益、行为艺术与道德标准等方面的矛盾。城市要发展,村民要收入,但艺术家们要创作空间;文化是一种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产业,不会立竿见影,但艺术品的简单商业行为却能带来即刻收益;艺术的创作自由需要保证,但传统的道德规范也需要尊重。

  宋庄在发展中,应当做些体制与规则的突破创新,如:

  探索建筑物品的共有产权。农民的土地房屋因为其集体属性禁止交易买卖,宋庄曾为此发生一些诉讼纠纷;现在土地更加宝贵,房屋价格更加高涨,艺术家有被“市场之手”驱离之象。如果建立建筑物品的共有产权,在新建艺术区、工作室、展厅、美术馆时,引入艺术家资金,让其占有一定比例的产权,有可能既能让艺术家安心,又便于建筑物品的维护经营。

  探索建立艺术家间的公益性合作组织。宋庄的艺术家有功成名就的,也有颠沛流动的,先来的站住脚,后来的立足难。在艺术家之间建立一个公益性合作组织,借名家之力为后来者和落魄者提供一个中转性的简单生活与创作条件,可能有益于艺术家间的传承与交替。

  探索建立艺术发展基金。宋庄的艺术家已经达到一定数量,文化产业也初具规模,它有了较强的市场动能。如果建立一个艺术发展基金,向特定文创项目和海外市场发力,则有助于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这些,可能还需要政府从更高层面做出规划和规范,让宋庄艺术家发挥出更大力量,让现有的文化产业做得更强,毕竟文化正是北京首都的一大功能定位,别的地方与别的产业都难以替代。

  宋庄,因文化而变,又因文化而强,未来更要保护好文化这双助其腾飞的翅膀。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