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山西长治县振兴村发展休闲旅游的新突破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彭洁锞 字号:【

  从长治王村机场一路向南,穿过长治市区的繁华,穿过长治县城的熙攘,我们的车子开始穿行在平缓的山脉脚下,道路两侧林立的两层或三层的商户、门面,向我们展示着往日“煤城”的繁盛与兴旺。汽车前进的方向是我们此行目的地——位于山西省长治县与陵川、高平三县交界处,大雄山怀抱中的振兴村。振兴村原名关家村;因为村里的一家煤业集团——振兴集团带领村民经历数十年发展走出村企共富的道路,而被当地政府将毗连的郜则掌村、向阳村从西火镇中剥离出来,并成立长治县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亦称振兴新区。

  改革开放之初,振兴村与周边的村落一样贫穷破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村民居住条件极差,出行极其不便,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里的老人提起当时的光景少不了唉声叹气:“够不够吃”是老百姓日子好坏的标准;“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两年不见新媳妇、三年没有新生儿”是当时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生动写照。

  1986年,在乡镇企业兴起的大潮中,振兴村集体借款60万元开凿了第一眼煤窑,百姓的日子进入提升的快车道: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2005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截至2016年底,人均收入达到2.1万元。与此同时,振兴村的面貌也日新月异:昔日的泥泞小道变为砂石路,又变成水泥路;孩子们从四处透风漏雨的关帝庙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学校;村民的泥坯房变成散落的砖瓦房,又升级成为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联排别墅。如今,我们走进振兴村,如同进入一座美丽花园,山上苍松滴翠,村内别墅林立,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古风神韵相映成趣。眼前是靓丽一新的别墅式住宅,路旁是绿意葱茏的景观带,房屋依山而建,与环境自然融合。

  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村庄面貌改善了,老百姓富裕了,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然而面对煤炭行情的波动,振兴村领导集体被新的问题困扰——未来的发展出路在哪里?为破解村庄与产业发展难题,振兴村逐渐将视线从“地下”转到“地上”,从挖掘“黑色资源”转为开发“绿色资源”,依托振兴村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路径,以特色为引领,促进文化内涵与经济产业相共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衬,三产发展与农业增收相融合,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振兴美丽休闲小镇,实现村庄休闲旅游的新突破。

  突破发展之一:

  以文化为魂,培育升华

  煤炭是山西省经济的支柱,也是振兴村发展的根基,从1986年村集体开凿第一孔煤窑开始,振兴村就被深深打上了煤炭依赖的烙印。然而煤炭市场有兴衰,煤炭资源也有挖尽的时候,为了村庄的长期发展,振兴村以文化为发展休闲旅游的灵魂,积极挖掘本土文化。有人说“20年改革看深圳,百年历史看上海,千年王朝看北京,三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可见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是千年中华文化传承的直接载体,因此,振兴村自发展休闲旅游伊始,便牢牢树立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地位,通过挖掘延伸,打造文化振兴。

  2017年3月11日,农历二月十四,第六届中国振兴根祖文化旅游节在振兴村开幕,这是振兴村尝试突破发展的一大举措——利用华夏儿女传统的落叶归根和认祖归宗的精神诉求,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资源,以节庆活动为依托,通过文化、旅游、农业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节串联了振兴村生产生活设施与自然人文景观,也通过民俗演绎与景区游玩项目勾连了传统与现代。

  为深入挖掘根祖文化内涵,拓展根祖文化展示途径,丰富文化旅游节体验内容,振兴村构建了“以红色文化为旗帜,以儒释道文化融合为特色,以百家姓文化、村志文化为延伸”的振兴文化体系。让游客在振兴村回忆革命先烈的奋斗史,品悟儒家、佛家和道家的精神追求,找寻有关自己姓氏的传承与延续,了解乡村繁荣兴衰的印记。

  到振兴村,人们必然会去红色文化广场。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背靠雄山,以毛主席雕像为中心,雕塑背后的背景墙上镌刻着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词两边的壁画记录了毛主席从求学到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的革命历程。红色文化广场两侧分别是抗日战争主题广场和解放战争主题广场,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上党战役、神头岭伏击战等浮雕,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再现了当年革命先烈的战争故事,无声讲述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耸立在广场东侧的红色收藏馆,珍藏着从领导人塑像、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章,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报纸、宣传画、照片、杂志、瓷器、海报、雕塑、刺绣、文献、粮票、布票等5000多件历史藏品。这些藏品,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回忆,还承载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情愫和思索。而在百姓家中,户户都挂有毛主席像、毛主席诗词,每人都能讲一段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这是振兴村高举的文化发展的红色旗帜。

  在红色文化广成后面,依山而建的是儒释道相融合的槐荫寺,古寺在原“福堂庙”旧址上修建而成,因门前生长的500余年的古槐,多有灵验,村民以槐荫庇佑而改名“槐荫寺”,古槐不知几枯几荣,始终不屈不挠,蓬勃向上,守护着生长在雄山脚下的世代百姓,这一带民众视其为精神依托,逢年过节都到此顶礼膜拜。槐荫寺几经修缮渐成如今规模,后人在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对寺院进行设计,成为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精神的寺院。为进一步宣扬儒家文化,振兴村于槐荫寺东西两侧分别建成“中华道德先圣堂”、“中华儒学先贤堂”,集圣贤思想精华,展道德先圣与儒家先师文化,为后人树立先人榜样,以鞭策后人修己为人。

  在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基础之上,振兴村又将村庄志史文化与百家姓文化注入自身乡村文化的体系内,先后建立了全国首家村志收藏馆及以百家姓为主题的文化馆。全国村志收藏馆以藏华夏村史,纳千家之风,展五湖风采为目标,分华南、华中、东北馆,华北、西北、台港澳馆及华东、西南馆三个展馆,收藏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志1200多册,是我国唯一保存村志较多的收藏馆。而百家姓文化展示馆则集中陈列了我国前300名姓氏的渊源及历史名人等相关资料,并搜集展示有关百家姓的家谱、家规、家训、家风的资料,让参观者在乡村寻找自我的根祖。

  突破发展之二:

  以人才为首,汇聚智慧

  随着村庄转型突破,振兴村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迅速,然而面对市场利好的急剧增长,振兴集团与振兴村领导集体愈加明白现有村庄人才的缺失与不足,从村庄规划设计到落地实施,从产业战略制定到村企日常管理都急需新新型人才的进入。

  为了破解人才问题,振兴村树立“以人才为首,汇聚智慧”的人才战略,走出振兴村,到社会上寻找满足村庄与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有些来自附近的村庄,有些来自长治县城、长治市区,而有些则来自外省。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这一要求恰恰与振兴村打造美丽休闲小镇的发展目标相统一。为了更有效地储备满足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新型人才,振兴村利用自身环境优势和土地资源,积极谋划与山西省职业学院联合办学,成立山西省职业学院振兴分校,以培育具有丰富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够引领创新创业的乡村人才,奠定未来发展更富活力的人才基础;并利用由此聚集的高校师资力量,在振兴村构筑乡村旅游与村庄发展的智慧高地,由此影响带动和引领更多乡村产业的发展。

  振兴村不仅努力引入新型人才,也不断尝试以村庄活动为契机,汇聚村庄与产业发展智慧:全国“村长”论坛走进振兴、党建名村成果展示、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走进振兴等,这些活动将全国名村的发展智慧带到振兴,深刻地影响着振兴村转型与发展的道路。

  3月11日开始的根祖文化旅游节也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执委成员,他们要在振兴村召开“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执委会”,年轻的面孔是执着于广大农村发展的新生力量,也将是未来推动农业与农村进步的砥柱。

  在3月11日下午举行的执委会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执委成员首先与振兴村党委书记牛扎根共同就振兴村的产业发展交流座谈,大学生村官代表在前期调研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自己村庄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振兴村实际为振兴村文旅农融合发展建言献策。其中,来自“天下第一村”——江苏省华西村的村官代表黄伟现场演示了新型村级医疗互助项目,倡导采取“政府主导、村委主办、社会共建、村民共享”的方式,打造村级互助医疗保障网,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该项目得到参会代表的认可,也为广大村庄未来社区保障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实践维度。

  突破发展之三:

  以体验为臂,招徕人气

  旅游源自人们心中的体验诉求,而最终落点也在实现真切体验。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不仅要满足游客“回老家”情感诉求与物质消费外,还需要探索满足游客多层面的需求,如教育、文化及成长,探险、运动与健康等方面。振兴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又不断尝新,最终回到“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实践道路上,先后改造和新建了生态农业采摘园,生态恐龙馆及生态游乐馆等体验设施。

  生态农业采摘园利用先进的恒温大棚,种植各色蔬菜水果,并培植珍贵的花卉及树木品种。游客们不仅可以在其中观赏、学习每一种蔬菜、花草树木生长经历,还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从而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激发游客的兴趣。

  2016年,振兴村投资新建了生态恐龙馆。生态恐龙馆由白垩纪园、侏罗纪园组成,占地3000余平方米,引进先进的恐龙制作团队布展,通过远古复原、声光电高科技技术、文化艺术展览等多种手段,兼具科普教育、趣味互动功能,打造了一座集科普、观光、休闲及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验旅游场馆。同样于去年年底建成的生态游乐馆,为孩子们构筑了一个现实版的童话世界,儿童过山车、喷球车、章鱼船、熊出没转杯、电玩区……各种现代化游乐设施令游客目不暇接。

  与此同时,为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体验,振兴村在核心景区内发展各式体验项目,包括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赛马场、鹊仙吊桥等满足游客体验需求。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70余户,民俗酒店6处,民俗养生会所9处,大型生态酒店一处;其中的一处民俗酒店为明朝保留至今的民居,经过修旧如旧的维护,如今正成为振兴村民俗体验的标识。

  如今,我们在振兴村于百年民居中醒来,迈步采摘园,绿油油的黄瓜、晶莹剔透的西红柿、鲜红饱满的草莓,无不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走进史前霸主恐龙的神秘家园,惊险刺激而又充满趣味,令人流连忘返;而游乐馆中弥漫着的孩子们欢快笑声也能让我们忘却所有的烦恼。

  突破发展之四:

  以生态为体,盛装文化

  乡村旅游要以生态为体,只有保持乡村山清水秀,实现“望得见山、看得到水、留得住乡愁”,才能盛得下、装得了我们的乡村文化,也才能聚集更高的旅游人气。

  由于历史遗留,振兴村在发展之初便面临严峻的生态重建问题,现任振兴村党委书记牛扎根在1980年被选为村委会主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群众绿化荒山荒地,经过4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大雄山上苍松滴翠,清风吹过,便觉松涛阵阵。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振兴村在确保原有生态和良好自然风光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推动实施了山坡植绿工程,规划建设了数千亩经济林与药材花卉等的种植基地,及实现了山坡绿化,也催生了绿色经济;同时开展了身边增绿及庭院披绿行动,使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人均绿化面积超过35平方米。

  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是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本,而如何点缀、利用绿色打造别样的生态景观是振兴村不断思考的问题。2016年,振兴村利用大雄山谷的有利地形,引进种植格桑花,打造“蝶恋花海”自然景观,一时间吸引周边省市数十万游客光临,人们在花海中摄影拍照留念,并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迅速将振兴乡村旅游的品牌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振兴村长久以来坚持生态为体,铸就了自然生态的绿色长城,也为盛装优秀乡村文化奠定基础,未来它还将继续在生态的村落里点缀更多的色彩,也将在生态发展的道路上探索更多的休闲旅游盈利模式。

  突破发展之五:

  以和谐为肢,稳步向前

  伴随振兴村的不断壮大,人口不断聚集增长,老百姓的日子日渐富足,集体经济也大幅提升,但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官之间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露出苗头,为提前预防和积极化解,振兴村领导集体主动发挥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坚持以“便民”为准则,以组织建设、协会运作和群众参与的模式,创新了村庄管理,推进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群众安居乐业,促进了振兴村的和谐稳定。

  振兴村的领导者深谙社区文化建设对乡村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为此,特意将村中的9条路分别命名为崇仁路、崇义路、崇礼路、崇智路、崇信路、崇贤路、崇德路、崇文路和崇明路。“崇”寓意“崇尚”,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贤、德、文、明”的思想运用到道路命名上,使村民浸润于儒家文化精髓之中。

  2011年建成的孝廉公园,集中展示了延续至今的孝廉文化,熏陶培养村民村官孝顺清廉的为人品格,成为一处别具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鹿乳来亲、为亲负米、啮指心痛、单衣顺母、亲尝汤药、行佣供母、涌泉跃鲤等。在孝廉公园,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雕塑群栩栩如生,为村民讲述二十四孝的历史故事。

  “村民敬老人,共建文明村;儿媳敬老人,喜报送娘门;家家敬老人,社会更温馨。”“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谐社会孝当先。”“媳是女,女是媳,亲上加亲;婿是儿,儿是婿,两全其美。”在振兴村,随处可见关于孝道文化方面的标语。传统文化的根脉不断,中华美德代代相传:每逢九九重阳节,振兴村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姑嫂”“好妯娌”评选活动,将邻近村里的近千名老人悉数请来,进行免费体检、发放慰问品、合照“全家福”、举办“合家宴”,让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美德扎根每位村民心中。所谓家和万事兴,振兴村民因孝而顺,小家和睦幸福,也换来振兴大家庭的长久和谐。

  村庄的和谐不仅需要村民家家和睦和谐,也需要村干部与村民关系和谐,为时时警醒党员干部克己奉公,培养村民以清廉要求村官干部,孝廉公园在东侧回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春秋宋国子罕以廉为宝,东汉杨震拒金,晋代陶母退鱼,明朝于谦两袖清风……向我们娓娓讲述着先人廉洁为官,衷心为民的高贵品行。

  2017年1月,振兴打造了梅兰竹菊文化长廊,从体现农耕文明、民俗特色为主的“金”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先烈遗志为主的“红”色文化和牢记传统美德、历史根脉为主的“古”色文化等多个角度展现了振兴在发展中的精神风貌和可喜成就!

  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不怕天寒地冻,不惧霜刀风剑,不屈不挠,昂首怒放。梅象征着振兴人始终坚持红色文化传承,始终把坚强、刚正的梅花精神作为奋斗的基因,攻坚克难,立志超越,敢为人先,在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逐浪前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创造着佳绩。

  兰,堪称“花中君子”、“王者之香”,象征着高洁、典雅、脱俗,兰花风姿素雅,幽香清远。振兴的美如兰花一般,散发着沉醉的清香,简约而不艳丽,悠然绽放着生命的美丽。

  竹,坚韧挺拔,高风亮节,人们赏竹,赞竹,尚竹,不仅为竹的清幽雅致所沉醉,更为竹的虚怀若谷所折服。振兴的乡风文明如青青修竹一般,清雅隽秀而沁人心脾,卓尔不凡而彰显淳朴,已成为振兴人的一种内在基因和外在形象。竹苑文化长廊主要展示振兴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把乡风文明建设抓在首位,紧紧围绕移风易俗、村规民约、文明礼仪、家风家训、德孝传承、群众文化等不同方面,规范村民言行、倡导崇德向善、提升道德认知的实践和理念。

  菊,生于乡野,盛开于晚秋,不畏严霜,不辞寂寞,就如同一个地方的民俗传承,在时光变迁中沉淀着文明的记忆,在风雨浇灌下仍释放着自己的独有魅力。菊苑文化长廊,综合展示了振兴这方土地的历史变迁和乡土民俗,一张张剪纸、一院院老房子一曲曲悠扬的老调、一道道本土美味佳肴、一片片油松绿野......让我们在观瞻中体验浓浓的乡愁乡情,品味一方乡土的历史文明!

  振兴村的前身是关家村,相传,西汉时期中原划界,于西岭山壑建隘设关,该村居此界关卡之旁,故名“关家”。这个存在了近两千年的村庄,经历漫长的蛰伏,却在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凭借深埋于地下的煤炭极速发展壮大。如今,它为了抹去煤炭依赖的烙印,摆脱煤炭资源对村庄未来的桎梏,不断在乡村休闲旅游的道路上突破前进,并形成了以文化为魂,以人才为首,以体验为臂,以生态为体,以和谐为肢的经验路线,而这一切努力的归宿,只为这一方百姓。正如牛扎根所说:“我们希望自己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也因此让更多的老百姓一直富裕,一直幸福!”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