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9年夏天,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毕业生王东海,看到学校悬挂的这些宣传标语,顿时热血澎湃,萌生了到西藏工作的念头。
8年来,王东海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诺言,从大学生村官一步步成长为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人生的华彩篇章。
“留下来,为老百姓干点事儿”
从平原江城武汉,陡然空降到平均海拔4100米的日喀则市仁布县帕当乡切村,王东海高原反应强烈,有些头痛难忍。
为了迎接全村首位汉族大学生村官,切村像过节一样热闹。
村里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一天只有2小时的水电供应,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上交的工作材料和简报都要靠手写。更让王东海苦恼的是,全乡没有一家饭馆、菜店、馒头店,买东西要到30公里外的县城,做饭极不方便,经常只能吃泡面。在切村3年,他至少吃了580包方便面。
吃、住等生活小事还能设法克服,语言不通却严重影响了王东海开展工作。村里60多户村民全是藏族,几乎没人会说汉语。
王东海下定决心学藏语。他拜乡政府的一名藏族干部为师,用汉语谐音一字一句记下藏语发音。一年多后,他终于能用简单的藏语与村民们交流了。在2016年5月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全市“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日喀则”双语演讲比赛中王东海还荣获了藏语组三等奖。
当时在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的时候,王东海也曾动过回家的念头。
每当内心动摇,他就到山上的开阔地坐下来,吹一吹心爱的竹笛。想到村民们在欢迎仪式上满怀期待的目光,想起当初选择到西藏时的雄心壮志,他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坚决的决定:“留下来,为老百姓干点事儿!”
“感情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
不懂藏语、不会劳作,王东海刚到切村时很难打开工作局面。对他这样从内地来的“白面书生”,群众也不知道如何跟他打交道。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东海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国家为每个村配发了一辆轻型货车,却没人会开。有驾照的王东海自告奋勇当起了司机。他开着这辆被村民们称为“宝马”的金杯货车,拉牛犊、拉牧草、拉水泥、拉化肥,送村民看病、接生、上学。
听说王东海会开车,切村周边5个村的村民都来请他帮忙。王东海一下忙了起来,一星期中,三四天都在外开车,每天早出晚归。
王东海做的这一件件小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村里人不再把他当外人。
村里的五保户次仁玉珍老人去世后,按照当地习俗,要举行天葬。村“两委”班子请王东海开上“宝马”,一起前往天葬台。“天葬是藏族的神圣仪式,只有把我当家人了,才会叫我参与其中。”村民们的信任,让他分外感动。
在天葬台这个灵魂升天的圣洁场所、生与死的轮回之地,王东海获得了对生命意义的禅悟:“活着时,好好活,活出精彩;死去时,才能安心地去。”
在他看来,扎根西藏、服务百姓,就是活出精彩的最好方式之一。
“干事创业不能总待在办公室里”
在切村的每一天,王东海都在思索:“我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
切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可利用资源少;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全村400人仅有560亩耕地;经济结构单一,以种植青稞、土豆为主。经过一年多的走访调研,王东海做了“切村发展规划”,提出了几个可行性较强的发展项目,其中之一就是劳务输出。
为了让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王东海整合村里有技术的剩余劳动力和致富能手,共同出资成立了帕当乡切村劳务输出合作社,注册资金80万元。
2011年,王东海通过努力,为合作社争取到3个大型建设项目,总资金达100多万元,解决了35名困难群众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王东海还通过各种途径,带领村民开起了帕当乡第一家馒头店、第一家蔬菜店,试点养殖了黑白花奶牛,帮助贫困党员脱贫致富。
“干事创业不能总待在办公室里,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干些对群众有益的事,才能带动村民致富。”总结8年来的工作经历,王东海深有感触地说。
2012年10月,由于工作表现突出,王东海被提拔为仁布县德吉林镇党委副书记;去年1月,他担任了德吉林镇镇长。在全县“八乡一镇”中,他是最年轻的乡镇长。从管理1个村到管理9个村,从偏远的帕当乡来到了县政府所在地,尽管身份、职务发生了变化,但王东海为群众干实事的初心,却始终没有改变。德吉林镇强钦村村民次珍是一个藏鸡养殖能手,一心想扩大养殖规模,却受到了鸡苗和资金上的限制。2014年,王东海得知她的难处后,从对口帮扶强钦村的武警西藏总队争取了15万元,帮她建起了400平方米的养殖场,又找到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益西卓嘎,争取了600只鸡苗,让次珍成立了强钦村斯龙惠民藏鸡养殖场。目前,藏鸡养殖规模已达上千只,年利润3万余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15人。
“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王东海在大学时入了党,毕业时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他的心中,“党员”是一面旗帜。不论是做村官,还是做乡镇党建工作、当镇长,他都特别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切村党支部书记伦珠,就是王东海一手培养起来的。当时,整个帕当乡没有一家馒头店,村民买馒头要去几十公里外,一次买一大口袋,时间长了,很不利于健康。王东海和村里的党员商议后,利用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贷款3万元,带领贫困党员伦珠开起了馒头店。王东海以一天200元的工资,从拉萨请了一位馒头师傅当老师。
馒头店开张以后,生意格外好,伦珠每月至少收入2000多元。不久,他被评为村里的致富能手,现在还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让党员富起来,是王东海打的第一步“算盘”;让党员带动村民改变观念富起来,是他打的第二步“算盘”。
伦珠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2012年,王东海又带领一名贫困党员在全乡开了第一家“党员惠民蔬菜店”,彻底改变了帕当乡干部群众吃菜难的问题。现在,蔬菜店每月盈利3000元。
当上镇长以后,王东海在全镇的脱贫攻坚工作、“一村一特”项目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艾玛村的贫困党员贡觉,在发展藏香猪养殖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场地难题。王东海帮他争取10万元资金,在村外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养殖场地,又从林芝引进纯种藏香猪10头,改良藏香猪品种。如今,贡觉的藏香猪养殖规模从50头扩大到120头,带动了全村6户3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不论生前如何荣华富贵,死后不过一堆白骨。在西藏,虽然获得的物质财富不多,但我觉得人生过得有价值,每天过得有意义,我的心里就感到非常满足、心安。”王东海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